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玉玲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踏入周玉玲所居住的大廈,便如同步入了一座私人美術館。大堂便是她的個人畫展,讓人不禁感歎,她的鄰居們何其幸福,每次回家都能沐浴在藝術的春風中。進入她的家門,寬敞的畫桌和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畫書籍與扇藝,更是無聲地訴說著她對美的追求和執著。
習藝之路
周玉玲,生於1950年代,自幼便對藝術懷有濃厚的興趣。她的父親,洞察到女兒的天賦,便引領她步入藝術的殿堂。七十年代初期,她拜關萬里(1912-1983)為啟蒙老師,學習工筆花鳥,那精細的雙勾技巧,正是關老師傳授的精髓。到香港後,有幸得到師公梁伯譽(1903-1978)指 點,建議玉玲先跟隨他的弟子羅醉山學藝,打下了堅實的山水、花鳥畫的基礎。八十年代,她追隨趙少昂(1905-1998),深入探索嶺南畫派的精髓,領略到了渲染與細膩的藝術魅力。然而玉玲深知模仿並非藝術的終極目標,她決心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80年代,玉玲到北京隨許俊(1960-)老師習畫,因為想爭取短時間學到最多東西,所以每日高效完成他要求的功課,以致他笑說美院學生也沒有玉玲那麼用功。及後,許俊老師知悉玉玲將移民加拿大,他告訴玉玲,當時他們同學中的尖子宋唯源(1957-)也到了溫哥華,當時宋的畫風成為他們同學、朋友間學習臨摹對象,所以在1994年移居到加拿大溫哥華的時候隨宋唯源老師習畫。他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國畫系,是中央美術學院首位聘請留校教畫的老師。
同在80年代,玉玲與七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立了文房四寶商店“藝之軒”以造福同道。趙老師笑說玉玲開店就是“自己讓自己罰站”。在趙老師的觀念裡,畫家要持續畫畫,寫生,辦巡迴畫展,而非固守一隅。當然,玉玲有自己的堅持,而市場的變幻莫測讓她意識到,單一的經營模式難以為繼,於是,她涉足過西畫材料的銷售,從中學會了怎麼進貨,怎麼與同行競爭等, 克服了許多困難,這一轉變為她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讓她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1994年她移居加拿大,同時藝之軒轉讓。
不變的是,數十年來,玉玲對繪畫的用功不懈,花卉從嚴謹工筆入門,進而寫意,追尋不同畫風。運筆構圖,用墨賦彩,多所探索。山水從寫生領悟,會與畫友一同走過許多山水,觀察花鳥的神韻。為了讓字能入畫,便學王羲之,亦兼有漢隸、北魏和行書各體。

周玉玲與她的作品合照
南薰樓的誕生
2002年玉玲回到澳門,於次年開辦南薰樓。
南薰樓之名是林近(1923-2004)先生所起,寓意著南風的溫暖與事業的蒸蒸日上。“樓”最初是簡體的“楼”字,即“有屋,有米的女人”,當時他們大笑起來。可惜商業登記只能用“樓” 字。玉玲與林近先生亦師亦友,還是在溫哥華的鄰居。林近先生為招牌題字、落款,這份深厚的情誼,讓她在藝術的道路上更加堅定。玉玲惋惜道可惜林近先生2004年就離開了。
玉玲感恩澳門政府在辦展會給予商家支持,還幫助澳門商家跟其他對應的商家配對,讓她的產品有機會讓來自多個國家的人看到。其中有一次在商貿展中,杭州百年扇莊王星記要求與南薰樓配對,杭州王星記甚至要求南薰樓易名為杭州王星記……這時當聽到澳門居民也同時說:“澳門也有澳門南薰樓扇子。”玉玲感到好暖心。
玉玲很榮幸南薰樓是港澳唯一一家生產扇子的店,很多人喜愛扇子,但堅持生產的並不多。她覺得在做喜歡的事情,也有同道中人,並不孤獨。玉玲跟我展示了與繪畫最相關的文人扇,女子搭配服裝的女扇,扇骨更少的日本扇、韓國扇等。以及作為紀念品的有鏤空、噴金等的複雜工藝的扇子,可謂十分精細。做扇子十分講究手藝,她向我展開幾種不同材質的扇子,有紙、絹、絲等,它們厚度不同,工匠就要把竹骨削薄到讓扇子合起來是剛剛好的厚度,做到每一把扇子都要順利地展開與合起。

2017年攝於上海韓天衡美術館“濠江翰墨──澳門書畫邀請展”開幕日,與韓天衡老師合照
特別的扇子
玉玲向我展開一把繪有竹子圖案的摺扇,她說這是一次“瞞天過海”的經歷,當時接到一個扇子的訂單,對方希望定制的畫面已經殘缺不堪,已沒有辦法直接使用,她便自己臨摹了一幅做成了產品,最後受到了客人的肯定。南薰樓的扇子,不僅是藝術品、紀念品,周玉玲說到每一把扇子眼中都泛著光,她希望以扇子為載體傳遞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精髓。
在國潮復興、東方美學回歸的當下,中國扇作為東方審美及文化的載體也收到多個國家的青睞。由於會接到不同國家的訂單,像中東人很喜歡金色,她向我展示一個在扇骨上佈滿金粒的扇子,她說:“這個款式你肯定想像不出來,你看這扇骨做了凹槽,把一個一個金粒鑲嵌上去,這個工藝是首創的,當時擔心金粒掉落,放了一個月觀察確認品質不會有問題才發貨。”對於做出了全新的扇子,玉玲也感到很滿足。

2019年家居作畫
扇畫傳承中華文化
扇,不僅是實用的納涼工具,更是禮儀用具和文藝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周玉玲通過扇子,傳遞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她舉辦的扇子繪畫工作坊,不僅教授孩子們繪畫技巧,更讓他們體會到了手工藝的精細與溫度。玉玲給青少年辦了多場的扇子繪畫工作坊,有一些是團扇做摺扇時還會教孩子怎麼穿扇骨。當然,如果時間允許,她希望跟他們製作更複雜的扇子。扇骨花紋越繁瑣,製作時就越易斷裂,廠房生產線製造不了這樣細緻,還是要堅持手工藝。竹子削薄後很軟, 需要烘烤,得十分注意時間和溫度,穿好扇子後要裁切,粘貼等等,像七寸、八寸扇的扇子骨跟工藝都是有些不同的。在課堂上會生動地跟學生分享這些知識。
玉玲說她的繪畫路,“對於繪畫,心裡一直有一顆火種,就是看到好看的畫,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到,然後真的做到了就很滿足。”玉玲慶幸自己很幸運做文房生意和畫畫都是在做喜歡的事情,興趣和生意都讓玉玲收穫到很多認可和成就感。關於對未來的期待,玉玲說:“很快,我就要做一個扇畫的展覽,這是我做扇子的心願。”

2021年攝於個人展覽場內,陸軍俱樂部展覽廳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