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書香滿懷 人生關懷──陳艷華

文藝家:陳艷華

作者:鄭靖

陳艷華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和陳艷華約在俾利喇廣場五樓,美食廣場。9月21日中午時分,淅淅瀝瀝下起了雨。“陳老師,天陰雨濕,您方便嗎?要不要改期?”“明有約,三點半見。”華姐的回答一如她乾脆俐落的作風,已退休十多年的她依然奔忙。我按時出門前往“約會”地點。暖黃的燈光灑下溫馨,我挨著她坐下,不算熟悉,卻仿佛多年的老友。瘦弱的她總有一股溫和而堅定的力量。“之前生病,現在好了,吃肥一點了。”她笑道。短髮風衣是她一貫的樣子,每每讓我想起“歸來仍是少年”。座位旁邊,是熟悉的小拖車。四年前的十月,她曾用它拖了一車書贈我,率真可愛的樣子,令我難忘。“我一陣要去買餸。”

陳艷華

生父和養父:我的童年

1949年,陳艷華出生於營地大街一個草根家庭,有五兄弟姊妹,生父是海員。6歲那年,排行中間的她,過繼給同居一屋,膝下猶虛的叔叔嬸嬸做養女,得到了百般的疼愛。生父受馬列思想影響,養父讀文明小學,酷愛音樂,接受新文化思潮,兩兄弟都反對重男輕女,主張男女平等。兩個父親與時相異的開明思想塑造了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了她未來小說創作的精神底色。彼時,養父在白鴿票公司打工,兼在中央酒店的下午茶座戲班拉二胡。他有個“怪癖”:不喜歡香港親友來探望他,怕他們入賭場賭錢;亦不喜歡女兒涉足賭業,認為並非正途行業。養父深刻地影響了陳艷華的價值觀,直接促成了她的第一份職業選擇:在鏡平小學當教師。1967年的澳門,教師收入不及工廠工人一半,更是遠遠比不上賭場莊荷。

從學校到報館:我的職業

“做了幾年教師後,我發現這行業對個性有點約束,不適合我。教師為人師表,必須儀表言談莊重,而我則不喜拘束。”因此,性格瀟灑又喜歡寫作的陳艷華在做了五年教師之後,決定轉行媒體。1973年,她進入華僑報社,先做資料室,其後轉職翻譯、寫專欄,亦曾做過“華座”副刊編輯李艷芳的助理,前後達八年之久,直至1981年轉職至澳門日報社。

“西窗”看世界:我的翻譯

陳艷華在《澳門日報》翻譯課一做就是三十年,直至2010年底退休。離開《華僑報》可說是離開萬事可求教於師傅的舒適圈,澳門日報社更為龐大的工作量迫得她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及獨立工作能力,過去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口問師傅,如今要自己翻字典解決,入職的第一年,別人的法定半小時宵夜時間,是她把做過的稿重新溫習反覆琢磨的時段。白天照顧孩子,晚上工作至凌晨,也讓陳艷華成長為一名現代職場的“多邊形戰士”。翻譯課接收來自路透、美聯、法新和合眾國際等西方通訊社24小時不停地發出的消息和評論,跳躍張揚著各自的政見。收消息── 選消息──譯消息──傳消息(給編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國際新聞的文山字海極大地拓展了她的眼界,二次塑造了她的世界觀。她站在公眾利益的立場篩選新聞,並注意辨識各路新聞的偏見。隨著獲取資訊管道的增加,她逐漸悟出了不同陣營媒體的營運模式:揭人瘡疤,少提自己的事。她以“沈實”為筆名在《澳門日報.新園地》寫的“西窗小語”專欄,是她翻譯之路的忠實見證。

“閱讀.關懷”計劃通過在地義工組織送圖書到貴州施秉縣清石崇德希望小學

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我的小說

陳艷華為公眾所熟知的身份,是澳門著名長篇小說家及專欄作家。她於1968年開始創作,主要在《澳門日報》和《華僑報》發表作品,撰有大量散文、隨筆、翻譯文字及圖書評介。1975年,她以“喬之樺”為筆名在《華僑報.婦女版》撰寫“我的周記”專欄;1979年4月,她開始寫手記式長篇連載;1980年8月,她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從1970年代起至1990年代中期,她共創作了十四部長篇小說(《半截美人》《幻旅迷情》《錯愛》《晚情》《逃妻》《流星》《綠羅衫》《人生邊際》《狹路姻緣》《才娘》《澳門假期》《香農星傳奇》《再生緣》《雁逆行》),一部長篇手記(《八妹手記》),三部短篇小說(《勝利者》《楢山盟》《候診》),一部散文集(《雌雄同體》)和兩部散文合集(《七星篇》《美麗街》)。她的小說著眼現代社會的價值觀衝突,宣揚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國際新聞編譯員的身份及三四十個國家的旅遊經歷為她的小說2 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背景舞台,如1970年代黎巴嫩內戰等國際事件即在她的名小說《錯愛》中有所反映。《晚情》揭露人性的醜惡和自私。《雁逆行》則關注內地來澳外僱新聞小記者的人生遭遇,“文友清水河(《澳門日報》專欄作者羅衛強)認為,這是我各方面思想較為成熟的作品, 他建議我刪掉最後部分,讓讀者自己對主角的前途有更大想像空間。”《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的議題更大:以一個瀕臨滅亡的星球為鑑,探討地球與人類的生存問題。

對弱勢群體尤其是女性的人道主義關懷貫徹了陳艷華的整個小說創作生涯。“澳門是個聯合國式的社會,龐大的外勞群體,例如東南亞勞工的生活境況,至今無人書寫。如果年輕些,我會寫他們。其實,只要你多留心、多關心,澳門好多這樣的故事。”華姐淡淡地笑著,平緩的語速和平淡的話語下,是一顆真摯的熱心。她,是澳門人的華姐,也是她目光所及處、更多人的華姐。

“閱讀‧關懷計劃”:我的心願

賣書者言:閱讀改變命運

澳門書市嘉年華開幕講話

澳門高地烏巷39號地下有一間小小的書店,名喚“一書齋”,意指其地方之小。“書店名是我細佬起的,”華姐說,“希望你寫一寫我們的‘閱讀‧關懷計劃’。”始於2016年的“閱讀‧ 關懷計劃”由澳門閱讀寫作促進會發起。截至目前,該計劃已經向貴州、江西及甘肅的農村小學或初中捐贈了數十萬冊的優質圖書。“這是一個拉近城鄉文化資源差距的計劃,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並持續下去。”華姐淡淡地說,彷如潔白的雨中荷花。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