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法融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開篇提問:油畫要畫在哪?首先想到的會是厚實的油畫布或者木板,但如果要畫在薄薄的宣紙上,可以嗎?在澳門這中西交匯之地就有一位藝術家,創造性地將西方的油畫和東方的宣紙結合,之後又嘗試在瓷板上畫油畫,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其2007年創作以敦煌飛天為主題的宣紙油畫《騰飛》,不但被邀請改繪製為3.6x1.2米的瓷板畫,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同時展出, 而且還於2011年搭載“神舟八號”飛船,在太空遨遊17天,成為人類油畫作品上太空的第一人。
他,就是蘇法融,本名蘇民,法號觀水,1951年生於上海,澳門著名畫家。
我是一個畫痴
萬物皆緣法,有果必有因。蘇法融先生能取得如此成就也同理。
“我是一個畫痴”,在訪問蘇先生時,他如是說。
蘇先生即使退休了每天也是在忙創作,能抽空在家接受訪問也頗為難得。當時筆者一進門, 撲面而來的是正在創作的《十二圓覺》圖,附近擺放著大量的畫卷、畫冊、畫具等,卻不凌亂, 感覺到了一個畫室,而不是日常家居。
蘇先生畫畫之勤奮,是始終如一的。其年少師從洪丕森老師學畫,每天學習繪畫及繪畫理論14小時,一年365天都是如此,堅持了近十四年。現在退休了也一樣,老友曾笑著抱怨,認識你這麼多年了,一起出來飲茶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
正是這份驚人的勤奮和堅持,鍛就了蘇先生紮實的基本功,也為以後的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人想起那個著名的“1萬小時”理論,任何人做一件事,經過1萬小時的練習,一定能有所成就,蘇先生畫畫的時間遠遠不止1萬小時了吧?這裡還有件趣事,蘇先生年輕時去報考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班時,最後沒有成為學生,反而被破格提升為老師,比很多學生都年輕,這在當時也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的,論年齡,蘇先生雖小,但要論畫畫的時長和作品的質量,蘇先生做老師也是當之無愧,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26歲時創作的油畫《方志敏在獄中》更是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蘇先生的天賦與勤奮毋庸置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畫畫要臨摹名作,融他人之長處;也要不斷思考,補齊自己的缺點並有所創新。
既是敦煌,又非敦煌
在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任教期間,蘇先生除了教學外,在學校條件允許下,也去全國各地採風,觀摩名作以拓寬視野。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他曾同學校師生一起三赴敦煌,認真學習敦煌璧畫並嘗試創作,當時敦煌尚未開放,洞窟裡一片漆黑,生活條件也非常艱苦,食物很少,尤其是冬天大雪封路時,更是物資匱乏。但這仍沒阻擋蘇先生畫畫的熱情。“日子是苦了點,但很開心,而且鍛鍊了我一雙火眼金睛。”回憶起這段日子,蘇先生仍充滿喜悅。
敦煌的經歷奠定了蘇先生的藝術風格。他在吸收了敦煌藝術的精髓後,以傳統文化為底蘊, 結合自身西洋畫的技藝,與恩師孔伯基一起開創了“宣紙油畫”的新形式。之後蘇先生創作了大量含有敦煌意蘊的宣紙油畫,並多次在世界各地展出,獲得了廣泛好評。
2010年上海世博會,蘇先生的兩幅宣紙油畫《佛祖》、《佛的印象》,與祖父蘇人權的水墨畫《春郊試馬圖》同堂展出,一時傳為佳話。而這幅《春郊試馬圖》也是百年前的1915年被選送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世博會”前身)展出並獲獎,《春郊試馬圖》是唯一先後參加相隔百年的兩次世博會的藝術作品。而且祖孫作品同登藝術殿堂,也正好講述了一個中華文化不斷傳承與壯大的真實故事
除了宣紙油畫,蘇先生也積極探索其他的創作方式。2007年,蘇先生受景德鎮陶瓷學院陳雨前教授邀請去探討陶瓷繪畫,蘇先生此前對陶瓷畫沒有概念,他從零開始學習,了解上釉、燒製等各種流程,並克服各種困難,嘗試在瓷板上創作油畫,並融入傳統國畫的線條、敦煌壁畫的意蘊、陶瓷畫的技巧,創造性地開創了“瓷板油畫”藝術,其作品在內地及世界引起了較大的重視。其2007年創作雙面瓷板畫《觀音與地藏王菩薩》長3.33米,寬1.53米,厚約9毫米,刷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獲頒發“最大的獨幅雙面瓷板畫”,被著名的美術史論家、國際知名的敦煌研究學者金維諾教授稱讚為“既是敦煌,又非敦煌”。蘇先生認為這是對其作品的最高評價。而且《觀音與地藏王菩薩》也是他為澳門郵電局設計並發行的六套郵票之一。
蘇先生的宣紙油畫、瓷板油畫,獨具特色,自成一派,這就是他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了佛教理念,融匯中西而自創的“禪藝畫”派。“禪藝畫”的題材豐富,不但有造型各異的佛像,也有充滿禪意的自然山水或生活場景,淨空法師曾專門題詞“水色山光皆禪意,花香鳥語是道情”。“禪藝畫”畫的不僅是佛法禪意,也是佛理佛心的修行。
人間有大愛
退休後,蘇先生潛心佛理,創作了大量蘊含佛心禪意的作品,表現出了人性的真善美,“人間有大愛”,這是佛性的真諦,也是蘇先生行事的圭臬。
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什邡馬祖羅漢寺附近的市婦幼保健院受損,羅漢寺的素全法師破戒同意把保健院及裡面的孕婦暫時搬到寺院內,並同全院僧人、居士積極投入抗震救災中,其後陸陸續續有108個嬰兒誕生於此,令人驚嘆不已。有感於此,蘇先生決定要為羅漢寺做些事情,他自備材料並無償為羅漢寺大雄寶殿創作油畫壁畫《一百零八羅漢》組圖兩幅,每幅寬8.1米,高4.2 米,是當時世界最大的佛教油畫壁畫,壁畫基本為黑白兩色、古樸莊嚴、氣勢極為恢弘。自此他發願免費幫各寺廟創作十幅大型壁畫,希望能更好地宏揚佛法,廣傳大愛。
在新冠疫情期間,蘇先生為感激奮戰在抗疫前線的醫護人員,主動聯繫澳門郵電局,創作並發行了“萬眾一心 抗擊疫症”郵票,並創作了《敬畏之心》、《天佑中華》等多幅作品,表達了社會各界眾志成城,齊心抗疫的精神,希望疫情能儘快過去,充分體現了“疫病無情,人間有愛”的境界。
我到全世界買書
訪問臨近尾聲時,問蘇先生除了畫畫,近期還有甚麼活動,他說前一段時間,還在世界各地參觀,近距離觀摹油畫、壁畫,並搜羅畫冊,以期能對繪畫有更深刻的理解。“一些人到澳門來買‘贏’,我到全世界買‘書’”, 蘇先生開玩笑說。
生命不息,創新不止,祝福蘇法融先生創作的道路越來越廣闊!

作品《灼灼芙蕖出淥波》

作品《騰飛》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