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在文化碰撞中探求平衡──余國宏

文藝家:余國宏

作者:鄧美珠

余國宏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對余國宏先生最深的印象是他堅毅的眼神。2019年,已近80歲高齡的余先生,仍四處奔走積極籌組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家聯盟,他所創辦的澳門油畫學會每年舉辦國際著名藝術家澳門交流展,余先生親自籌辦和邀請世界各地著名藝術家參展並為作品把關,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他對藝術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潛心學藝 不逐大流

余國宏先生1940年出生於廣東開平,父親余寶和是當地作家、詩詞家、書法家,並擅於行草,兄長就讀於湖北藝術學院。在家學及學生時代受到家鄉美術老師啓蒙孕育下,余國宏先生選擇了藝術。余先生從學生時代起,便是一個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他高中時就被推薦到佛山藝術專科學校油畫科學習,師承留法油畫家楊炎教授,楊教授畫風平實,是樸素的寫實主義,而余先生則按自己興趣與認識,捨形求意來畫畫,楊教授寬容他個性的自由發揮。

1960年代他寫的字是《爨寶子碑》,可見他的藝術趣味起步已非流俗。在一次廣東省群眾美術作品展覽中,他的一件大色塊風景畫,深得著名藝術家黃新波老師的讚譽。他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吸引藝術家湯集祥與佛山剪紙奇才林載華結伴來訪,以後三人成為藝術上的莫逆之交。著名藝術家林墉和陳衍寧等也請湯集祥引見余國宏,余先生的畫給他們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高山流水 互為知己

余先生畢業後在當地的工藝設計部門工作多年,期間堅持美術創作。余先生最早的成名作是與湯集祥先生合作的《耕海》,該作品於1974年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的“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5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引起強烈關注。當年,余先生與湯先生為參加全國美展,構思畫一幅海邊圍海造田的油畫,余先生學油畫出身,湯先生學版畫出身,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學畫,很嚮往蘇聯油畫的灰調子,希望在創作中實踐,《耕海》畫面的灰色調,是他們在中山縣民眾公社體驗生活在公社閣樓上的所見所得,作品前景的主體海鷗是余先生的手筆。

當年懸掛在全國美展展廳一個角落的這幅小油畫,在彼時的“紅光亮,高大全”中顯得十分出眾,引發不少議論。時至今日,《耕海》在新中國美術史上依然具有深刻的意義,除了原作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兩位藝術家亦多次受邀為駐外使館、博物館複製此作;不止一位當紅的畫界大咖,曾臨摹過此畫。近年,《耕海》依然常常出現在大眾視野,2016年原作的複製件被紅磚美術館收藏,並在當年舉辦的“永遠的抽象:消逝的整體與一種現代形式的顯現”展覽,作為第一個案例單獨列出;2017年入選“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2020年第3期《油畫》雜誌選用《耕海》局部作為封面,並對兩位藝術家進行專訪。

湯集祥先生曾回憶道:“我們的合作是愉悅的、有效果的、志同道合的……余兄為人厚道、謙讓,我們就順順當當、和和氣氣完成了此作。通過合作,我們的友誼進一步加深,進一步理解,我們的友情將終身不渝。此後,我們又繼續合作,一張《魚工廠》入選全國科普美展;另一幅油畫《彈破夜空》由余國宏兄構思,我倆共同商議完成,入選全軍美展,並在《解放軍畫報》發表;為《人民日報》彩色版約稿國畫《南國春早》,還有……”

1970年代末余國宏移居澳門,此後他們沒有機會再一起具體創作作品,但他們之間藝術交流和問候致意從未間斷。

1992年重修新橋蓮溪廟題字

融合中西 守正求新

移居澳門後,余先生在澳門美術協會屬下的“華風廣告公司”任經理多年,直到2002年退休。廣告公司的工作雖然與美術有關聯,終究不同於純美術創作,好在他的創作心思未減,時時有新作品面世。

包容多元文化是澳門特色,他在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氛圍中找尋創作的靈感。從他第一幅關於澳門的作品《MACAU第一印象》便可看出,初來澳門時,這座有著濃烈西方文化的城市給余先生很大的衝擊。後來他陸續創作了展現澳門風光的《MACAU隨想曲》《MACAU.一道晨光》等。

儘管他油畫作品廣受認可,但余先生一直是個有想法、不拘一格的人。1980年代初,國內改革開放,文藝界湧現出各種完全模仿西方流派的作品,並佔居國內藝壇。當時他預感到這氛圍已偏離所追求的目標,“藝術豈能全部照搬、翻版西方整一套模式?好藝術作品不應脫離本土民族根基與血脈”,故他提出論點“試論在傳說與反傳統中去取得平衡”,當年在澳門社會科學學會出版之學術刊物《濠鏡》中刊出,並身體力行一以貫之地付諸實踐──他在中國畫創作探索過程中,大膽倡議建立“港、澳畫派”,並將當地的法定外文植入中國畫內,成為他創作中國畫的元素之一。他在油畫中融合中國畫的筆墨,捨形求意,營造出不一樣藝術氣韻。近年他又對以往的探索成果全面分析思考,進一步探索試驗,將中國畫、書法、西洋畫在碰撞中融合,開拓出更能體現澳門獨特文化的廣闊藝術天地。

無疑余先生的作品充滿當代精神,然而,細細欣賞余先生的作品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對他影響深遠,無論油彩、水粉、素描或國畫,都能看到他的許多作品取材自中國傳統文化,如源於中國傳統戲曲的《打金枝》《孔雀東南飛》《桃花扇》,取材於中國歷史人物《蓋世英雄楚霸王》《將相和》《李白》等,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的作品《故鄉處處桃花園》的石橋、桃花、河涌則是他抹不去的鄉情。

以字入畫 以畫構字

1989年余先生的書法作品榮獲中國孔聖盃海內外首屆書畫大獎賽“特别榮譽獎”,引起澳門文化界的關注,一些人只知余先生是西畫出身,所以聽到余先生書法獲獎,先是感到“意料之外”,後又覺得“情理之中”。

余先生學的書法是《爨寶子碑》,喜歡它古樸中又透著“現代味”,宜古宜今,同時他又攝取日本現代書法的養份,創造了具有余國宏獨特風格的“新爨寶子體”。余先生不是終生守住一帖,而是廣泛汲取,先宗一家,然後由約到博,再擺脱一家束縛,他的字結合繪畫的構圖形式, 從內容出發,佈局多變,“密不透風,疏可走馬”,字體的粗細、大小、虛實都充滿了節奏感、現代感。他的獨特書體也被植入到他的繪畫和設計之中。

《荷塘小鳥》國畫.油畫.碰撞.融合

弘揚文化 藝術長青

余國宏先生從藝近70年,如將他的作品羅列一起便可清晰地看到一位藝術家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藝術之路,路上痕跡有從風景到人物,從寫實、抽象到半抽象,從內容到形式, 他的腳步沒有停息,永遠在創新。保持永久生命力是藝術家自身的持續修行,余先生總結自己的藝術創作秘訣──堅持。

余先生以持之以恆的毅力和扎實的繪畫功力,將中國豐富傳統文化與西方當代繪畫的技法與藝術符號相結合,創造了一系列生動、傳神的作品,展現了澳門的藝術成就,余先生也希望澳門新一代藝術家,能繼續善用澳門獨特的文化底蘊,弘揚中華文化,創造澳門文化藝術新高度。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