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玉堂揮翰手 淮月弄舟人──穆欣欣

文藝家:穆欣欣

作者:李懿

穆欣欣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我不是一個作家”

動筆之前與穆欣欣閑聊,言及文章的標題,她笑說,不如我幫你起個題目,就叫《我不是一個作家》。用“不是作家”來定位自己,顯然是自謙了。然而,對於近年來她時而做戲劇研究, 時而寫散文、時而做書的主編、時而做活動策劃、又時而客串學術講座主持,不僅僅局限於“作家”的定位上,似乎也能說得通。

近年最令大家記得的,還是穆欣欣曾擔任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一職。原想在這篇訪談中介紹她擔任局長期間所推動的工作,她只回了一句:“事了拂衣去。”不多說、不執著,不留戀,在其位,謀其政。這種灑脫並非人人能做到。

那就從她喜歡的戲劇聊起吧。

她出生於一個戲劇家庭。母親曾是專業京劇演員,如今快九十歲了,唱起京劇要是光聽聲音仍如二八少女,脆生生,亮堂堂。父親穆凡中是著名的戲劇評論家,雖然大學讀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但吹拉彈唱寫寫畫畫卻都很在行。這就是很小就來了澳門的穆欣欣能從一個戲迷,進而選讀戲劇專業,能成為今天的她的緣由。自己偶爾也唱幾段,有板有眼。教她唱戲的,有史依弘這樣的京劇大咖。

與京劇梅派青衣史依弘在澳

戲劇、文學、藝術在穆欣欣成長過程中,對她影響最大。最早,她是通過它們來認識世界的,而她的生活態度,也來源於此──“誠然,我的生活字典裡,沒有奢侈品。香車寶馬、名牌衣飾,於我無關痛癢。近來賦閑在家,生活更是回歸至極簡狀態。”(〈夢中什剎海〉《寸心千里》)曾經的文字,提醒她以一顆平常心對自己,對世界,善意待人。

研究中國戲劇,關心各類戲劇的發展。從戲劇中感悟人生。“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長期的閱讀與觀賞演出,曾以公務員身份被外派,在北京多年的工作和生活,都讓穆欣欣對文學、藝術,甚至其他領域有更開闊的眼界和認識,“分辨力、鑒賞力對於個人很重要,對於社會同樣重要。‘禮崩樂壞’,是很糟糕的現象。”這樣,我們便不奇怪她後來能寫出一部澳門歷史題材的京劇《鏡海魂》,在內地十個城市巡演包括登上北京國家大劇院舞台的“威水”史。

穆欣欣說:“……自己近幾年很理性地看待中國戲曲,發現她的表現形式、思想對於現實人生很有用,受它的影響,我喜歡化繁為簡,複雜的事情簡單做;在寫作上,用最簡潔、優雅的文字去表達我的思想;處於人生低谷,保持平常心、不走樣的狀態很重要。《論語》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表達的是君子遇到任何困難,心中都是堅定的,反之小人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我給人的印象是強大的,也許就是源於戲曲對我的影響吧。”

溫文蘊藉,從不慌亂,這是丈夫對她的評價:“欣欣善於統籌,而且最擅長操控複雜局面, 這從她外表的文弱中完全尋不到一絲痕跡”(《風動心也動》序)。一個思路清晰的人自然能統籌有致,安排合理,令身邊同事工作時心理放鬆。這讓我想到她在擔任文化局局長時的工作狀態。

以“美學說”主題與世界華人指揮家呂嘉對談

“讓澳門文化散珠成串之人”

《文戲武唱》是穆欣欣近年的散文新作,由內地三聯生活書店出版。當時仍處於疫情期間, 不但宣發受到影響,連出版行業都整體不景氣。然而,書的銷情比預期好,出版一個月後,又加印了一版,連出版社也有些驚訝。

穆欣欣認為,這本書寫了中年心事,有一定閱歷的讀者容易找到共情點。

穆欣欣介紹說,京劇武生楊小樓武戲可以文唱,注重刻劃人物,動靜結合臻於化境。文戲武唱的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早期劇目《天女散花》和另一代表作《穆桂英掛帥》,融合青衣和刀馬旦的表演,借鑒吸收大武生的身段動作,是梅派藝術的高級體現。文戲武唱,既有青衣的端莊又有刀馬旦的颯爽。戲在穆桂英的掛帥出征之時戛然而止。

“這是藝術上的留白,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多與少的辯證關係。穆桂英上陣,必勝無疑。這比再在舞台上來一場表現敵我廝殺的戲,更乾淨、更漂亮、更高級。”

從戲裡到現實,她有感於中年人生也是“文戲武唱”。

“行至中年,生活中不再是陽光佈滿,我們不得不接納人生的陰霾、不堪和窘迫。更多的是終日和生活疲累地廝殺,內心的兵荒馬亂在所難免。這些,總讓我想起舞台上的刀馬旦在千軍萬馬中閃轉騰挪而不失從容。我希望既擁有溫柔悲憫之心,又修得刀槍不入之軀,身披隱形鎧甲, 歷經世事之後,進退自若,從容不迫。”

1999年,穆欣欣參與撰寫第一部澳門專業史《澳門戲劇史稿》。中國話劇理論研究大家田本相任主編,把副主編的頭銜給了當時很年輕的穆欣欣和學生宋寶珍,有意讓兩個年輕人擔負起重任。這部專業史記錄了澳門戲劇的發展,讓澳門在中國戲劇史中有了一席之地。

廣東文學館開館活動:與許子東、王十月、張培忠做現場直播暢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

近年穆欣欣更多在內地如《人民文學》《美文》《作品》《鐘山》等重量文學期刊發表作品。中國作家協會書記施戰軍在一次文學活動上介紹穆欣欣說:“從前我們對澳門作家所知甚少,隨著欣欣的作品在內地發表,進入內地讀者視野,確實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筆耕之餘,穆欣欣也花了大量的精力為澳門文學界做嫁衣──從2012年參與澳門基金會和內地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的《澳門文學叢書》,至今已出版五套共七十九冊。“叢書”是澳門文學進入內地最大型的“文學工程”。不止文學,欣欣在澳門與內地交流合作上一直是“超級聯絡人”,難怪早在十多年前她就被媒體譽為“將澳門文化散珠成串之人”。

同時,穆欣欣還主編了《文字裡的古早味──澳門作家的味蕾》、與廖子馨共同主編《記取歸來時候: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特輯》。小到對美食之愛,對家人之愛,對故土之愛,大到對國家之愛,都是一點一滴來自生活,表現在生活之中。高大上地唱高調易,以情動人,從細微處見精神卻是另一番境界了。兩本書都是由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城市的新生的面貌,彙聚成一本澳門日常生活的風俗畫卷,為內地讀者更多更好地了解澳門,打開一個窗口。

今值澳門回歸二十五周年,穆欣欣再次應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邀請,主編《澳門情書》文集,此次涵蓋面更廣,歷史、文化遺產、街巷故事、美食等盡在其中。欣欣再次發揮“超級聯絡人”角色,為這本書供稿的作家,除了澳門外,還有來自香港、廣州、天津、東莞、成都、上海等地,澳門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了。

應邀擔任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節目嘉賓

這與穆欣欣一貫認真做事、待人以誠的風格有關。所謂人脈,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無友不如己”,穆欣欣說這是她的交友原則。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她,言行舉止都帶著國風範兒。

用“玉堂揮翰手 淮月弄舟人”為標題,因為想起東坡居士的那句“收得玉堂揮翰手,卻為淮月弄舟人”。玉堂揮翰手者,是作家穆欣欣;淮月弄舟人,則是做女兒、做妻子、做母親的她, 生活和事業雙好,也能照料好自己的詩意人生。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