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報人修養 學者精神——專訪陳樹榮

文藝家:陳樹榮

作者:席地

陳樹榮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在紅樹林餐廳我第一次和陳樹榮面對面聊天,過往在電視上看他身影較多。我們坐下,他說他經常在這裡和朋友聊天,一聊就是一下午。四個小時的採訪幾乎都是他在說話,絲毫不顯老態。

陳樹榮接受訪問

“我是香港出生的,香港淪陷被日軍佔領那天。因為是聖誕節,所以那天又叫黑色聖誕節。”時世混亂,交通困難,陳樹榮出生時是由父親在家中親手接生的,這似乎就預示了他的使命,身為香港工聯會會長陳耀材的孩子,陳樹榮常得父親教誨和鼓勵。青少年時他滿腔熱忱回國升學、到工廠當技術員,投身祖國建設,並經歷過六年軍旅生活。七十年代定居澳門後相繼在南光公司、新華社、澳門日報和出版社等工作,迄今已五十年。從事新聞歷史文化工作,已編寫出版二十多部有關澳門的著作。

“我1979年便到內地採訪,是澳門最早採訪國內人大政協的記者。82年到北京採訪,並陪同父親參加全國政協。記得84年赴京採訪‘中英會談’和‘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成為歷史見證者之一。”隨後陳樹榮在1985年再次赴京採訪“中葡會談”,他稱道“85年的葡萄牙總統赴京會談為86年的中葡聯合聲明簽署打下了良好基礎。”除了赴京採訪外,陳樹榮印象特別深刻的兩次採訪分別是1986年往西藏採訪西藏自治區成立二十週年,一次是87年受到日本外務省邀請赴日採訪。“當時日本外務省一年只邀請兩位亞洲的報刊行政高級人員,問我們有甚麼採訪要求,我提出想看看孫中山在日事跡的地方,他們表現得非常友好。”澳門和日本是孫中山先生人生中的重要發展地,回澳後陳樹榮也開展了他的“孫中山在澳事跡研究”,此後陸續梳理、發挖歷史人物在澳門的各種事跡,如鄭觀應、林則徐等。

陳樹榮

陳樹榮1986年起任《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十多年間每天“睇大樣”,審看當天上機印刷的報紙版面,並且每天寫一篇“新聞小語”,評議當天澳門社會的各種問題,十多年間共寫了3500多篇。隔天寫一篇“澳門圖說”,追溯“澳門記憶”,合計寫了4500多篇。

陳樹榮提起了1998年鄭家大屋火災事件後,陳樹榮隨即撰寫“救救鄭家大屋”一文,講述鄭觀應與該建築的重要性,隨後當時的總督韋奇立親自視察決定保育,回歸後,在2002年至2010年間經過八年時間修復,耗資八千萬。 2005年隨同“澳門歷史城區”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陳樹榮認為在歷史文化保育和文化遺產方面,文化局做出了很多貢獻。

與報人身份平行的,是陳樹榮的學者身份。延續記者風格,身為學者的陳樹榮致力於發展澳門民俗學、文化遺產保育、澳門歷史人物研究等範疇。陳樹榮和劉品良、鄭國強等一群熱心人士成立了“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這些年各方奔走解說,無論是益隆炮竹廠、路環船廠、愛都酒店還是東望洋燈塔景觀問題,陳樹榮都守住了一個學者的良知。他坦言這是個艱難的過程,在澳門這個人情社會,各方利益深纏,這無疑是個吃力不討好得罪人的工作,儘管如此,陳樹榮認為澳門的保育工作做得還未足夠,例如葡京酒店、八角亭圖書館等都是應列入文化遺產而未入的例子。“如果不是因為有這麼多的文化遺產作為支撐,澳門這顆明珠怎麼能發出光呢?”陳樹榮笑道。現時陳樹榮的兒子,身為建築師的陳量出任“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理事長,在保育的同時澳門現今不少新建築都是他的作品,他笑說這便是父親對他的影響。

舊事物不止要好好保存,還要說新故事。1992年,陳樹榮聯合“澳門歷史學會”等八個社團為推動澳門旅遊發展,評定澳門八景,今日為人熟知的氹仔“龍環葡韻”這個景名便是陳樹榮當年在會上提出的。當時該地還叫“後背灣”,1921年建成的灣畔五座葡式建築,煥發出葡國文化韻味。陳樹榮經多方考證利用舊有名稱“龍環”加上葡韻一詞,使其在地名上別有風味。

陳樹榮說他最“威水”的地方是可以帶著你走在澳門的每條街道,並且說出其歷史和故事, 可見他多麼深愛著這片土地。他身體力行,持續不斷地對澳門的文物大使、導遊、老師等講解澳門歷史文化,這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澳門街澳門街,以前我們用澳門街來意指澳門, 澳門的文化深植每一條街道、每個景觀之中,筆筆皆是文章。

陳樹榮講述雀仔園街道故事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