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德昌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澳門畫家林德昌先生是嶺南畫派的傳承人。1944年生於中山石岐,師從嶺南畫派大師關萬里、周雲。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其作品《紅梅傲雪》為澳門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唔知點解,就係鍾意畫畫”
林先生談起學畫的經歷,如是說。
而學畫的緣起,就要談到林先生擅於書法的父親。林先生回憶起幼時,每當逢年過節,其父都會幫鄰里鄉親寫對聯和揮春,他就會幫忙磨墨打下手,同時也觀察父親寫字,父親不時會提點 他如何用墨、運筆、各筆畫的輕重等技巧,“書畫同源,從那時候起,我就開始喜歡寫寫畫畫了”,林先生說,“不過小時候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筆墨紙硯都很難得到,經常只能在些破磚瓦上寫字畫畫”。
17歲時,林先生隻身來到澳門謀生活。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每天上班時間很長,早出晚歸,下班已九點十點了,節假日有時還要加班。“是的,上班時間長,也很累,但我回宿舍之後,仍會繼續畫畫或看書。放假的時候,除了迫不得已的應酬,我也不出去,在宿舍畫畫,現在也是這樣,唔知點解,就係鍾意畫畫。”林先生笑著說。有朋友看到林先生這麼喜愛畫畫,就介紹他向嶺南畫派大師關萬里先生學畫。關老師過世後,林先生拜另一位嶺南畫派大師周雲為師, 學畫花鳥蟲魚等。關老師是做廣告設計繪畫的,周老師是專職畫家,但都比較忙;林先生也是白天忙工作,晚上或者偶爾放假休息才能去老師那裡學畫畫。“那時候學畫畫和現在不一樣,師父比較忙,我也是在一旁自己畫,等師父抽空休息時,就請師父指點一二”,談起恩師,林先生感慨萬分,“我平時畫畫,也是亂畫的,沒有甚麼章法,幸得師父指點,真是獲益良多,有無師父指點真是大不一樣!”
對兩位師父的教導,林先生感恩不已,家中客廳和畫室顯眼位置就掛著兩位老師的作品,“你看,這是關師父的作品,這是周師父給我題的書齋名”。
“我第一次舉辦個人畫展的時候,周老師非常高興,很自豪,逢人就推薦去看我的畫展。”
恩師難得,師恩難忘。
林先生談起當時學畫還有一個難處,那就是很難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除去畫畫的時間,林先生就到處去買、去淘畫冊或畫譜。在書店買,在地攤買,甚至在垃圾桶旁撿到畫冊或相關書籍,他都非常高興。“平時省下來的錢我都去買書了,能買到或找到畫冊真係好開心,那時也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到處寫生,能參考這些書來畫已經很難得了”,林先生拿出了一本保存得很好,上世紀70年代購入的二手扇面畫冊,感慨道,“現在學畫就好多了,政府有資助,資料也多,手機上都能找到”。
學畫的經歷雖然比較艱苦,但並不能阻擋林先生對繪畫的那一腔熱情和堅持,這也許就是林先生能有所成就的原因吧。

林德昌
“睇到學生嘅作品,好開心”
林先生退休後,除了醉心於畫畫之外,也積極地推廣國畫,開班教學,特別是長者,希望長者能多出門活動,多認識些朋友,不要做“隱蔽長者”,如能學到一些東西更好。林先生教畫已經有一二十年了,現在每週都還有五個班,每班二三十人。
在教學方面,林先生不僅非常認真,也很有耐心,他還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方法,“長者有其特點,那就是記性不太好,要想辦法,多用日常生活中特別熟悉的事物去比喻引導,這樣才容易學習,例如畫蝴蝶的形狀,我就說,你看麥當勞那黃色的M字了嗎,照著畫或者倒過來畫就可以了”。對待長者學生,林先生總是不厭其煩的介紹技巧或解答問題,“一次不會不要緊,慢慢來,多用些簡易的方法,多教幾次就會了”。
每有學生畫畫有所進步,林先生就非常高興。他打開手機,將一幅幅佳作展示給筆者看,“這位之前完全不會畫畫,從零開始,你看這幅畫得很好吧”,林先生笑著說,成就感滿滿,“之前文化局邀請舉辦長者畫展,睇到學生嘅作品,好開心”。
林先生不僅教學認真,畫畫也是,每次畫展差不多要籌備三年,“現在正在畫一些比較少入畫的花鳥,或者新品種花卉,和傳統的梅蘭竹菊不一樣,澳門也少見,很多花鳥難以親身看到, 就到處查找資料,研究這些葉子、花、根怎麼畫,顏色、型態怎麼變化,背景色也要細細調整, 很多時候一片純白或單一的顏色也不好看,漸變會好些”,這一刻,看著這些花鳥的各部位細節結構圖,筆者感覺林先生更像一位嚴謹的博物學家。

作品《春色》
“睇到人地嘅長處,就要學過來,再創新”
總結畫畫的心得,林先生這樣說。
林先生並不固守既定的技法或題材,而是積極學習各方的長處。他對著畫室牆上掛著的一幅人物畫說,“這是閩派的技法,你看這些線條,並不單一,有粗有細,看起來好像隨心所欲,其實是大有文章,舉重若輕,我看它畫的好,我就學過來。之前北京有位大師梅花畫的好,我也專門去觀摩他的畫, 去學;閩派也好,海派也好,甚麼也好,覺得好就去學,然後再創新”。
筆者好奇的問,您這樣去學別家的東西,老師會不會有甚麼看法?
“當然不會啦,周老師還鼓勵我多看多學。這樣才能進步”。其實,這也和嶺南畫派的精神也是一脈相承的──“折衷中西,融匯古今”,正是這樣孜孜不倦的博采眾長,不斷推陳出新,才使得林先生的畫豐富多變,多姿多彩吧!

作品《白梅》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