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植桓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開平,自學繪畫的少年
澳門畫家譚植桓出生於廣東開平。十一、二歲時出於對繪畫的興趣,他開始自己學習繪畫。那時的他給自己訂下計劃:每日至少畫一幅畫。一開始畫的是格子畫,自己講故事,畫成連環畫。當時畫的都是單線條的畫,每一個故事大概十頁,由十幅畫組成。這是他繪畫的開端。在這些畫中,他會注意塑造人物形象,特別是重要人物的特徵。比如高、矮、肥、瘦、光頭之類,以使人物形象更鮮明。
十二、三歲時,譚植桓開始自學水彩,主要畫的是花卉與風景。他繪畫的對象大多是花卉與美麗的故鄉的田野,四季的農田景色各異,一日之內都會因光線的變幻而生成不同的畫面。以水彩來表現那種種的美,將色彩紛呈的自然景色帶入畫中是令他快樂的事情。
到了大約十四、五歲時,他又迷上了國畫。那時他水彩與國畫兼學,當然,依然沒有老師教授繪畫知識。他一邊自己摸索繪畫的技巧,一邊開始愛上了張大千的山水,愛上那種磅礡大氣。
講起初學畫的往事,他講到少年時,參加開平少年宮的繪畫比賽,他畫的是一幅《工農兵下鄉剪髮》的人物水彩畫,並因此得了優異獎。獎品是三支在當時對他而言非常珍貴的炭筆與十張A4大小的素描紙。對於從沒正式拜師學畫的他而言,那無疑是極大的鼓勵。
澳門,成長與堅持
十七歲那年,譚植桓來到了澳門。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因對繪畫的熱愛而加入了澳門美術協會。
來澳門後,他開始專注於國畫山水畫。雖然第一次進入澳門書畫聯展時,他的入圍作品是一幅花卉水彩畫。在澳門,他認真對待每年舉辦的澳門美術協會會員展和當時澳門最大的美術比賽──澳門市政廳舉辦的書畫聯展。
來澳門後,譚植桓也曾因工作原因停下畫筆,前後有六、七年的時間。說起停下繪畫的幾年,譚植桓也很感慨。一九八七年開始,他在市政廳檢疫部門工作,時常需要夜晚去碼頭驗貨, 既無加班費,也沒有時間的補償。繁重的工作讓他無暇顧及繪畫。
但對於繪畫的熱愛一直都在。一九九七年,隨著香港回歸,各個社團都有很多活動,譚植桓也在那時重拾畫筆。那一年,他跟隨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在畫家陸昌的帶領下參加了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全國總工會在北京舉辦的慶回歸活動,並有作品展出。那時,內地與澳門都有很多的畫展,而他也重新點燃了對繪畫的熱情。此後,很多展覽中都能見到他的作品。回歸兩年後,他又再次赴京,與陸昌、李公儉等文化名人參加了在天安門廣場旁的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 的展覽,作品能在那裡展出,令他非常自豪,更增加了他在繪畫方面的信心。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少年時代喜歡張大千,到現在依然初心不變。張大千潑墨山水墨色的變化,濃淡乾濕的處理,墨分五色的理解,都讓譚植桓為之心醉。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他在二零零零年進入澳門理工學院,之後取得了視覺藝術教育副學士學位,後又修讀本科,在二零零七年取得學士學位。
早期創作中,他比較偏重潑墨的運用,而近十年來,也同時開始注意線條的掌控,在山水畫創作中,更多地應用了線條,使作品有“肉”也有“骨”。
譚植桓的潑墨山水一路發展到今天,被很多評論家認為有著不凡氣勢和自己的特色。以縱一米二八,橫近五米的《天下無山可兄弟》為例,這是一幅大尺幅的設色山水,以潑墨法淋漓盡致地表現黃山的奇絕,氣勢浩大。煙雲變幻是黃山可遇不可求的一道風景,在此幅作品中,他著力表現黃山的巍偉險奇與雲霧繚繞,險峻與奇峰疊嶂,意境闊朗。著名書畫篆刻家韓天衡為此畫題籤:“天下無山可兄弟”既說出了黃山景物的獨一無二,也讚美了譚植桓的筆墨功力。
二零零七年起,澳門文化局舉辦“澳門視覺藝術年展”,他的作品連續七屆獲十佳優秀作品獎。
二零一零年,譚植桓的1.4米×1.4米的山水畫作獲得了澳門書畫聯展國畫組的冠軍──最佳創作獎。二零一七年的澳門書畫聯展中,他與另一位藝術家劉春紅並列中國畫評審大獎。他們倆的作品於二零一九年於龍環葡韻展出。二零二一年,譚植桓再次取得澳門書畫聯展中國畫評審大獎。他在國畫方面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二零二零年,澳門專業導賞學會主辦“墨染清風──譚植桓澳門寫生作品展”,展出他為澳門創作的國畫作品,得到藝術界的關注。
二零二一年,譚植桓的潑墨抽象作品入選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因為展覽比較前衛,色彩多於墨的潑墨抽象作品《騰》在中國美術館的展出,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這些經歷不僅重新點燃了他的創作激情,也使他在之後的藝術之路上更加穩健。
從一個熱愛繪畫的開平少年,到如今成為澳門藝術界頗有名氣的畫家,二零一四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譚植桓走過的藝術之路似乎平坦順利,但其中的辛勞和付出,唯有他自己知道。寫生、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而他正職工作很忙,又要兼顧家庭,除了年邁的父母,尚有獨自在澳門的姑姑,也是由他一直看護、養老送終的。在社會活動方面,二零零三年,澳門理工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專科畢業時,他和幾位志同道合剛完成視覺藝術教育專業畢業的同學們組建了“澳門視覺藝術協會”,並擔任會長。此會的成立宗旨是聯絡澳門視覺藝術界的業餘藝術家,利用工餘時間推廣視覺藝術教育,共同交流與學習,提高美術創作水平。該會不分創作媒材,與視覺藝術教育相關者皆可吸納入會。至今二十年,隊伍日漸壯大,見證了很多藝術同好共同成長。他擔任副會長的“水墨藝術學會”則更側重國畫方面的創作。同樣非常活躍,每年舉辦活動,經常進行藝術交流與寫生等活動。
如今剛過耳順之年的譚植桓對藝術創作有很多的想法。每次寫生歸來,他都極有創作熱情。
他想繪製水墨淋漓的巨幅山水,他想用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型創作更需一氣呵成,但社團工作雖然讓他有更多機會認識很多美術界的前輩,得到很多方面的知識,如展覽的佈置等,但也在行政方面的申請、團結同好等工作上投入了大量時間。但他依然堅持創作,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九年,連續四屆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港澳台邀請展),並在二零一一年舉辦了他首次個展“水墨新象──譚植桓畫展”。二零一六年舉辦了“買斷風煙──譚植桓水墨畫展”在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二零二四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澳門回歸二十五周年,譚植桓與黎鷹在北京恭王府舉辦了“吉光片羽繪豪情──澳門世遺景物寫生作品展”,獲佳評無數。
譚植桓如今已是全國美術作品展與澳門各項展覽與比賽的常客。他認為,堅持和熱愛是關鍵。每一個有藝術追求的人都應該不畏艱辛,相信自己的夢想。每件作品都包含了一段心路歷程。創作過程中的種種困難,能讓最後的成果更具成就感。用心創作會讓作品如潑墨山水般充滿生命力和無限的可能性。對於未來,他希望能更多地將時間放在藝術創作上, 將更多生活智慧融入藝術中,提升自己的繪畫水平,創作出更具深度和感染力的藝術作品。

作品《薈萃濠江》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