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癡迷篆刻五十載──曹西強

文藝家:曹西強

作者:馬瑩瑩

曹西強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初見曹先生,他那平和的談吐和謙遜的態度便讓人印象深刻。他總是隨身攜帶幾枚印章,隨時把玩。“篆刻,七分構思,三分刀工。”曹西強在閑暇時,常以筆在紙上練習字形,無論是朱文還是白文,他追求那線條的流暢與生動。

與金石的不解之緣

曹西強,1948年生。他從小生活在十月初五街,看著興旺的碼頭、康公廟前的熱鬧長大。當時經常會路過很多“收買佬”,有時候收到一些字畫、古董會過來問父親,父親有時候會與住在附近的譚允猷(1918-2005)一起觀賞探討。譚允猷是高劍父(1879 -1951)的入室弟子,對印章石、古玉圖案情有獨鍾,曹西強的篆刻興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響。當時,他對《大公報》的藝林副刊、《廣東印人傳》等專欄倍加關注。1968年他赴香港工作了兩年,休息時常流連於中環舊書店,閱讀篆刻相關書籍,之後回到澳門工作之餘,堅持篆刻超過五十載。曹西強回憶起第一次刻印時,是一種多麼酣暢淋漓的感覺!

與林近師徒緣三十載

1970年,曹西強回到澳門,開始隨林近(1923-2004)先生學習篆刻。林近先生的懷遠樓藏書豐富,藝術造詣深厚,在篆刻方面受到馮康侯(1901-1983)、秦咢生(1900-1990)等人的影響。曹西強回憶,當時工資微薄,書籍昂貴,而林近先生卻慷慨借書,包括珍貴的線裝書。林近先生在同善堂工作,當時主要隨崔德祺(1912-2007)先生做文書工作。曹西強十分回味當時林近先生總是拿著尺子,手把手指導如何留白,分析印章的優劣,線條的走向。曹西強也常觀摩林近先生揮毫潑墨,為他拉紙。林先生囑咐學生多讀《出師表》、《吊古戰場文》等古文,對篆刻落邊款大有裨益。林近先生強調,文言文的高雅,以及學習鐘鼎文、金文、大篆等古文字,都對修養身心至關重要。

他看到喜歡的書,學習過的書也會蓋一個“西強學篆”“文心在茲”等的印在書上。林近先生賜“南雅齋”這一書齋名給他。2002年,曹西強退休,有了更多時間陪伴林近先生。然而,2004年,林近先生籌備回歸五周年的巡迴展覽時,因勞累而生疾……

曹西強

推陳出新,篆刻藝術的傳承

印鑒自戰國、夏、商、周等朝代便是身份的象徵,特別如今電子化時代,其功能性逐漸減弱,更多轉化為藝術品,裝飾性成為其重要價值。林近先生曾叮囑,篆刻應以藝術追求為主,不應以此為生計。曹西強惋惜林近先生離世後,失去了求教的機會。近十多年,曹西強在理工大學長者書院與感興趣者分享篆刻藝術。

曹西強多學黃士陵(1849-1908),在規矩與靈活中平衡。後來,他又接觸到吳昌碩(1844- 1927)、浙派王福庵(1880-1960)等印家的風格,他們在規矩中尋求大膽創新,尋找協調的美感。曹西強認為,硬度在3.5左右的石頭都適合篆刻,不用蠻力。隨著壽山石、和田石的過度開發,他提倡尋找替代材料,如橄欖核、桃核,既環保又具有實用性。比如羅叔重(1898-1969)便是以橄欖核篆刻著稱,其作品被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曹西強認為篆刻者要先認識各體篆書及多習寫篆書,在實際運用中兼用衝刀、切刀或及披削等刀法,不應太拘泥於刀法的名稱。

同時,曹西強認為印泥是印章的好搭檔,認為好的印泥應具有立體感、顏色鮮艷和線條清晰。大多數印泥由艾絨、硃砂和蓖麻油製成,朱砂需多次研磨和沖洗,蓖麻油需經年曬制,最終黏稠如蜜。印泥定期攪拌,以確保艾草纖維與油、朱砂充分融合使印展示更好的效果。

背景為香港獅子山的畫幅

加入西泠印社

孤山是印人心目當中的喜馬拉雅山,可說金石聖山,孤山是君子求道途中的圓滿自足。孤山不孤,西泠不冷。2003年,曹西強正式加入西泠印社,更拓寬了藝術視野。有人說西泠印社百年不衰的精神根源,來自君子之間電光火石般的相遇。刀法即活法,活法即道法,朝聞道夕死可矣,或許這是君子精神的本意。

印人每次選擇都是佈局,印刻如修身。知白守黑,手起刀落見,每次選擇都是佈局,展這刀和筆和道之間的關係。曹西強通常會寄一些印片過去參加西泠的春、秋季雅集。印石與人世道理其實一樣,一刀一刀切下,將無用的東西剔除,給石頭賦予人格,為人格增添石性。方寸之間降伏其心,初心不忘,方得終始。

2024年濠上印學社辦“金石千秋”展,與香江印社鄧昌成社長合照

望石沉沉亦太癡

2013年,曹西強從杭州西泠印社返澳,曹西強隨志同道合的篆刻家成立濠江印社,以便與內地相關機構交流。2023年,濠江印社、澳門書法篆刻協會舉辦了“大道在茲──澳門街道名勝篆刻特展”,曹西強刻制了七個印章,包括風順堂、十月初五街、康公廟前地、孫逸仙博士大馬路等,這些地名承載著他作為老街坊的深情記憶,他將這份情感鐫刻於印章之中,將渾穆金石氣和凌厲刀法融為一體。

刀棱俱見、細碎坡磔,一刀是一刀,每一刀仿佛快意恩仇。石上萬象,每一刀都會留下痕跡,鎸刻著印人的形象與靈魂。正如曹西強在石上刻的:“望石沉沉亦太癡;前人常恨不同時。古光照見他年影;更有癡人未可知。”

到杭州參加西泠印社社慶時留影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