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春源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走進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濠江印社社長蕭春源的工作室,撲臉而來是沁人心脾的書香。書架上古籍排列有序,牆上的書畫作品徜徉高懸,桌上的紙、筆、墨、硯和印章井然擺放,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在這個充滿書卷氣息的密閉空間內,蕭春源每日孜孜不倦,以刻刀將信仰、情懷、擔當鑄刻在印章之上,用篆刻藝術謳歌時代變遷。
蕭春源通過不斷深入研究和探索篆刻藝術本體發展規律,越是能深刻領略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一過程中,蕭春源逐漸從“小我”走向“大我”,切身體會傳承和保護好篆刻藝術的歷史意義,故積極廣結同好,加強普及和推廣書法篆刻知識,不遺餘力培育兼具篆刻理論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新一代。他亦致力將書法篆刻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做到“守正創新”,讓這項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蕭春源醉心鑽研書法篆刻
鑽研篆刻,源於對中華文化的熱忱
上世紀七十年代,篆刻算是一門相對冷門且有一定門檻要求的藝術,講究的是“篆書” 與“刻”的結合,需要對古文字進行系統性的學習,才能對一枚小小的篆刻印章有所感悟。澳門從事篆刻藝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當時熱愛中國書畫文化,任職於孔教學校的蕭春源,在黎心齋老師的推薦下,拜得著名書法篆刻家林近為師。在林近的悉心引導下,蕭春源在學習古文字的同時,亦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摹了大量從秦漢再到各個時期流派的印章,讓對篆刻文字的應用、刀法的把握有了長足的進步。後來隨林近到內地經商期間,他認識到陳巨來、錢君匋、馬國權、李學勤、裘錫圭、吳振武等內地著名古文學家與篆刻家,通過向大師們的請益,從而鞭策自己不斷精進,對篆刻藝術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蕭春源早年曾向陳巨來(中)、錢君匋(右)等中國當代書法巨匠請教篆刻學問
由於受到老師們的啟發,蕭春源從品鑑中國字畫到富藏古印,積極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系統研學,引燃了對收藏的熱情。他所立的“珍秦齋”精品薈萃,涵蓋印璽、書畫、銅器,其中收藏大量秦朝印璽印,令他收穫“持秦印第一人”的美譽。談到以秦物為主要收藏方向,他表示,“秦朝歷史短,遺留文物稀少,更顯其珍貴的價值。研究秦朝刻印的刀法,亦有助於更深入了解篆刻藝術的文化知識,怡情養性。”
蕭春源表示,收藏不應只著眼藏品價值,從藝術品味生活,才是鑑賞與收藏的價值所在。因此,他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與上海博物館合作,將館內罕有的石刻佛像珍寶移師至澳門辦展,掀起一時佳話;及後,他經常慷慨借出珍藏予文化局舉辦展覽公諸同好,藉此鼓勵大眾學習藏品承載的獨特工藝與匠人精神,汲取養分。為更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編纂了《珍秦齋藏印》系列、《珍秦齋藏金》系列等史料翔實的著作,以饗讀者。2015年,他獲澳門特區政府授予文化功績勳章。
讓篆刻藝術走近大眾生活
篆刻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興盛於春秋戰國時代。從古至今,實用性和藝術性始終共生共存。隨著時代變遷,實用性逐步減退,如何讓篆刻藝術找到更廣闊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是蕭春源等澳門書法篆刻長期關注和參與研究的議題。2009年,“中國篆刻”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4年,“金石篆刻”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隨著國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篆刻藝術在內地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讓從事書法篆刻創作的蕭春源倍感振奮。
多年來,蕭春源積極帶領澳門書法篆刻協會仝仁在傳承創新的路上奮楫篤行,通過辦展覽、開課程、設講座等多元形式,努力讓這項非遺文化更廣泛地走近大眾生活。2024年,在中國書法家協會支持下,舉辦了“門下知己──懷遠樓弟子五人書法篆刻匯報展”,展出陳浩星、曹西強、何斌、蘇鑒良及蕭春源等五位身兼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的澳門書篆界人士的書法篆刻及原石作品,以及其恩師林近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彰顯深厚的師徒情誼;2023年,與西泠印社合作舉辦“大道在茲──澳門街道名勝篆刻特展”,集合兩地篆刻界的力量,將篆刻印與澳門街道名相結合講好澳門文旅故事,用新穎的形式展現篆刻藝術的魅力;同年還邀請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丹等一行來澳主講,傳授提升書篆技巧之道;近年,在蕭春源等前輩的悉心栽培下,澳門書法篆刻界出現不少後起之秀,例如青年藝術家何穎姿以篆刻和信俗文化跨界融合,創作《篆刻澳門土地信俗印譜》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
蕭春源深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要有堅守又不囿於傳統的精神,才能在傳承方面實現更大的新作為。

舉辦“大道在茲──澳門街道名勝篆刻特展”
方寸之間 博大精深
回憶從事篆刻創作的種種過往,蕭春源頗為感慨:“興趣使然,讓我愛上了篆刻藝術,從中受益一生。在求學路上,得到多位中國當代書法篆刻巨匠與大師的關心和指點,令我終生難忘。在參與推廣澳門書法篆刻的過程中,有幸與中國書法家協會與西泠印社的多位名師合作,讓我開拓了視野,更加重視篆刻教育普及和人才梯隊的建設,未來希望能力所及為篆刻藝術傳承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蕭春源指出,一枚小小的篆刻古印,方寸之間,包含文學、歷史學、哲學、美學、文字學、文獻學,鑒藏學、書法學、材料學和篆刻技法等多種學問,博大精深。篆刻藝術以國禮、文化標識等形式不斷出現在國家重大外交活動中,不僅展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蘊,也加速了“中國印”走向世界。
蕭春源稱,“澳門回歸以後,得益於政府與各界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大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只增不減。有理由相信,只要將篆刻藝術傳承好,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發揚光大,一定會讓更多人愛上篆刻藝術。”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