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濠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十一月温暖的午後,我到訪霍英東基金會,聆聽史濠先生對書畫的獨到見解,以及他從事文化事業的心得願景。史濠先生十分謙遜地說在書畫領域,他不能稱“家”,只能說是一名愛好者、一名學生,而他在澳門霍英東基金會任總幹事這些年,在推動澳門文化發展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
墨香緣
史濠先生1950年在澳門出生,他的青春歲月在粵華中學度過,而後的職業生涯主要從事酒店業。從1980年的中山溫泉賓館,到1982年的白天鵝賓館,他用20多年的時光書寫了酒店業的輝煌篇章。2002年,隨著澳門霍英東基金會的成立,霍英東先生希望史濠先生能回到澳門做貢獻。從2005年起,他便一直在這裡工作,並開啟了他的書畫之旅。
在基金會的工作中,史濠先生與眾多藝術家結下了不解之緣,與他們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像何來成先生贈予他毛筆敦促他寫字,關權昌老師、李秋平老師等藝術家也常對他無私指導,甚至帶著他挑選文房……在他們的鼓勵和支持下,史濠先生開始在書畫展覽中展示自己的作品。在繪畫上,他主要追隨嶺南派的大寫意花鳥、山水畫風,漸漸,他用筆墨勾勒出生活的詩意。
史濠先生談起對書法的熱愛,源自於父親的影響。特別由於在英文學校上學,父親更堅持讓他用中文簽名,舉例說要像毛主席、孫中山的簽字那樣寫得端正,他亦尤其喜愛臨摹顏真卿、柳公權的字帖,這份堅持,讓他在書法的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史濠先生認為,學校的書法教學的普及是極好的開始,感興趣的,可更深入探索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等不同書體的精髓。
讓史濠先生開啟書畫大門的另一個樸素理由是書畫的經濟實惠和怡情養性。他回憶起從前常隨霍英東先生打網球和高爾夫球的日子,霍先生離世後,許多愛好需要自費。後來他發現,用同樣的費用購買筆墨紙硯,可以快樂地畫上一年,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書畫的心得,史濠先生認為剛開始都是模仿,然後熟能生巧,既陶冶性情又賞心樂事。史濠先生向我展示了一幅名為《暢遊》的作品,畫面上幾條金魚在荷花池中自由游弋。他說“暢遊”意味著在池塘裡快樂地游動,人生的快樂有時候就像金魚,不用做甚麼,吃飽了游來游去, 享受著滿足的狀態。但他也提醒,年輕時他是一名登山者,不斷攀登,現今才體會到金魚輕鬆自在的快樂。

史濠
霍英東基金會:社會責任和擔當
霍英東先生對澳門感情深厚,50-60年代的澳門貧窮,他亦出生貧苦,到80年代澳門開始經濟開始騰飛,他不希望我們的同胞捱苦捱窮,所以一直十分注重教育、文化、知識、技術領域的提升,為改善生活,提高科技的動力,推動經濟的發展而努力。而教育又是這四個領域的重中之重。霍英東基金會是一個非牟利社團,一直秉持霍英東先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
對於文化的推動,史濠先生稱霍英東基金會是一個從旁協助的角色,如果藝術家需要提供活動場地、購買實體工具、提升素質、提高創作技能和水平上的經費支持,他們會給予部分支持和鼓勵。只要是非牟利社團,都有機會受到資助。霍英東基金會的宗旨和行動是配合澳門政府和社會需要,帶動澳門的經濟循環。同時,這樣的影響很多時候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式的。
史濠先生介紹霍英東基金會通常有30名委員來自不同的界別,包括律師、立法會議員、校長、醫生等澳門各行各業的名流,分為教育、醫療、文化和體育四個界別,每個界別由4、5名委員組成,每年都會開會看怎麼更好的支持各個社團的工作,而每年大概會資助500多個社團。通常一些活動需要邀請外地的嘉賓來澳,像食宿、交通、購物的必要開支就會多支持一些,這樣一來就可以活化澳門的經濟,讓經濟循環。“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史濠先生希望很多項目是能把魚竿給到有需要的人,讓項目啟動之後能夠自食其力。

史濠在作品前留影
澳門文化的繽紛與期盼
在與史濠先生的對話中,感受到了他對書畫藝術的熱愛,以及從書畫展示出的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他作為霍英東基金會總幹事,對澳門文化發展的深刻理念和默默耕耘。史濠先生看到澳門的文化活動十分繽紛,他期盼有一天澳門的文化界也能誕生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傑出者,能夠出像貝多芬、斯特勞斯這樣偉大的、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像八大山人、張大千這樣有高辨識度的流芳百世的藝術家……

史濠於澳門霍英東基金會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