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霞訪談 | 第二部分“銀行業務”
問:銀行業對入職的要求有改變嗎?
招:多年前在澳門其實是中學畢業就已經可以,但現在都要大學畢業,在職能上的要求也有所改變。另外,對數字要較為敏感,還要對客戶要有熱誠,做任何事都是,特別是坐前枱的同事,若果同事是做得不高興的話,客戶看到你也不會開心。我想同事要對這份工作要有熱誠,另外就是你的initiative(進取心),若果只覺得這是一份工作,我相信大家都會覺得辛苦,不論是做任何職位都會辛苦,因為銀行工作現在不簡單。
問:從以往到現在請人方面會變簡單嗎?有足夠人手嗎?
招:從來都沒有簡單過,因為不同職位會有不同的要求,若果我需要請前線的同事,他就需要喜歡對客,若果是後勤的同事,又會有其他的要求。若果是account manager (會計部經理)和做分行的客戶經理是不一樣,當然理想上一定有,在報紙上可以提及職能是怎樣,想請怎樣的人,但現在在澳門有時候都要遷就一下。 現在流失量非常大,所以他們選擇也多了,所以要設法令他們留下來,是每間機構都要面對的事情,不止是銀行,其他行業都同樣困難,因為選擇多了。
問:流失量這麼高的情況下,培訓方面會有所改變嗎?
招:培訓一定是有的,我們無法預計同事何時會離開,入職時必須會進行培訓,當然不同的職能會有不同的職能培訓,至於有多細緻,我相信每間銀行會有不同的情況。 不可能因為預計這位員工會離開,而不給予培訓,反而培訓有部份是很specific (特定),如何面對客戶、面對客戶投訴的處理,很多時候因為情緒上的問題,有可能會遇到被客戶罵,該如何控制和處理情緒,所以不止是專業職能上的培訓,其實還有很多不同的培訓,從不同的培訓去增強他的自信心,令他們在工作更愉快。若果這份工作無法令他們產生興趣,他們會很快離開,是留也留不住。反而若果他們感到有趣,對流失量會有所幫助,因為錢始終都是一個很大的誘因。

圖1 大西洋銀行高士德分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https://bit.ly/3GTQgQL)。
問:您在銀行業多年,有遇過任何危機或者挑戰嗎?
招:危機就是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機),所有銀行界都要面對,不是單一銀行需要面對的。挑戰就個人來說,我是無法代表銀行去作答。但我個人而言,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挑戰,以往我在project management(項目管理部)工作幾年,全部都是一些新的業務,因為我不是科技出身,但要在科技資訊部裡面工作,遇到很多我從未遇過的事情,只能將勤補拙,我記得當時是朝六晚十一這樣子工作,當時會很投入,因為一定要做得到,我想這是個人因素,最後成功了,有很大的滿足感,也學到很多新的知識,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挑戰。
另外就是賭權開放,大西洋銀行是第一間銀行接觸這方面的業務,當年也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做,甚至說沒有銀行界的人知道應該怎樣做,就連賭場也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如果大家知道將來會變成現在的樣子,很多人都已經來了澳門。2002年賭權開放時,沒有人知道(後來會變成怎樣),當初他們簽好合約不會知道今時今日會變成這樣。在他們多年來,都是大家一起成長,我也很慶幸自己成為第一間以及第一個人去接觸他們的業務,當中真的學到很多,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現在回想都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這麼多事情,不止是單一的業務,想到自己當時一人去面對他們四十多人開會,一班律師團隊,回想起也覺得心驚膽顫,但這些都過去了。
當年他們其實是希望把他們原本的那一套搬到澳門,但澳門始終都是亞洲地區,當時也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去做,光是談合約已經很多律師,我們互相也是學習了很多。也明白他們的處境,畢竟他們是美資機構,來到亞洲特別是澳門這個小城,他們當然覺得自己的那套是對的,而且多間賭場在拉斯維加斯都如此運作多年了,怎麼會來到澳門是行不通的呢?結果真的是行不通。所以當中有很多過程需要磨合,除了在法律上、人資上、還有其他方面,他們當時來到澳門也聘請不同國籍而又有賭場經驗的人士來到澳門,若果沒記錯他們的國籍真的很多,在澳門從來都沒見過的人也有出現。
問:有否因為賭場的系統上而令到銀行有所改變?
招:有,最重要是銀行系統上也有改變、工作的流程、有些工作的業務是以往沒有的,都因為賭場的業務令銀行有這方面的運作。很簡單來說,“解鈔”(押運鈔票)以往銀行是沒有的,如何把賭場的錢送到銀行,每天的交收以往都是沒有的,我們的業務要去認識、實行,不同的公司去合作,商量的過程裡達到最終的目標,幸運地我們也是順利地解決。
問:剛才提及到金融風暴是銀行業的一個危機,是一個怎樣的危機?
招: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例如銀行有很多credit line(借貸),當遇上金融危機時這些借貸服務是用不了,或者有其他銀行想在銀行相互間進行借貸,這些都是做不了的。因為我不知道今天我借了錢給這間銀行,明日你能否還錢給我,銀行間的借貸也是人人自危,其實是一個循環,所以銀根就短缺,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去開門,大家只顧守著自己的門,就是怕有一天對方還不了錢,那我自身該怎麼辦,就像是一個chain effect(連鎖反應),當時的銀根是十分短缺。我想若果找一些更資深的銀行業前輩,會有更深的理解。
問:銀行業裡有行規或者是術語嗎?
招:我其實不太了解,我最多知道一百萬叫做“一球”,其他的我就不太清楚。
問:行內競爭激烈嗎?
招:絕對激烈,我相信每個行業都會有,在澳門這個小城當然會有,人口只有六十多萬,而且還包括不少floating(流動人口),所以澳門二十九間銀行,其實人口不多。除了個人的客戶外,在二十九間銀行裡,若果抽其中幾間主要的銀行,一般的商業機構都不多。當然我們不該只看這六間最大的賭場,一般商業上有這麼多銀行可以作選擇,其實是辛苦的。
問:這些年來銀行的宣傳手法、渠道有所改變嗎?
招:當然有不同。以往銀行是靠員工去口傳,現今會靠Facebook、網上平台,令客戶可以知道,以往是靠職員打電話給客戶去告知,例如“定期有最新推廣,您有興趣嗎?”、“保險有新的服務”,現在都是靠網上平台,靠手提電話可以發放更多的訊息。我想渠道是不一樣,接觸客戶的層面也增大了。當年客戶有否電郵,我們沒有很注意,但在更新客戶資料時,我們都很希望可以得到他們的電郵、電話號碼,從而可以向他們發放網上的資訊。
問:保險算是銀行新業務的拓展方向嗎?
招:其實銀行和保險的關係是很長的,多年前我們和不同的保險公司合作,最終我們選定了一間,其實保險公司本可以和銀行各自各經營,為何會拉在一起呢?原理是銀行有自己的客戶,保險公司因銀行的客戶擁有很高價值,亦有相對應的能力去買保險,保險公司若果在街上找客戶,客戶未必會相信,但經由銀行去購買保險,客戶是對銀行有信心,另一方面,很多保險是靠agent(傳銷員),傳銷員若果辭職了,客戶該怎麼辦?但若果經由銀行購買,客戶所有的資金都留在銀行,所以這個渠道可以給予客戶很大的信心,令銀行和保險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問:大西洋銀行是澳門第一間銀行,您認為它和澳門金融業的形成有甚麼關係?
招:當然有,1902年已經來到澳門,在澳門發展銀行業的業務,多年來大西洋銀行是第一間在澳門落地的銀行,對於澳門發展都大有幫助。當然澳門發展到今時今日還有很多其他的幫助,但說到超過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即是一個很長遠的歷史。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