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王禎寶的從藝生涯

文藝家:王禎寶

作者:梁飛燕

王禎寶肖像
畫家:陸曦

出生於1960年,王禎寶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如果要追溯王禎寶的藝術啟蒙,便要從他的童年生活談起,那是一段充滿自得其樂的時光。他來自一個大家庭,八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因家族原因哥哥早早便到香港伴隨祖母生活,年齡相近的兩個姐姐雖然在身邊,但年幼的他更喜歡自己一個人找樂子。回想兩三歲時,經常忙裡忙外的母親會把他安置在一只大木箱中,給他一堆玩具,自己便能在裡面自得其樂。五六歲時,家附近的漫畫出租店幾乎成為他唯一的娛樂。王禎寶回憶:“那些生動有趣的圖案和角色深深吸引了我,雖然當時還不太識字……它們不僅啟發了我的想像力,還讓我的生活充滿了那些故事的畫面和情節。”他認為相較於學校有趣的勞作課,那些漫畫書對他的影響更為深遠。從那時開始,他就對畫畫萌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份熱愛也得到父親的鼓勵和支持。

王禎寶的父親是一名港澳輪船公司的職員,因工作關係,回家的頻率不定,有時每天回家, 有時則要隔好幾天。但每次見到父親,王禎寶都會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畫作拿給他看。而父親每次的微笑讚賞,是對他繪畫熱情最有力的肯定。更讓他難忘的,是與父親共享的電影時光:電影開始,音樂響起,畫面隨之流動,這種聲音與影像的結合,讓他感受到一種奇妙的魅力。“這種感覺深深影響了我的藝術觀念。同時,我逐漸意識到,藝術創作是一種超越現實的表達,它讓平凡的生活充滿了想像力和故事性。這些漫畫和電影的啟發,不僅塑造了我的童年,也在潛移默化中醞釀了我對藝術的熱愛。如果要說這份對藝術的興趣起於何時,我想,應該就是從那段時光開始的。”

作品《盆栽人》

各個階段的藝術課

小學時期,王禎寶的繪畫熱情得到了美術課的啟發。可到了中學,美術課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訓導主任的修身課。但正是在這些課堂上,他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除了漫談為人處事, 訓導主任還會教大家練字,於是,書法成了新的啟蒙,他經常在家臨摹碑帖,逐漸沉醉於中國書法的美感之中。他憶述自己即使放暑假,也會練字、臨摹字帖,體會筆畫之間的力量與節奏。除了書法,王禎寶在中學時期還對攝影產生興趣,他迷戀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光影變化。此外,課上無聊時他也會在課本空白處畫公仔,甚至重畫生物課上的解剖圖……如些種種成了他日常抒發情感的重要方式。

升上高中,校長鼓勵學生參加香港的高等程度會考,王禎寶於是選修了藝術科目,並最終取得了合格。這對他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契機,讓他確立了未來專注於藝術的方向。高中畢業後,他到香港半工半讀,修讀設計與版畫等短期課程,試圖將藝術與實用技能結合,為未來的職業道路作鋪墊。

作品《入黑 #1》

作品《四肢人》

深造與藝術生涯的轉折

王禎寶的藝術旅程在香港開始延展至更為廣泛的領域,兩年後他前往日本,進一步探索藝術的世界。他報讀了視覺藝術心理學與設計行銷的工作坊,感受到日本設計中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同時,也被流行文化的創新性所吸引。

回澳門後,他在賈梅士博物館工作了一年,負責與古物和現代美術相關的項目。這些經歷讓他對藝術的歷史與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後還參與了澳門視覺藝術學院的籌備工作,身兼數職,不僅負責版畫系從零開始的器械設置,還開始了課程的教學事務。“這是我投身視覺藝術教育的起點。”

隨後,他受邀前往倫敦,擔任客席研究員,進一步探索創作的先進技術與表達方式。在倫敦工作與研究期間,他拓展了國際視野,也加深了對藝術實踐的理解。1997年,適逢賈梅氏博物館閉館,他便應召回到澳門協助籌建澳門藝術博物館,負責賈梅士博物館過渡到澳門藝術博館的規劃與銜接工作。“這段經歷是我藝術生涯中最繁忙的時期,也讓我深刻領略到人生處處都充滿比漫畫世界更不可理喻的情節。”

2017年王禎寶與嘉賓在“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澳門展區展覽“盆栽如夢──王禎寶作品展”開幕式上合照

藝術與文字的雙重世界

2000年代初,王禎寶逐漸將工作重心轉向藝術教育與個人創作,參與了多項教育項目與展覽策劃,並致力在博物館與學校間推廣藝術教育。澳門回歸後有多間新酒店相繼落成,畫約委托接踵而至,是他作品產量最豐盛的年代。

除了藝術創作與教育,王禎寶還是一位筆耕不輟的專欄作家,自九零年代開始為《澳門日報》供稿,先後出版了散文集《見習閑人》及《曾幾何時》。他的文字風格幽默細膩,內容多元豐富,藝術評論、旅居見聞、飲食文化以及生活感悟皆信手拈來,下筆成章。既反映出對生活的敏銳觀察,也滲透著藝術家的深刻視角。他認為,文字和繪畫雖然形式不同,與讀者的溝通方式亦不一樣,但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對生活的思考與表達。

2017年,王禎寶代表澳門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站在全球最大的藝術舞台上,他是既惶恐又興奮。“這是我藝術生涯的一個小總結。”如今,他將更多的時間花在自己的工作室裡,偶爾參與朋友的合作項目或協助展覽。對他而言, 藝術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回顧整個歷程,藝術從童年的啟蒙到後來的深造與實踐, 逐漸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在創作與教育中找到平衡,並激發持續探索的動力。”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