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澤強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作為澳門著名的建築師、藝術家,呂澤強在1999年畢業於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曾於葡國韋先禮建築師事務所及法國巴黎Architecture Studio建築設計事務所工作,以及參與葡國雕塑家Domingos Soares Branco為澳門設計的中葡友誼紀念碑的設計工作。2003至2005年,他前往法國巴黎夏約高等建築設計研究中心(Centre des Hautes Etudes des Chaillot)修讀及完成有關歷史建築及城區的維護、修復、保存與再利用的專業課程,成功取得碩士後專業文憑及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成為首位獲得該法國文憑及專業資格的華人建築師。他亦是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會員,對繪畫、裝置、攝影及錄像藝術皆有濃厚興趣,曾多次參與個人及集體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意大利“第五十二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及“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
畫趣萌動 築夢海外
小時候,母親發現呂澤強喜歡繪畫,便讓他跟隨澳門畫家潘錦霞、潘錦玲兩姊妹學畫。好學的呂澤強同時參加了澳門美術協會舉辦的兒童繪畫班,由此,慢慢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小學時,呂澤強便參加過中華教育會所舉辦的全澳學生繪畫比賽,雖然當時並沒有獲獎,但老師的指導為年幼的他打下扎實的繪畫基礎。後來,呂澤強參加澳門郵政局舉辦的兒童郵票設計比賽,獲得冠軍,其畫作亦被製作成為郵品,此次佳績使其深受鼓舞。
小學畢業後,呂澤強與弟弟向澳門著名水彩畫家黎鷹先生學畫。他勤練素描,學習水彩技法,其畫技在中學階段得到飛躍的進步。呂澤強稱:“當時,學畫的地方在黎老師的廣告設計公司。我在那裡接觸到插畫、廣告設計及外國美術館等相關書籍,使我萌生出到國外求學的想法。”選擇大學專業時,呂澤強直言:“那時的我並不知道甚麼是建築。彼時,澳門的建築師大部分都是葡國人,我不懂葡文,也接觸不到他們。有一次,我在珠海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建築書, 裡面有很多插畫。我便猜想建築設計應與繪畫相關。”黎鷹先生經常帶呂澤強與弟弟在澳門寫生,街道上形形色色的中西建築,使其對建築設計亦份外關注。後來,他透過澳門大專基金前往葡萄牙學習葡文,課餘時經常參觀里斯本的博物館,並堅持寫生的習慣。在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就讀初期,呂澤強發現西方建築與藝術息息相關,他便買了一些歐洲的中學藝術科書籍,自行學習。由此,其對西方藝術,特別是二十世紀以後的藝術發展有了深入的瞭解。
讓澳門的歷史建築活起來
建築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貼地的音符,由建築師賦予強大的生命力。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呂澤強亦從葡萄牙里斯本建築學院畢業。回澳後,其積極投入澳門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護等相關工作。2002年起,呂澤強參與了澳門中央圖書館、德成按、何東圖書館新大樓、聖若瑟修院聖物寶庫、鄭觀應故居紀念館、大三巴哪吒展館、魯班先師木工藝陳列館等設計工作。談及其滿意的建築設計,呂澤強提起二十年前澳門中央圖書館的設計項目,其稱:“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前身是建於1924年的西式住宅。在改造前,讀者閱讀區和職員使用區比較混亂。讀者要借閱書籍,需從圍繞著天井的目錄檢索櫃中找出書籍卡片,再由職員在藏書室取出書籍給讀者,才能在讀者室閱讀書籍。”在呂澤強和兩位文化局建築師的共同設計下,終於打造出現今的開放性閱讀空間。開放性的書架拉近了讀者和書籍的距離,使借閱書籍的過程變得便利、暢順。圖書館的空間原來多為對稱設計,呂澤強在改造時特意加入斜線、弧線設計,增強設計創意。其後,呂澤強與葡萄牙的大學教授分享此次設計心思,教授提出“為何特意加入斜線、弧線等設計”的疑問,這使其思考歷史建築修復所蘊含的深意。2003至2005年,呂澤強前往法國修讀歷史建築等專業課程後,取得法國文化部Diplome du Centre des Hautes Etudes des Chaillot碩士後專業文憑及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這段赴法深造之旅解答了呂澤強心中的疑問,他明白到在修復舊建築時,除了注重設計技巧,還需注重建築物背後的歷史故事,方能在設計上突出其文化價值。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築為主、中西式建築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懷抱著對澳門歷史建築的人文關懷,使其在日後的設計項目得到嶄新的實踐,讓澳門的歷史建築活起來。
呂澤強設計的鄭觀應紀念館
延續城市文脈 構築文化自信
建築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構築,更是時代文化與技術的結晶。2008年至2010年,呂澤強擔任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綱要》工作小組組長,2014至2017年擔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2020年起,更擔任澳門特區政府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其指出,回歸前的澳門建築多由葡萄牙建築師設計,故多受西方建築風格影響,回歸後,不少華人及海外設計師加入澳門的建築隊伍,設計出地標性的建築,如2002年貝聿銘來澳選址,設計的澳門科學館,2016年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遺作摩珀斯酒店(Morpheus Hotel)等,使澳門建築設計邁向國際化。
對建築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對歷史的敬仰,更是對未來的責任。從法國回澳後,呂澤強在2007年負責鄭觀應故居紀念館的設計工作,這也是其首項負責的紀念性建築項目。在深入瞭解鄭觀應的生平後,其以輪船的形象隱喻影響鄭氏的西方進步思想,並聯繫起鄰近下環內港的社區記憶。紀念館的外形設計猶如一艘準備啟航的巨輪,寓意著近代中國的復興。藉由紀念館“復興・啟航”的設計,呂澤強表達出對祖國邁向繁榮富強及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祝福,同時,實踐了其對建築研究及歷史環境設計的獨特想法。
建築是活著的城市歷史。回歸二十五週年,呂澤強著有《遊走澳門建築美學》一書,他認為除了歷史城區,澳門仍有許多建築物值得注意。此書展現了從19世紀的新古典、20世紀初的古典折衷、1930年代的裝飾藝術(Art Deco),還有“葡萄牙屋”風格、現代主義、後現代等設計形式構成的建築美學,並集中對33項代表性澳門建築物作出分析及介紹。他希望此書可以提高普羅大眾對近代澳門建築的關注與重視。2025年是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報世界遺產二十週年,呂澤強希望未來澳門的歷史建築活化計劃能在城市發展和文物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在修復、重建歷史建築時,尊重歷史的真實性,盡量還原歷史街區及建築物的真實面貌,方能使旅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澳門風貌,同時,亦有助構建澳門市民對本土歷史建築的文化自信,增強國際社會對澳門建築遺產的關注。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