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願一心報國不負炎黃 求終生立言無悔蒼天──黃天

文藝家:黃天

作者:楊帆

黃天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一本1985年出版的書,震動了全球文博界,挽救了一個行業,改變了一個人甚至無數人的命運,成為了一間陳列館的鎮館之寶。鑄就這部經典的編者,就是澳門著名學者──黃天。

東渡留學 恩情難忘

黃天生於廣州,在澳門接受中小學教育,18歲任《華僑報》記者。1976年周總理逝世,黃先生感悟到趁著年輕,爭取多學習、繼續深造、裝備好自己,遂決定追隨周總理、魯迅等先賢的足跡,東渡日本留學,入讀東京法政大學。

黃先生留學期間,半工半讀,在東京中華書店兼職,他做事非常認真負責,社長陳文貴先生對黃先生非常欣賞,生活方面也諸多照顧,“他最後成了我的義父,我留學幾年常住在他家中, 他和他太太佐佐木鈴子對我非常照顧,幫我洗衫,教我日語,講解日本風俗習慣,關愛之情,視我如子”。黃先生回憶起義父,感恩不已,“甚至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帶我回靜岡縣鄉下,使我融入了他們的家庭”。

陳文貴先生還介紹黃先生認識了書法篆刻大師小林斗盦先生,他是吳昌碩的再傳弟子、中國西泠印社名譽副社長。小林先生當時正在主編《中國篆刻叢刊》,這套書共四十卷,每月出一卷,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黃先生負責釋文工作,其功底深厚且勤謹認真,得到了小林先生的高度讚揚, 小林先生在《中國篆刻叢刊》裡多次撰文介紹這位“有學養的、年青有為的澳門青年”,其後還親筆為黃先生的書齋“愧書劍齋”題書。

回憶起在日本的時光,對大學校長中村哲和各位教授、師長的照顧與鼓勵,黃先生感懷萬分,難忘他們的厚義隆情。

以黃先生的學識,當年學成後留在日本是毫無難度的,發展前途十分廣闊,薪酬也比港澳高很多。但是黃先生還是決定回國,“放洋東渡,已立志學好本領為國家社會做大事,我要兌現承諾,縱有千般挽留我也要回來”。

編輯經典 鑄就傳奇

1985年,黃先生擔任香港三聯書店高級編輯,入職後即被委以重任──主編文博大師王世襄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珍賞》和《明式家具研究》。這兩本書是1981年時任香港三聯書店總經理蕭滋先生在文物出版社看中的20餘萬字配黑白照片的書稿。蕭先生建議分成彩色畫冊和學術專著來出版,王老同意後花了兩年重修書稿並重拍家具照片,1983年將書稿寄往香港,但一直未出版,王老多次追問進度。“蕭滋先生說,我一直在等一個人來編這本書”──這個人就是黃先生。黃先生承諾王老1985年9月出版。當時出版畫冊很困難,沒有電腦,也沒有圖像處理軟件,照片背景雜亂,需要手工摳圖,費時費力,成本也極高,連書店財務經理也大有微詞,“製作費花了差不多半層樓,你怎麼解釋?”但蕭先生卻大力支持,“我完全支持黃天的工作,應該要花錢的就要花”。

兩書尤其是《明式家具珍賞》甫一面世便大賣,並被翻譯成英、法、德等多語多次出版,在海內外掀起了明式家具熱潮,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挽救了一個逐漸式微的古老家具行業,還造就了一個個“讀書改變命運”的真實例子:廣東中山的區勝春得到《明式家具珍賞》後,如獲至寶,日日研讀,既精心仿製,又四處搜羅明式家具,將自己的小作坊開成了大工廠。對於此書,區先生感懷至深,2024年5月,區氏傳統木作陳列館開館,一本被翻得破破爛爛的《明式家具珍賞》被珍藏於玻璃櫃中,成為鎮館之寶。

其後,黃先生又編輯了《藏傳佛教藝術》(1987年)、《中國歷代婦女妝飾》(1988年)等大型藝術畫冊,本本暢銷,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經典。“以前都是稱為喇嘛教、密宗,藏傳佛教是從此書開始的,我去香港中央圖書館查有關藏傳佛教書名的書,結果沒有一本是1987年前出版的”,黃先生介紹說。可以說一本書規範了一個教派的名稱。

這些經典獲得了廣泛好評,已被各領域奉為圭臬,當然也獲獎無數,例如,1986至1987年香港市政局最佳印製書籍獎,十個大獎黃先生得了三個,其中《藏傳佛教藝術》更是獲得了中文組冠軍,後來還獲得1988年美國紐約Art Direction雜誌藝術設計獎,第一屆中國優秀美術圖書獎等獎項。

赤子丹心 筆耕報國

1992年,為解家庭經濟之困,黃先生投身商海。他以專業及誠懇取得了日本稻葉牌“物置” 的代理權,將“物置”翻譯為“組合屋”並在香港經營,業務不斷擴張,黃先生也被譽為“組合屋之父”。1997年隨著黃先生父母離世,他也要為繼承家業“黃枝記”而殫思竭力。黃先生雖忙於商業,但並沒有放下學術研究,挑燈夜讀,筆耕不輟。

“我在澳門長大,我是澳門人,”黃先生說,“能研究澳門,為澳門做些貢獻,我很高興”。1998年黃先生應李成俊先生邀請,為澳門回歸編輯並合著大型畫冊《中國澳門》。黃先生夜以繼日奮戰九個月編成此巨作,憑藉的也是那一顆熱愛澳門的心。他先是大量閱讀澳門近年的報紙並實地走訪了解情況,又從8000多張相片中篩選出了700張,合撰成10萬字。此書由時任國家副總理錢其琛作序,並為候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指定用於回歸大典的禮品。黃先生在書中提出澳門要向“旅遊名城”這個方向發展,其前瞻性可見一斑,也說明了他對澳門的熱愛與深刻認識。

成為澳門回歸大典的禮品書《中國澳門》,由《澳門日報》出版

2014年,《琉球沖繩交替考》中文版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共約30萬字。黃先生通過詳細考證和文獻鑽研,疏理了琉球的歷史,並揭示出琉球的版圖從未領有釣魚島的史實。書中還敍述了1873年美國李仙得將軍所提出圍堵中國的“明月彎”戰略,並一直影響到了今天,和所謂的“第一島鏈”如出一轍;也披露了二戰後美軍擅自將沖繩交予日本時所簽訂的秘密協議。此書一出即售罄,並被《亞洲週刊》評選為年度十大最佳華文書,其後2016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刊行簡體中文版。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院士讀後親筆致函,“資料豐富扎實,論說精銳深刻而平允得當。三分琉球之百年懸案,大著為之解矣。此不止是名山之業,對中國、對東亞之和平前景, 皆有莫大助益。”2023年,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發佈英文版,由曾譯《鄧小平文選》、《江澤民文選》等的殿堂級人物童孝華教授歷時三年翻譯而成,此書更被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納入“中華學術文庫”並向全球發行。“中華學術文庫”的作者通常都是學術泰斗或一代宗師,如胡適、梁漱溟、費孝通、錢穆、厲以寧等。在英文版新書發佈會上,外研社副總編輯章思英女士讚揚黃先生說,“學以致用、士以弘毅,學之大者,以筆為戈,捍我領土,這是黃天先生身為愛國志士的偉大戰鬥,也是當代學者大家的責任與操守。”

除《琉球沖繩交替考》外,黃先生也有大量著作或發文講述革命先烈的事跡,以緬懷先烈並發揚愛國精神。例如,2015年,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發表《70年忽略了的抗戰死亡人數》一系列文章,提請考證八年抗戰國民死傷慘重的確切人數;2017年,為紀念秋瑾壯烈犧牲110周年,撰寫《秋瑾赴日留學引路人服部繁子的遺文研究》,通過他多年蒐集的資料並專程赴日走訪實踐女子大學,又細閱秋瑾的遺物《白香詞譜》而寫成,讓人更立體地了解一代女革命家的豐姿;2019年,出版著作《“起來!”我們的國歌》,以豐富的史實,細述田漢和聶耳的不朽人生,講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過程,蕩氣回腸,令人振奮不已。一篇篇文章,一本本著作都表現出了黃先生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愛得深沉。

《琉球沖繩交替考》的版本,右為人民出版社的內地版,中為香港三聯書店的第二版,左為斯普林格(Springer)刊行的英文版

“今年是孫中山逝世100周年,我要去鏡湖醫院辦講座,講述孫中山來澳行醫的故事,考證他向鏡湖醫院揭銀借據之真偽”。問及近期有甚麼安排時,黃先生說,“明年是孫中山誕辰160 周年,我準備出書講述孫中山與梅屋庄吉肝膽相照,義薄雲天的故事”。黃先生一邊說,一邊向筆者展示近5米長的目錄卷軸,一行行豎寫文字剛勁有力,無不顯示出黃先生的嚴謹認真,筆力深厚,“這是《琉球沖繩交替考》的姊妹篇《釣魚島主權論考》的目錄,快寫完了,希望能近期出版。另外,我還打算趁今年抗戰勝利80周年撰寫中國人親歷原子彈轟炸的文章。真是文債如山啊,不過很開心”,黃先生開玩笑說。期望早日拜讀黃先生的新作!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