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萬卷詩書赤子心──劉樺

文藝家:劉樺

作者:霍超群

劉樺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一雙眼,能燃燒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
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
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余光中《江湖上》

在澳門,劉樺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冬春軒。現年九十八歲的他,平日裡似乎離世俗的紛擾很遠,但偏愛流連於凱旋軒賞味品茗,因為這裡的主廚是他多年的故交。主廚深知他的飲食偏好和身體狀況,總是巧妙地烹飪出他最喜愛、最合適的菜肴。餐廳的服務員們見了劉樺,也都親切地稱他為“阿爺”。

劉樺的朋友遍天下,餐廳裡有,文字裡,也有。麥華三先生的高足譚漢鈞,本與劉樺素未謀面,但因愛讀書看報,對劉樺的作品推崇備至,於是將他的《千字文釋義》和《三字經箋註》做成剪報,錄入電腦後再精心列印,最終定制出三套書,一套獻給友人楊永權,一套自己珍藏,最後一套則贈給作品的主人。“當他把書寄給我時,我還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在收到《澳門日報》編輯部的信件後,我才通過楊永權明白了他的來歷。就這樣,我們通過文字,通過書籍,建立了聯繫。”令人心懷敬意的是,這份源於文字,凝聚在書頁之間的友情並未因時間而漸淡,相反,譚漢鈞對劉樺的關心和照顧逐漸深入到日常生活當中。他不僅照顧劉樺的日常起居,甚至還幫他安裝了沖涼房的設備。這份由文字而生的真摯友情,令劉樺感念至今。

自1999年以“佳話”為筆名出版《雕蟲集》以來,劉樺在這25年裡陸續出版了《世說新聲》(2002)、《鼓枻滄浪》(2005)、《蘭蕙亭隨筆》(2014)、《天地玄黃》(2016)、《人之初》(2016)、《行吟宅畔墨花香》(2022)等訓詁解經和評騭世情的書籍,新作《百家姓考》亦即將付梓。戎琦認為“冬春軒體”在澳門文壇別具一格;西門公子以“老頑童”形容他,說他“人老心不老”;陳浩星盛讚劉樺的語體風格“有別於只事研究的文史專家,筆下生龍活虎, 兼有雜文之銳利”。可是你問劉樺自己,出版了那麼多部作品,哪一部最滿意呢?“沒有一部滿意的!”問及原因,他的回答簡單乾脆:“我根本就不是作家!”在他的心目中,“作家”這個身份,是神聖而莊重的,而自己的寫作,不過是“文字遊戲”而已。

劉樺認為,真正的作家,是敢於揭露社會弊端,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人,他們是社會的良心, 是指向真理的燈塔。那麼,究竟誰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作家呢?“魯迅、巴金。”劉樺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尊崇他們的思想深度,敬佩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從他的視角看,“作家”的定義並非單純取決於才華或作品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寫作態度。循此思路,劉樺難道真的與“作家”身份完全絕緣嗎?劉樺之筆名“冬春軒”,乃廣東話“篤出血”之諧音,傳說一狀元郎來到某理髮採耳店,被店家要求題字,狀元郎大筆一揮,寫下“冬春軒”三個字,此後,店外門可羅雀。原來, 世人皆怕在理髮採耳時被“篤出血”,於是只好敬而遠之。可是,在劉樺看來,文字應如匕首, 有“一針見血”的力量。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有人用銳利的文字去揭示社會的傷痛,去挖掘問題的病根。這樣一個敢於將社會“篤出血”的人,又憑甚麼不能被稱為作家呢?

辦報是劉樺年少時的理想,而他的文字出現在《澳門日報》,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那時的他,並未懷揣著強烈的發表熱情。他成為《澳門日報》的投稿者,倒是源於他的一位好友的行動。“那時還是傳真機年代,我是執字粒出身的,所以經常能發現電視節目裡的錯別字,我就這樣記錄了一本,老友看了,覺得非常有趣,就拿去給當時‘新園地’的編輯陳浩星。就這樣,我的整本筆記本都拿去發表了。”這段陰差陽錯的經歷讓劉樺成為了“澳門作家”,隨後, 他在《澳門日報》“爬格子”將近三十年,幾無斷稿,聞者皆佩服非常。在《天地玄黃》的後記中,劉樺坦陳自己筆耕不輟的原因:“抱著學習的心態,做到老學到老,不能否認,爬格子令自己增益不菲,亦賴此作為腦部運動,藉制頹齡。”言辭間,全爲“小我”的收益,但這份“小我”的背後,包含著他對社會的大痛心和對傳統文化的大憂慮。“現在澳門的很多街招,漢字的使用皆爲臨時拼凑,很難不讓人憂心。”“我深感傳統文化的流失,所以我希望盡我所能,去做一些能普及傳統文化的事。”如此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工作,與百年前的文化救國論調,又有何異?

劉樺不願承認他是“作家”,卻對自己的“雜家”身份津津樂道。所謂的“雜家”,意指為了生計而身兼數職的人。1971年,他握著手裡的60美元,帶著一家五口踏上了赴澳門的征程。“那時候,舉目無親,既淒涼又艱苦。我幾乎願意做任何工作,甚至掃街也能接受。”儘管那是一段艱難的時光,但仍有許多溫馨的瞬間。他的舊同事介紹他的大兒子到一家鞋廠工作。劉樺也因此搭上了這趟便車,幫人“挽鞋”。晨七晚九,一天下來只有七元薪水,但他依然堅持。他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老闆的認可,月薪漲至三百五十元,但這並未滿足他的雄心壯志,三個月後,他在一家建築公司找到了會計的工作,之後他以出色的工作經驗,贏得了上級的讚賞,成為了公司高層。他終於能夠在澳門安穩下來了。

劉樺在澳門的奮鬥故事,體現了那個時代東南亞華僑不怕困苦、堅持不懈的精神。但劉樺似乎不願過多提及這段風光往事:“沒甚麼好說的,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樣的。”在經歷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洗禮後,個人的起起落落,似已無足掛齒,正如魯迅所言:“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