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補鞋手和潑墨人,大灣區歷史中的時光針腳──楊大名

文藝家:楊大名

作者:朱叢遷

楊大名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時光的長河中,人生如同一幅幅畫卷,有的人筆下是不斷續寫的篇章,有的人則繪出了瑰麗的迴環。一道光,如同箭矢,飛向無盡的遠方;一個迴環,起點與終點在那一瞬的美麗中重逢。珠江邊,那一年,鞋鋪裡敲擊木頭的聲音、機械齒輪的搖動、溫熱的氣候中,那時還叫楊永光的孩子靜靜地匍匐在父親的膝上。木頭嵌入縫隙,鑄鐵的鞋楦敲擊著由美軍罐頭融化而成的鞋釘, 降落傘的綢布遮掩了破損的鞋面。父親楊佳的木箱中,每一件物件都藏著神奇的功用──融化、敲打、上漆。那些被戰爭打得零零散散的生活,卻在父親的手中,從一雙鞋開始,重新浮上檯面,那些鞋承載著不盡如人意的生活,父親卻用他的巧思盡力地修飾起人間的悲歡離合。時代的迴響始終在楊大名先生耳畔── 一聲聲敲擊鞋底的聲音,以及遠處珠江潺潺的水聲,即非虛誕, 更非妄作。那些獨屬他記憶裡命運式的注解和迴響,或正如蘇軾所言:“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蟬聲裡,童年楊大名踩著鄰居窗台漏下的水漬,第一次推開了好友家的大門。那時的他,並不知道好友出自嶺南著名畫派家族。屋內雖無畫作擺設,但在嬉笑打鬧後的疲憊中,命運悄然促成了孩子們開始探索對綫條的馴服。他們用細竹枝蘸著雨水,蜿蜒勾勒天上的浮雲、樹上的鳴蟲花鳥。這一切被好友的家長看在眼裡,於是找來長輩們的畫作讓孩子臨摹。起初濃淡不均,缺乏神韻,但孩子們的天賦卻在黑白的畫作中點染出了希望的色彩。誤打誤撞間楊大名進入嶺南畫派名家的視野。傳統的人文畫作之旅,在這亦師亦友的古典傳承氛圍中展開。對楊大名來說,興趣大於努力,因此努力便不覺艱難。他學習的不僅是畫作,更是畫作背後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的強勁生機。

或許正如《華嚴經》所言:“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少年時,楊大名的中學緊鄰一所夜校,那裡聚集著一群熱愛美術與國畫的人,年齡不一,卻因興趣相聚。他們學畫如參禪,更視之爲人生的修行,於是因緣與努力結合成爲路徑,楊大名在肇慶七星岩玉屏三仙館拜入李國華老師門下。楊大名在日落西斜時攥著毛筆,練就了扎實的美術功底。畫是靜止的形象,其後卻是生動的人生。那群日後皆是嶺南畫派代表人物的師友教會他的不僅是繪畫,還有嶺南畫派的守中與融匯的精神──楊大名的畫,既是書法又是水墨畫,如同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既是圖畫也是文字。畫是靜止的,神韻卻是流動的;畫是黑白的,情緒卻是彩色的,有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萬般功夫,終究彙集在一撇一捺間,積墨與點苔間,楊大名人生的輝煌與精彩開始一點一點地展露。

作品《芙蓉出碧水》

作品《福荷》

2019年,葡萄牙總統馬塞洛.雷貝諾.德索薩駐足於楊大名的作品前,他感受到的或許是中華文化千年傳承的勃勃生機,總統閣下停留良久,興致勃勃地寫下“很榮幸參觀了這位偉大畫家的優秀作品展,感謝!”而在一年一度的法國盧浮宮展演的“巴黎國際藝術沙龍展”上,始於拿破侖時期成立的法國國家美術協會兩次授予了楊大名國際美術金獎。楊大名先生的中國畫《盛世金蓮頌澳門》獲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資助。楊大名先生先後參加第六、八、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美展,2018年獲邀爲澳門特別行政區郵電局設計“鳥語花香”郵票,2019年獲邀爲澳門特別行政區郵電局設計“濠江春”郵票。此外楊大名先生還受邀參加第六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作品邀請展暨海外華人作品展等。2023年楊大名先生獲聘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他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院特聘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研究員、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客座教授、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澳門學會創會會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法國國家美術協會會員、澳門美術家協會顧問、澳門頤園書畫會顧問、澳門畫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第八、九、十屆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海外聯誼會榮譽副會長、曾任西安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南京博物院研究員。

在書畫領域,楊大名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並未止步。念及父親試圖用補好的鞋平服那因戰亂失序的人間,楊大名從紙上的畫作轉而向立體世界的室內裝修發起挑戰,他在細節中鑄就溫情,在建築裡構建夢縈。楊大名試圖用自己的設計撫慰時間,撫慰世界。中年起,憑藉扎實的美術功底、對中國人文精神的常年浸潤、對西方美學建構的批判與重新審視,楊大名的室內裝修從一開始便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澳門一系列大型室內裝修項目由他操刀, 成就了一些列澳門人記憶中的經典室內空間。楊大名的設計,楊大名的畫,似乎永遠都在回復那份溫情──父親早已不在,但那年江邊修鞋攤上的敲打聲,父親膝上的溫度,那些細節永遠的刻記在楊大名心中──父親對於自己溫情地守候,楊大名想用同樣的溫情去守候澳門。

採訪結束時,我在楊先生的辦公室看見了一尊一比一還原的雕塑,那是他父親俯身修鞋時的模樣。楊大名先生深情地看著父親的雕塑,我似乎能够領悟這兩代人的守望,兩代人不同的努力和堅守,這份堅守守護住了澳門與廣州跨越時代的相似溫情──如同那尊雕塑,飄逸的衣角和生動的細節裡,那些同屬楊佳先生和楊大名先生生命中的精彩,在他們時光裡的每一處弧度,每個蝕刻間生生不息,卻又無時不在溫暖這個世界。

書法作品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