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舉重若輕 從俗如流──朱壽桐

文藝家:朱壽桐

作者:鄭靖

朱壽桐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橫琴餘照,彩翠分明,夕嵐無限,飛鳥逐前。溫暖閑適的南方小城,寧靜雅致的澳大校園, 匆匆走過的,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朱壽桐教授。臨近年底,朱壽桐的日程排得密密麻麻。2024 年11月25日,“第七屆中國文化(澳門)論壇──澳門文化與中國現代文明”在澳門大學開幕。趁著論壇午飯間隙,我見縫插針,對朱教授進行採訪。

姑蘇城內求真知 再赴金陵創造時

1981年是魯迅誕辰100周年。彼時,就讀蘇州大學本科二年級的朱壽桐在范伯群和徐斯年的指導下,寫出論文《從魯迅小說中的少兒看其幼者本位思想》並發表於1983年第1期的《蘇州大學學報》。在南京大學就讀碩士二年級時,朱壽桐在陳瘦竹、董健及許志英先生的指導下,於《文學評論》發表《論田漢早期劇作中的唯美主義傾向》。論文的寫作過程,是朱壽桐對於文學研究和學術研究之難度、竅門及魅力的體悟過程。他說:“那是讓所有人都覺得很有希望的年代,也是特別尊重學術和研究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氣氛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以學術立身、以研究為志業的基本理念都是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自然建立起來的。”

朱教授將滿懷的創造熱情,化作紮紮實實的學術貢獻:第一、“情緒表現”。這是朱壽桐的碩士論文《論創造社的文學傾向》(論文後來析為《情緒:創造社的詩學宇宙》《殉情的羅曼司──創造社的文學傾向》兩本專著出版)提出的中心概念。為了更深入說明這個概念,朱教授又撰著了《酒神的靈光──文學情緒論》。第二、“紳士文化”。這是朱壽桐的博士論文《新月派的紳士風情》提出的中心概念,認為在傳統的精英文化與平民文化之間,應該析出一種中間型的以文化修身為主導的“紳士文化”。第三、其實與“紳士文化”相聯繫,在《新人文主義的中國影跡》一書中,朱壽桐提出了“意念理性”這一關鍵字,認為在意識理念中,在“價值理性” 與“工具理性”之間,存在著人們忽略了“意念理性”。第四、“中國新文學傳統”。朱壽桐在《論中國新文學的偉大傳統》一文中集中論述了這個問題。第五、“漢語新文學”。這是朱壽桐近20年提出的學術概念和學科概念,《漢語新文學通史》《漢語新文學通論》《漢語新文學倡言》等多部專書對此有詳盡的論述。此外,朱壽桐還提出過“負性背景”“反向契合”“精神鄰壑”“空域背景”“文化氣根”“期頤空間”等歷史文化現象和相應的邏輯關係,這些概念的提出有效地解決了一些學術問題。

在夏威夷海濱(方方攝影)

南下濠江三千里 開拓文藝新天地

2007年,朱教授來到澳門大學任教,他的研究領域開始拓展到澳門文學和文化,有力推動了“澳門文學”學術概念和學科概念的學理化和學術化。學理化方面,朱教授提出澳門文學“生態論”:澳門文學的歷史積累和運作形態,不是以能見度很高的巨樹成蔭現象追求為特徵的, 而是以“綠草成茵”現象為特徵的。學術化方面,就是朱教授近20年組織編修、兩度納入國家重點出版基金的《澳門文學編年史》,為澳門文學研究打下豐厚的資料基礎。此外,他還通過論著《漢語新文學視閾中的澳門文學》,將澳門文學的發展與整個漢語新文學的進展結合在一起,從漢語新文學的大視野看待澳門文學的成就與貢獻。

2015年對於朱教授來說是一個人生遲來的輝煌期,他的書法創作在這段時間變得非常活躍。先是香港著名書法家吳任邀請朱教授進入海外暨港澳台中國書法家協會任職,其次是組織“一帶一路”國際書法展,再次時參加香港、河南等地的書法名家展覽,取得了多項成績。疫情更是給朱教授提供了難得的書法沉浸期,他從此養成了書寫自己詩作的習慣。2020年6月,朱教授在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舉辦了《為了春天的故事──朱壽桐抗疫詩書展》。朱教授的書法人生與創作人生從此緊密相連。由寫書法到寫詩,由寫詩書到研究、拓進書法理論,朱教授讓自己的學術有限制地進入了一個以前基本陌生的地帶。

2024年春天,中國作家協會邀請部分港澳作家“回家”,朱教授代表澳門代表團書寫了“言近旨遠”四字,後來發表於《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封三。在這次“回家”活動中,朱教授鄭重地從人大副委員長、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手中接過朱教授加入中國作協34年的紀念牌。散文集《從俗如流》、詩書集《為了春天的紀念》和一部正待出版的散文集,是理論家朱教授“文學”的另一面。

主持白先勇先生講座

碩儒勤耘立新宗 桃李滿門仰青松

擁有超過50年教齡的朱教授認為,應做一個被學生看得起的老師。他說:“一個老師不能讓學生看到他在人格和學問兩方面的缺陷。這兩個重要方面的缺陷一旦連學生都看得出來,那這個老師的地位和處境就相當可悲。老師需不斷加強人格修養和學術修養,至少需在學生面前掩藏這兩方面的缺陷。”在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中,朱教授總是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批判能力(如讓學生特別是博士生整理課堂筆記成論文)。朱教授開設的課程,儘管可能科目相近,內容則完全不同,都是把自己新近的學術思考與學生分享。朱教授特別注重研究方法的教學。最近,以教授自己的學術思維和學術經驗凝結成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法論》一書已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朱教授謙虛地說:“我當然沒有古人所說的將金針度與人的格局和能力,但對於我的學生,我是有類似的用心的。”

提到研究生培養現狀,朱老師坦承說他現在降低了要求:“以前,我從不准博士生入學以後看學術刊物上的學術論文,要他們看原始材料,看作品作家傳記和理論書籍,等有了多方面的基礎,再看論文、進行學術寫作。有了學術的基礎就有了定風珠,不至於被一陣又一陣的學術風氣左右。”

朱老師對學生有一些獨有的堅持。其一,要求學生寫論文必須集中論述一個主要觀點或這一個關鍵論題,必須圍繞立論,進行層次遞進式的分析。其二,文學的學術論文不能寫成文學評論。文學評論需要才情和穎悟力,但文學的學術研究需要資料基礎、作品解讀功力和理論闡釋力。文學的學術論文要有學術規範,而文學評論可以是散文化的甚至是詩化的。其三,學生的博士論文在立論方面盡可能對更多的文學現象有所關照和啟迪,要能夠解決相關現象及問題,所闡述的理論、思想甚至方法,要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同時,朱教授也會盡可能地給學生以學術發表、學術鍛煉的機會。“文學研究理論性很強, 實踐性也很強,這兩方面都不能忽略。”朱老師說。

獲國際郭沫若學會學術成就獎

小結

未來五年,朱教授可能面臨新的工作挑戰──他需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較多地進行管理工作。但他不會放棄文學研究。朱教授想完成澳門文學編年史(6-12卷)的出版工作,並著手編撰澳門文學大系。這樣兩項工作完成之後,撰寫一部踏實、紮實、詳實、殷實的《澳門文學史》的條件就成熟了。“我會以澳門大學退休教授的身份將我招請的博士生帶出來,創造一切條件保證他們在學問之路的第一程能夠順利走出來。這是我對學生的承諾,也是我對自己志業和操守的承諾。”陽光中的朱教授,堅定而平和地說道。

與賈平凹在澳門休閑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