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殫精竭慮振興粵劇──朱振華

文藝家:朱振華

作者:梁錦生

朱振華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你為我舒心悃,夜織錦繡,贖我把家還,有老樹把婚證,燕侶不孤單,縱苦也樂……”隨著戲曲旋律響起,本地粵劇團體振華聲粵藝會呈獻的新編粵劇《槐蔭記》,在2024年澳門藝術節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

朱振華,正是振華聲粵藝會的掌門人。在他的統籌謀劃下,《風雨同路》、《聊齋魅影》、《天鴿情》等粵劇作品,多年來在澳門藝術節舞台上輪番獻演,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曲藝文化的魅力。

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包括朱振華在內的一眾老倌們倍感鼓舞。談到粵劇傳承發展,他神采飛揚,更是說,“粵劇是我一生摯愛的事業。儘管這一路走來,每一步都很艱辛,但仍深信粵劇面向美好的明天,我願意為此不懈努力。”

因緣學藝 業精於勤

朱振華成長於粵劇發源地──廣東佛山,在父親薰陶下,自幼已喜愛粵曲藝術。他十一歲考入“佛山青年粵劇訓練班”,在老一輩良師的言傳身教下,認真學習曲藝理論知識及做人唱戲的道理,自此與粵劇藝術結下了不解緣分。儘管班上有不少伙伴未能捱過嚴苛的練功訓練而退出, 他卻堅持了下來,由於身手敏捷,形象英偉有靈氣,成為重點栽培的對象。這段艱苦的求學經歷,讓他深刻明白到,作為粵劇演員,必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深厚的文化素養,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1979年,以“青年粵劇訓練班”為班底重新組成的“佛山地區青年粵劇團”正式成立,朱振華憑著過硬本領,唱念做打樣樣皆精,在舞台上成為英姿颯爽的“百變文武生”。自此,朱振華的演出足跡走遍廣東、廣西,及後更獲邀到港澳地區,以及新加坡、美國等海外國家登台,演出所到之處均掀起“觀劇”熱潮。

細說參與演出的難忘時刻,朱振華至今仍記得他代表佛山地區青年粵劇團首次來澳登台,當時座無虛席,就連最後一排位置也站滿了觀眾。演出結束,觀眾久久不願散去,爭相一睹演員風采。這樣美好又熱鬧的情景,讓他激動不已。

八十年代末,隨著卡拉OK的盛行,吸引了一些老倌投身流行曲演唱行列,對內地粵劇團發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亦令朱振華對粵劇傳承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從小接受內地粵劇體系培訓,也經常到港澳演出,縱觀三地粵劇文化,認為澳門粵劇有其特色,便萌生了到澳門發展探索多元文化的想法。他直言,“是粵劇給予我一切,我滿懷感恩,希望能略盡綿力支持澳門粵劇發展。

深耕傳統 守正創新

朱振華在九十年代初來澳扎根,移居之初便受到關注,他記得澳門電台播報了一則報導,稱許“他是澳門文藝事業的新力量”。然而,粵劇在澳門一直以來都是業餘藝術活動,許多演出劇目均缺乏創新。為此,朱振華在1997年澳門藝術節中與湛江粵劇人士合作編創了《海國女神》, 這是首齣以澳門為題材的粵劇作品,擦亮了“本地原創”的金漆招牌。

朱振華認為,只有深耕傳統,堅守數百年來凝聚與延續下來的經典元素與優秀基因,才能與時俱進,豐富並拓展戲曲文化的內涵和外延。2003年,他成立振華聲粵藝會,帶領劇團走在守正創新的道路上。由朱振華編導,2018年上演的大型紀實現代粵劇《風雨同路》,是首齣將澳門現今生活情境搬上舞台的粵劇作品。他在藝術上進行大膽創新,著力在“情”字上做文章,將颱風“天鴿”襲澳期間,社會湧現一幕幕動人救災抗災情境呈現,彰顯澳門人純樸、踏實的本性和助人美德;並加入了多媒體元素,以LED屏幕呈現真實街景影像,藉此拉近了與人物角色、舞台形象與當代生活情景的關係,引領觀眾更易“入戲”。該劇後來獲中央宣傳部、國家文旅部的特許嘉獎。

朱振華

交流互鑒,讓粵劇遍地開花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粵劇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已成為講述大灣區同根同脈故事的重要文化名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粵劇藝術家和團體投身到擦亮這一文化名片的行列中。

身兼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澳門戲曲文化傳承總會會長朱振華時常參與各類交流活動及出席重要會議,包括2021年獲邀代表澳門文藝界赴北京參加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認為,只有昂首挺胸、大膽展現粵劇文化的精髓,弘揚文化自信,世界才會對中華文化有更客觀的深入了解。

為更好促進粵澳兩地戲劇交流,他於2019年參演由文化局出品,佛山粵劇院製作的大型創作粵劇《鏡海魂》,塑造出極具文化內涵的“沈志亮”英雄形象,在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舞台上熠熠生輝;2023年參演首部由珠澳攜手打造、根據名醫柯麟真實故事改編的現代粵劇《無聲的功勳》,透過細膩演繹方法,探索傳統粵劇與現代劇場糅合的可行性。該劇先後在澳門和佛山兩地獻演,均獲不俗迴響。

朱振華認為,無論是粵劇或粵曲本身都很有發散性,他除了熱衷於舞台演出外,亦一直醉心粵曲創作,冀擴大不同層面的劇迷(曲迷)觀眾群。疫情期間,他創作了多首抗疫粵曲和龍舟曲,其中《澳門齊奮戰》一曲鼓勵澳門人民積極抗疫防疫和心連祖國恢復經濟,得到央媒和“中國藝術頭條"內地新媒體及澳門傳媒廣泛報導。近年他憑著自身創作的《鐵血丹心》和《曲藝頌》,在全國曲藝牡丹獎大賽上分別獲得文學獎、節目入圍獎及其學生獲得新人提名獎等殊榮,再次證明其銳意創新的能力。在朱振華的悉心指導下,其學生於2019年在廣州舉辦的“粵港澳9+2城市唱作粤曲比賽”總決賽取得冠軍。

通過不斷探索與實踐,朱振華堅持從粵劇文化資源寶庫中提取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努力創作無愧於時代、傳遞中國聲音的戲曲作品。

朱振華桃李滿天下,曾舉辦師生友粵曲演唱會

探索不停 踐行不止

為了在更多年輕新一代的心裡播下粵劇“種子”,朱振華長期以來致力推廣戲曲文化,親力親為參與教學工作。儘管這對其聲帶造成了一定勞損,但他仍不遺餘力培育了大批曲藝人才,目的是希望下一代能懂得中華文化美德,學習粵劇導人向善的精神。對於一些學生在澳門或大灣區等大賽和舞台上取得佳績,朱振華很是感慨,認為這些青少年與劇團共同成長,他們的朝氣更激發了戲曲藝術的活力。

朱振華表示,澳門粵劇發展與傳承的道路,是訴不盡的滄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間真情。儘管過程出現諸多波折,但在一眾熱心人的共同努力下,仍取得一定的成績──群眾性粵劇活動蓬勃發展、中青年藝術人才茁壯成長、大灣區粵劇交流日益頻繁,如今社會各界 共同關心和支持粵劇事業的生動局面已加速形成,還有一批又一批新創作精彩劇目,以潤物細無聲的美學手法呈現,讓澳門形象更立體和豐滿起來。

“粵劇是世界讀懂澳門的最好媒介之一。”朱振華在腦海中醞釀了不少創作計劃, 包括將葉挺、鄭觀應、杜嵐等澳門名人故事逐一搬上舞台,在創新的同時也將傳統粵劇少見的足版《六國大封相》和正在排練的《玉皇登殿》搬上舞台,希望以藝術多維度形式講述人物蘊含的人文精神、歷史文化,呈現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在舞台上的當代表達,為講好中國澳門故事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朱振華期待未來有更多粵劇戲曲作品在澳門孕育孵化, 走向大灣區乃至世界,推動“國粹”成為“國潮”,乘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東風“破圈”出海,不斷探索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文明之路,讓粵劇煥發新時代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