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黃錫鈞鏡頭後的處世哲學

文藝家:黃錫鈞

作者:張少鵬

黃錫鈞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攝影師用光與影編織故事,捕捉生命中的決定性瞬間,每一次按下快門,都是對時間的凝固,將瞬間的情感與景致永遠定格。早於七十年代初的澳門,一位年輕氣盛的少年滿腔熱血投入愛國青年社會工作,為國家發展不遺餘力的同時,亦拿起了改變他一生的相機,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攝影之道,開始逾五十年的藝術生涯。

“攝影的真諦便是瞬間凝結,再通過技術組合,把風景或主體變成一張畫,我的攝影便是利用技術和思維實現瞬間繪畫。”在黃錫鈞的鏡頭下,平凡的風景變得具有詩意而深邃,每一幅影像猶如一部文藝電影,無聲訴說著生活的細膩與情感的波瀾,讓觀者無比震撼其藝術造詣。

愛國中找到方向

黃錫鈞早在十多歲的青年時期便參與到澳門青年愛國事業,加入中華國語運動協進會,亦在會內的攝影班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開始自學攝影及維修機械結構相機的技能,更在後來接手成為會內的攝影班導師。對黃錫鈞來說,是對國與家的一份情成就了他的人生軌跡,他感嘆在會內服務的這十八年,是他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且不可磨滅的經歷。

“這個平台鍛煉了我的學習和組織能力,有如大家庭般,將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組織在一起,團結起來發展澳門,貢獻國家。”黃錫鈞接觸攝影後,開始自發鑽研技術、構圖等不同的變化和碰撞,開始他的藝術創作生涯。

思維成就獨特攝影風格

憶起第一次參加攝影比賽,黃錫鈞感慨:“時代的背景決定人的行為。”,他憶述,七十年代末時澳門博企曾舉辦春節攝影比賽,當時亦有不少香港攝影師專程到澳門拍攝照片參賽。攝影比賽主題分別是牡丹花和新年春節氣氛,黃錫鈞在思考衡量過後,毅然選擇了新年春節氣氛為拍攝主題。

初出茅廬的少年第一次參加比賽,難免會有迷惘的心情,在苦惱良久後,他選擇拍攝“金龍遊街”。“在決定以龍為主體後,我參考了許多沙龍攝影師的作品,發現那些現有的照片與我想要的畫面大相徑庭,因此我決定嘗試靠自己拍攝出想要的作品。”下定決心後,黃錫鈞便在春節前幾天騎著他的偉士牌電單車“追龍”,在不斷實踐下,最後以放射的形式拍下了令他滿意的作品,並起名為“金龍狂舞”,作品更在比賽中取得金獎的佳績,為少年的努力和創意給予鼓勵, 繼續大膽創作。

“在起步時,我已經對所謂的搬景入鏡不感興趣,反而不斷思考如何突破現有的拍攝風格, 成就具視覺衝擊力的作品。”其後,他的作品多次於海外國際沙龍大賽和世界知名的藝康年鑑攝影大賽獲獎,更成為首位獲此項大賽殊榮的澳門攝影師。

積極發展澳門社區

踏入而立之年,黃錫鈞創立自己的事業,引領澳門的攝影潮流,成為澳門從菲林攝影時代到數碼攝影時代過渡的先行者,經營攝影沖印業務,同時經營攝影器材至今。在打拚事業期間,他沒有放棄攝影教學的工作,親自教授每位員工攝影知識。

因持續關注澳門發展狀況,在公司業務上軌道後,他開始擔任澳門水荷雀坊眾互助會理事長,為澳門社區發展出一分力。“在沙士時期,所有活動和經濟停滯不前時,特區政府宣佈要將望德堂區翻新,我隱約記得當時有一個設計師提出將望德堂區定位為創意產業區,於是便把這個構想刻在腦海裡。”黃錫鈞回憶起以往的望德堂區,笑言以往沒有這麼多街燈時,居民都形容這區有如人煙稀少的“鬼屋”,但在他的眼中,該區的歐陸風情卻充滿無限潛力。

在與好友梁慶庭討論後,兩人均認為創意產業區的想法可行,便在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區內人士和藝術家後,於2004年成立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以服務心態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世代相傳的社會事業

“在成立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後,我們曾於區內舉辦過中西融匯為主題的活動,讓遊客和居民感受土生葡人文化,吃葡式美食、聽樂隊表演、品紅酒。另外亦有一個名叫“一九六零” 的活動,重現澳門六十年代的居民生活,這些活動令望德堂區變得萬人空巷、人山人海。”黃錫鈞亦運用年青時參加中華國語運動協進會服務時的經歷,舉辦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包括孵化澳門演藝人材的《馬交影藝新思維》影視培訓、服裝設計班、由他親自執教的攝影班等,期望將望德堂區打造成引人入勝的創意產業區。

現時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已成立逾二十載,在看到越來越多新時代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會內,或是在園內設展,均令他倍感安慰。“澳門很多年輕藝術家人生中的第一個展覽,正是在望德堂區的瘋堂十號開始,這是一件非常動人的事情。”

攝影與哲學息息相關

在閑暇時,黃錫鈞會閱讀不同哲學家的理論,再取長補短成就自己的處世思想。在眾多金句中,他以“客觀存在決定人的思想意識”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為他的人生指導方針。

“哲學需要慢慢細味,能夠幫助我在環境中學習思考。”因此他在教授攝影時,更著重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攝影是概念性的事情,我把整個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具象、印象、想像、抽象。”黃錫鈞先把水瓶拿出,讓學生看到具象的物品、記下對水瓶的印象,再讓他們閉上雙眼, 想像水瓶的樣子。“最後,在腦海中想像水瓶被扭至變成不同形狀……我相信每個人想像出來的樣子都不盡相同,最後這一步便是抽象,即是每個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藝術!”

藝術家的自我修養

在藝術創作路上,黃錫鈞不忘初心,在拿起相機的時候,他彷彿仍是那個擁有獨特思維的少年,在提到剛開始藝術攝影創作時,他一邊用手機展示作品,一邊娓娓道來當中的故事。

“是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下創立了一套攝影理論,突然有一晚,我看著相機不斷思考,如何用不具備多重曝光功能的相機來實現多重曝光。”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測試後,他成功找到了當中的竅門。

用相機繪畫,用影像講故事,是黃錫鈞的攝影風格。對於創作,他至今仍充滿活力,希望不斷突破自己,利用思維呈現多年所累積的藝術素養。“我認為藝術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生活、指導生活。”他的攝影作品反映,攝影師不僅是技術的操控者,更是情感的傳遞者,能夠將視覺與心靈的共鳴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作品《望德堂紅屋仔》

作品《望德堂區街景》

作品《龍環葡韻》

作品《楓之舞》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