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勝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澳門藝術界有一位奇人,攝影師出身,又能寫書法,最後成為一名優秀的國畫家,但時不時的,又會跑去畫西洋畫──他的水彩作品也很有水準。這位藝術家便是李得之。李得之,本名李德勝,出生於廣東中山小欖。是澳門最早一批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的畫家之一。他多次在內地、港澳台甚至海外舉辦畫展,山水風景畫寫實之餘也頗有奇想,用筆放縱天真,筆墨渾厚飽滿,有著磅礡氣勢。而他的花鳥小品,卻清朗精巧,形神兼備,同樣具有相當鮮明的個人特色。
問起李得之何時開始學習繪畫,他回答:幼稚園。原來,李得之的祖父在中山小欖的文化宮工作。因此很小的時候,他便常常跑去文化宮玩,對那裡展出的繪畫非常感興趣。回家常學著畫, 祖母見他喜歡,便鼓勵他多畫。初時畫的都是單綫條的人物,解放軍、工人階級、農民,每次畫得好,畫得像,祖母便獎勵他兩角錢……而他從幼稚園中班起,就有作品被老師貼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學習,那時,他已有了“小畫家”的綽號。到了小學,得之因為畫畫的才能,負責校內的黑板報插圖,三年級那年,他和另一位同學代表中山市,去佛山參加廣東省學生繪畫比賽……。
大約在八、九歲時,他愛上了中國畫,也從一些年長的朋友那裡知道了甚麼是宣紙。當時, 幼稚園同班同學墨里的父親畫油畫,他也跟著畫過油畫與水彩之類。他還記得當年畫的油畫有《珍寶島》與《海霞》,都只是在卡紙上畫。後來,他認識了小欖國畫家潘棟樑老師,每次走過潘老師家門口,他都要停下來向屋內張望,很羨慕那些掛在牆上的畫。潘先生後來願意向李得之傳授他的繪畫技藝,應該是看中了得之的勤奮好學與天賦。潘棟樑在中山是有名氣的畫家,他眼界頗高,而且其人詩書畫印皆能。當時給得之看的都是任頤、吳昌碩、齊白石這樣的名家作品。起點高,眼界高,這為李得之在國畫、書法與篆刻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李得之
李得之少年時代移居澳門。因為良好的繪畫基礎,尤其是白描的功夫了得,很快在澳門找到了工作,從一開始畫家具,製作工藝品,到十八歲時做了工廠部門的負責人──因為他畫工了得,“起樣”做好家具樣版後,工人們按他的樣版來做。當時澳門正值工業高峰,很多香港人來澳門開廠。得之後來自己做了判頭,事業蒸蒸日上。
因爲製作家具時需要拍攝樣板,李得之開始學習攝影。繪畫的審美與攝影在藝術上有其共通性,加上勤奮與聰敏,他很快便掌握了拍攝技巧,家具之外,他有很多優秀的攝影作品,因而很早便進入了澳門攝影學會,成爲該會的早期會員。
當時醉心攝影的他不多久就得了許多獎項,並因此引起攝影學會副會長,一位土生葡人的注意。這位土生葡人當時任澳葡政府新聞司的攝影主管,他邀請李得之去新聞司工作。與做判頭每個月收入過萬比,進入新聞司工資才六千多,但是新聞司有自己的暗房可以自己沖洗膠卷,對他有吸引力。能夠做喜歡做的工作,他覺得自己很幸運。
李得之的攝影作品除了工作上的新聞照片外,不單純以四平八穩的唯美角度取景,構圖常常異峰突起,因視角的獨特取其險,具有強烈的衝擊力,時而又輕鬆幽默,人物或景物色調氛圍與整體結構出人意表卻相得益彰。攝影如畫,有所營造,獨特不凡,這是技巧之外的功夫了。

作品《漁村潮退》
之後得之去了理工學院學習。當年理工剛開設視覺藝術課程,白天上班,夜間上課。因爲這個專業,更多了繪畫的機會,又由於有攝影與繪畫的根基,他畢業時以最高分數獲得獎學金。
一九九九年六月,李得之自新聞司轉到澳門藝術博物館擔任文物攝影師,有機會行走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內地一級文博機構,以又快又好拍攝文物著稱。期間有更多機會見識八大、石濤、徐渭、陳淳、四王、吳、趙等等的真跡,“我不學雲林,亦有雲林趣。”
一九七九年,他加入澳門美術協會時,只有十五、六歲,四年後加入頤園書畫會,也不過二十歲。彼時,作爲藝術愛好者,每年交幾張作品應付展覽是常態。但經過大學的學習,又去了廣東美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對國畫的歷史與當前的發展現狀有了橫向與縱向的了解,加上在博物館的長期經驗,這一切都讓李得之的繪畫熱情日漸高漲。為了專心創作,他辭去了幹了二十逾年的澳門藝術博物館的工作,進入專業書畫篆刻家的行列。
無論是放縱山水,還是鳥獸神態,抑或花草輕盈的風姿,在他筆下充滿生命力。李得之的繪畫豪放之餘求含蓄,如何在一片雜亂中去蕪存菁,怎樣以國畫的角度描繪眼前的山水屋舍、小徑河流,他自有成竹在胸,總能讓人眼前一亮。一花一木,枝枝葉葉,張力與姿態畢現,枝條的表現尤見功力,蒼勁有力縱橫交織中,又能展現出一種自然的曲折與彈性。大膽放縱的敷色渲染, 用色或明麗、或暗沉,暈染中虛實變幻莫測,雲氣深杳。
李得之的繪畫作品或簡練,或細緻,筆筆堅決,不拖泥帶水。想來,這與其堅實的書法基礎不無關係。李得之在繪畫之餘博覽碑帖,數十年來臨摹前賢的筆墨,以金石養筆墨,與古為徒。他的章草早已頗具個人面目,而篆書也從容大氣。喜臨碑而非帖,書法從篆書入門,令他對篆刻
也很有興趣,平日也常刻章,取法有度,篆刻作品既有意趣又不失端正。自認隸書的天份高過楷書的天份,取橫式,以隸書演變漢簡隸與草書轉折,不知不覺,連行書都有了章草的味道,這便是他自己的風格了。
書法入畫法,古已有之,能將山石樹木花鳥刻畫得如此逼真而生動,不但表現出他純熟的用筆用墨技巧,也體現了他對生活中小事物小細節的悉心關注及與眾不同的視覺角度。
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李得之多次獲文化局的視覺藝術雙年展與民政總署的全澳書畫聯展冠軍,而個人展、聯展每每不斷。辭去人人羨慕的政府工後,他能更輕鬆、更專注於繪畫與書法、篆刻,作品的質與量不斷提高。有了心靈與時間的雙重自由後,剛過花甲之年的李得之,迎來的是藝術創作的最佳時段,師古人,師造化, 未來的日子裡,我們一定能看到他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品《澳門格蘭披治大賽》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