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就想做一名專業畫家──陳加遜

文藝家:陳加遜

作者:閻小荔

陳加遜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在澳門繁華街區的一棟普通唐樓頂層,年邁的陳加遜艱難地移動著腳步。他從畫桌挪到靠椅,再從房間挪到陽台。這裡很安靜,他幾乎聽不到外界的喧囂,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起居室, 這裡只容得下他和他的畫,這就足夠了。

屋內滿牆都是陳加遜精心塑造的一個個人物,數量並不多。多年人物畫的經歷練就了陳加遜與畫中人物傾心對話的默契,但誰也不知道他們之間到底說了甚麼,只有他自己知道。陳加遜說,心裡有台詞,才能把故事畫出來。

在澳門,專業畫家並不多見,作為專業畫家的陳加遜算得上鳳毛麟角。一般畫家只能走業餘創作的路子,有的是因為家裡不缺錢,有的靠其他職業來支撐繪畫業餘愛好。陳加遜走了一條並不舒坦的路,他以賣畫為生,筆耕不輟。

一幅畫畫了一甲子

在陳加遜工作室進門牆上醒目的位置,懸掛著他這生最引以為傲的一幅畫──《爐火正紅》。原作創作於1954年,曾在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上展出,在內地數十家報刊上發表,獲得很高評價,但是原作早已不知下落。

作品《爐火正紅》

60年代,還在內地的陳加遜適逢整個社會都在學習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他從主席的講話中得到靈感,那就是必須深入生活、瞭解生活、理解生活,然後才能畫出生活。為了讓自己的創作更能反映生活,陳加遜一天到晚收聽廣播。人家聽廣播聽的是新聞,而他聽的卻是情感。當時在武漢鋼鐵廠做爐前工的陳加遜目睹一線工人的奮戰社會主義的激情,創作了大量寫生,他試著用作品去反映工人階級的情感境界。他拿著畫筆在現場素描,和工人們一起勞動,等工人們都休息的時候才開始作畫,於是便有了《爐火正紅》這幅作品。

從1964年到2024年,走過一甲子的陳加遜改變了人生軌跡,卻沒有改變他追求的初衷,他熱愛著他的熱愛。《爐火正紅》已經畫了20多遍了,陳加遜還在以挑剔的眼光審視,他不斷重畫《爐火正紅》,他總有不滿意,不滿意就重畫一遍。問他現在牆上這幅是不是最終版?陳加遜搖搖頭說:“不行!有時間還要再畫一遍!”

近期又重畫《爐火正紅》

畫家的職責要干預生活

作為一名專業畫家,首先要區分哪些畫是拿來賣的,哪些畫是拿來創作留給自己的。許多人上門索畫,陳加遜根據客戶要求去畫,他畫了很多財神爺,還有許多好兆頭的題材的畫作,他說,客戶滿意就好。至於那些創作的畫,陳加遜傾其一生,不遺餘力,矢志追求,絕不妥協。比如《焚書坑儒》,陳加遜畫了20幾次,頭頭尾尾先後畫了20多年。

1982年,內地改革開放,陳加遜創作了《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悲劇,也是一個教訓。秦朝為了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秦始皇焚毀典籍,坑殺儒生,400多名知識分子被殺。

畫面正中是正在吶喊掙扎的文人群像,他們身後燃燒著熊熊烈焰。陳加遜創作的《焚書坑儒》謳歌自由思想之不可摧毀,文化記憶將永恆存在。陳加遜以這樣的個人解讀,批判專制暴力,提醒後人給予知識充分尊重,因為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知識份子的存在,這個國家的文明將是愚蠢且落後。

陳加遜堅持認為,藝術家的職責應該要干預生活,如果不干預生活,獨居深山老林,只是畫點山山水水閑情逸致,沒多大價值。不過他也認為,即便是山水畫家,難免在畫中含蓄寄托個人的家國情懷,從中表達自己的心聲和情感。

敬畏一切眾生

傳統中國人物畫無外乎三種:宗教人物、歷史人物和世俗人物。走到人生暮年的陳加遜似乎已經走出了世俗,他投入五年的時間出版了《釋迦如來垂跡》連環畫,此時的他已經86歲高齡,這部畫冊凝聚了他對於學佛的感悟。

國畫《人民來信》根據毛主席給人民回信的真實故事創作

陳加遜回憶說,幼年時他就喜歡去寺廟遊玩,那裡有金光閃閃的佛相神相,有許多栩栩如生的壁畫,還有出家人披著艷麗袈裟,手執法器,頌經如歌,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十分吸引他。可惜從未有人告訴他,佛是甚麼?神為何物。

多年後的一次偶然機遇,他在《印光法師文抄》這本書中讀到一段文字,大意是:這是善根發現。陳加遜認為這是佛在向他召喚,於是發願學佛。

他認真閱讀趙樸初的《認識佛教》、《虛雲法師年譜》和《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對於佛教有一點初步的認識。之後兩年的時間裡,他堅持每天早晚誦讀《楞嚴咒》,日日夜夜苦苦追尋,日積月累,靈性感悟流淌於他筆尖。他用兩年的時間畫了《二十四孝圖》,又用四年多的時間為《正法念處經地獄品》畫了120幅插畫,而《釋迦如來垂跡》則是陳加遜修行道路上的苦心之作,此刻的他略有所悟,對一切眾生無不敬畏。

崔德祺參觀陳加遜個人畫展

結語

陳加遜畫了那麼多人物畫,回顧他走過的人生之路,又何嘗不是一幅畫。

他自幼經歷坎坷。五歲入學,六歲因家貧被迫離開學校。七歲學藝,白天紥風箏,製作彩燈,晚上偷師學藝。九歲告别了童年,背負起沉重的生活擔子。直至十五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重新回到學校,超齡插班念小學六年級。後就讀師範,當過兩年教師,克勤克儉,積了點錢,投考湖北藝術學院,畢業於中國畫系人物專業,留院任教十年。1981年,移居澳門。

如同中國正直的知識分子一樣,陳加遜在漫長的歲月中吃了不少苦頭,做過農民、漁夫、礦工、鉗工、爐前工……晚年學佛也就可以理解,這或許是他對於“一生所為有何意義”的反思。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