熱門搜索

攝影之路:與澳門攝影藝術的不解之緣──郭敬文

文藝家:郭敬文

作者:徐婉瑩

郭敬文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因緣際會,郭敬文將他的職業──教育,以及興趣──攝影拉上了關係,從學習到成為資深的攝影藝術家,更是澳門攝影學會的高級會士,對澳門攝影藝術的發展作出不少貢獻。亦曾先後為澳門多個政府部門、機構、社團等主講攝影課程、講座、工作坊等,擔任地區性及國際性攝影比賽評判、在報章雜誌上發表相關資訊,用他所學、所想、所見,透過攝影,傳遞開來。

郭敬文的攝影之路始於1979年。那時,他剛剛中學畢業,恰逢教青局和攝影學會聯合舉辦暑期攝影班。在母親的支持下,他購買了第一部相機,並積極參加了這個首屆的攝影班。更巧合的是,後來他成為培正中學老師,正是一個攝影氛圍濃厚的臥虎藏龍之地。學校的鄺乃良、薛力勤等老師,以及前校長康顯揚都是攝影高手,他們經常組織外出旅行和拍照,對郭敬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一直對攝影充滿好奇,但真正深入參與還是在加入培正之後。”郭敬文回憶道,“當時學校的攝影氛圍非常濃厚,甚至辦公室樓下還有個黑房,讓我逐漸愛上了這門藝術。”

2005年攝於西藏

在攝影學會的熏陶下,郭敬文開始積極參加各種攝影比賽。他記得,當年的比賽非常殘酷, 相片會在碧麗宮酒樓現場公開評分,雖然相片沒有寫名,但現場的人都心知肚明。“那種緊張感和期待感讓我非常興奮,也讓我不斷磨練自己的技術,希望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

通過多年的比賽和交流,郭敬文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攝影風格。然而,他並不滿足於現狀,始終在尋求突破。1999年澳門回歸時,他有幸參與接待了一批從內地來的攝影名家。這些名家以紀實攝影見長,他們的作品讓郭敬文眼前一亮。“我看到他們的作品,跟我的很不同。我意識到自己多年受到沙龍攝影的框架所限制,有時拿捏不到何謂最重要的。後來,我開始嘗試用紀實的方式去拍攝,捕捉到每一個歷史的瞬間。”

一直澳門的比賽都是以沙龍的風格為主,過去的比賽都以沙龍唯美成主流,鄰埠香港更有沙龍王國之稱,澳門亦出了很多沙龍名家,港澳兩地亦經常有交流,團體或個人均有交流,澳門的攝影風格受香港影響甚深。評判多以沙龍的標準評分,所以參加比賽大多會循這路向。

“然而在攝影學會50周年金禧前我受命去籌備一本講述澳門過去五十年面貌變化的書,當年到處拜訪前輩,尋找澳門昔日風景,發現原來存量很少,他們或影海鷗、賽車、日出日落,但街頭巷尾的鏡頭比較少,澳門有影這類比較多有李玉田,這或者受到他師父王文達影響,他們很有眼光,明白到攝影的價值在哪裡。”另一方面,澳門的斷層主要在彩色菲林出現後,黑白的反而保存更久,彩色的結構不一樣,褪色嚴重,藥膜結構有不同,尤其在一小時沖印初期,從黑白到彩色,再到數碼,反而彩色的是斷層。

“我個人的攝影個展有兩個,一個是市政署每年有花展,他們邀請我在春草堂做一個展,當時很傷腦筋,同一種花要有不同的突破是很困難,我差不多花了大半年時間思考以及嘗試。當年影玫瑰花,我與一家相熟的花店商議,要求他們從全世界寄些不同的玫瑰花給我,再去到三盞燈買不同玫瑰花回來實驗。我想到要讓人好奇,想看要有個差異化才可以吸引人。我的影展分成三部份,用微距,影了花的局部,人家看了也不知是玫瑰花。第二部我將玫瑰花雪了在冰塊之中, 再用膠盆盛著那塊冰,加上水彩流動,形成一種新意。最後亦有正經的拍玫瑰花那部份。”

“辦一個展覽反映我對事的要求,要盡責做好,我努力在限期前努力有新意思,出了六、七十張相,約辦了一年,整個廳間放的都是我的工具。”

2006年為“花之惑──玫瑰花攝影展”拍攝的冰雪玫瑰

另一個展是澳門基金會推一個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我選了在2012或2014年,預了兩年左右時間準備,我將影展命名──偷閑。因我覺自己很忙,我將攝影視為自己生命調劑的一部份, 用這個名給我很大的發揮空間,我在選相片及展示過程中,都算可以盡情發揮,將過去多年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放上去。”當中有不同風格展現,有些兩三米高,或十多吋。在教科文中心展出,“我覺得其他人的展覽,在策展、布展上喜歡工整,但我的看法如全部同一樣款,會有審美疲勞,最好有不同風格,大小讓展覽更有趣。”

“真正辦一個展,如全都大張會很少數目,而且很貴,我對輸出的要求又高。”全部展品用油畫布去印的,印到最完美。後來該批相義賣了出去,善款有十多萬,加上培正小學生與中學管樂團參與演出兒童慈善英語音樂舞台劇的善款,捐獻在廣東省英德市東華鎮文策小學附屬幼兒園建校。

2013年舉行“偷閑”攝影展致送澳門基金會收藏之作品

“在我攝影藝術修養上,香港陳復禮及王苗對我的影響很大,兩位分別是香港中國旅遊出版社的社長及副社長,陳復禮的作品更可以影響一代人。至於我沒有接觸過而又有受到影響的便有郎靜山先生。”

在教學方面,郭敬文也有著豐富的經驗。他曾先後為澳門多個政府部門、機構、社團等主講攝影課程、講座、工作坊等,學員有公務員,也有學生長者,以及聾啞人士。“聾啞人士的班要有手語翻譯,但很多詞語很難翻譯,然而他們都很有創意。”但最有趣是青年攝影班,有人為了工作、有人說是自己的孩子出生想改進攝影技巧,有人純粹說想影靚相……各有不同目標,學來也很認真。

郭敬文都能因才施教,將實用技巧,又或對攝影的想法傾囊相授。“不過學校教的便有肖像權、以及相機結構的概念。”澳門近十年來都多了些攝影生力軍,很多都從外國回來,會有些實驗性攝影,有思考性。

“教學中想學生學習構思和創意,要有反思和新的想法,不要停留在別人影甚麼你便影甚麼。但近年工作太忙沒有教學生了,教攝影是很有體會的,我以前從參加學生攝影班,後來自己也教了十多二十年,將這份愛好傳承下去。”

2023年攝於北極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