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我的角色從穆桂英開始──曾慧

文藝家:曾慧

作者:閻小荔

曾慧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戲劇界有條不成文的規矩,所有演員演藝生涯的第一步幾乎都要從跑龍套開始,而曾慧卻是個例外。

17歲那年,曾慧飾演了她人生的第一部戲──《穆桂英大戰洪州》。劇中她身披大靠子戲袍,背插四面旗、颯爽英姿登上舞台,驚艷四座。

一出道即C位,曾慧藝術人生的第一步站上了一個下不來的高度。曾慧說,穆桂英這個角色能落在她身上,除了運氣之外,主要還是早年打磨出來文武雙全的戲路。

新馬師曾的高徒

粵劇界曾有個流行說法:“香港看雛鳳,內地看佛青”。“佛青”是佛山青年粵劇團的簡稱。1983年,曾慧所在的佛山青年粵劇團應邀赴香港參加翡翠台節目《歡樂今宵》錄製。當年演員赴港演出,過程如選奧運選手一樣苛刻。

到了香港後沒想到一下子演出火爆,原定北角新光戲院的五場演出加到七場,之後不斷加碼,從九場加到十一場,上千人的劇場座無虛席,連祖籍番禺的霍英東先生亦撥冗到場觀看,巧的是到場觀看的還有一位粵劇高人──新馬師曾。

新馬師曾是香港最著名的粵劇演員,當時新馬師曾望著台上唱著“芳腔”的曾慧《穆桂英》和《凌波仙子》說:“台上那個演員和芳艷芬長得這麼像?我要跟她演一台戲!”

(前排)伶王新馬師曾、師母鄧洪金梅、(後排右起)彭熾權、曾慧、梁廣鴻

周遭的人擔心和年輕沒經驗的曾慧搭檔會拖新馬師曾的後腿,勸新馬師曾換演員,新馬師曾卻很自信地說:“我已經帶了那麼多年輕演員出道,既然能帶她出場,也會帶她進場。”

一年後,22歲的曾慧終於和68歲的新馬師曾同台。在完全不知劇目的情況下,曾慧靠著一支筆和一張紙,硬是把所有戲都默下來,甚至在赴港之前還專程前往廣州拜訪老藝人,了解香港演戲的套路。

《胡不歸》、《光緒皇夜祭珍妃》、《白蛇傳》、《萬惡淫為首》7天4部戲,沒有排練,直接台上見。在香港普慶戲院表演十場後,在北角新光戲院又演十場,名聲大噪。

那是曾慧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也是她挑戰粵劇天花板的一次嘗試。作為新馬師曾破例收下的入室弟子,曾慧繼承了“芳腔”的精髓,文武兼修,展示了出色的表演才華。曾慧認為自己雖然師承多家,不過不同師父各具特點,更能令自己吸納各家所長。

紅線女劇團的台柱

1974年,曾慧考入佛山演藝學院攻讀四年粵劇專業,之後加入佛山地區青年粵劇團。由於她從一開始就涉獵文戲武戲,所以老師沒分配她跑龍套,而是讓她直接飾演《穆桂英大戰洪州》主角。

曾慧飾演穆桂英

“一直以來粵劇界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文長武短。像紅線女、方艷芬、白雪仙走的都是‘文戲’,不需要武打。當時我就暗暗自己下決心,既然踏入粵劇這行,我一定要比前輩更進一步,有進步的空間。”

曾慧最早的武功老師肖月樓師承粵劇泰斗薛覺先,他就是從京劇引進到粵劇的知名演員,“南派武功”代表人物。七十年代曾慧邁入粵劇表演的那些年,適逢粵劇表演開放時期,在一眾優秀前輩的悉心栽培下,曾慧斬獲一連串殊榮: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

2004年,紅線女創辦的中國廣州紅豆粵劇團剛好缺一個女主演,曾慧應邀加入,和紅線女的徒弟歐凱明搭檔。紅線女對曾慧說:“你只要唱好每個角色就好,不一定要唱紅腔。當然,你想吸收‘紅腔’裡甚麼元素可以自己選擇。”

曾慧在梅花獎劇目《龍母傳寄》中扮演龍母與紅線女老師合影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備受紅線女賞識的曾慧十分珍惜這樣的機會,她欣然接受這樣的挑戰,加入了廣州紅豆粵劇團。曾慧始終不忘父親臨終前說的那句話:“雖然你在三類型的地級市劇團已經很出色,但是如果你可以進入二類型市級劇團,甚至一類型省級劇團,我會更滿足, 因為我培養了一個這麼出色的女兒。”

在廣州紅豆粵劇團,曾慧飾演了第一個創作劇目《刑場上的婚禮》,並赴美國演出。紅豆粵劇團後來一大堆的創作劇目就是從那時候開始……

曾慧說:“我感覺自己不管是在小劇團還是大劇團,都是擔任‘開山’角色。赴香港新馬粵劇團演出的時候如此,到了紅線女的紅豆粵劇團亦是如此。”

今天,曾慧的掌印被永久留在了倫敦戲劇博物館的“藝術家印掌牆”,並被美國紐約中美文化藝術中心聘請為戲曲顧問,推動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用行動力詮釋了藝術的力量和影響力。

結語

1981年,祖籍佛山地區的何賢先生盛邀曾慧一行前來澳門永樂戲院演出,一連五天演了五場,場場滿座。曾慧說:“當年何賢先生邀請我們來澳門演出是為了聯絡鄉情!”

今天,已經定居澳門多年的曾慧依然奔波在大灣區幾座城市之間,她有演不完的戲,教不完的課。談起幾十年來的粵劇演藝生涯,曾慧心生隱憂,她說:“為甚麼現在粵劇觀眾越來越少? 為甚麼演員越來越沒有水平?因為無根可尋。我們最需要做的,首先要補回傳統,我常說兩個字,一個是‘根基’的根,要打好基本功;另一個是‘跟隨’的跟,跟隨傳統精髓,藝術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責任是甚麼。”

在曾慧眼裡,站在舞台上除了鑽研唱腔、追求表演程序完美、尋求突破外,還要設帳授徒培養接班人,力求讓粵劇表演藝術代代傳承。曾慧在澳門的中小學開設粵劇興趣班,在澳門演藝學院任課傳授粵劇專業知識,帶出斬獲“小梅花獎”的學生……所有的付出都為了能將粵劇精粹傳承下去,香火不斷。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