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藝術為愛 歷史為好──馬錦強

文藝家:馬錦強

作者:張少鵬

馬錦強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馬錦強的辦公室位於人聲嘈雜的俾利喇街。偌大空間,馬錦強正在全神貫注地查看電視台的會議議程。此刻他是新聞傳播界的領導主管,看似與藝術、考古研究,不沾邊。對話從馬錦強喜歡的藝術開始,小學二三年級時,他就用心於書法。上世紀70年代末,二十多歲的馬錦強毅然到加拿大讀大學,主修設計藝術。

背誦雖好 更愛創作

一路走來,在外國讀大學非常自由,馬錦強明白學習知識和理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在於怎樣去理解、構思和創造。父親在當時也鼓勵他讀自己喜歡的學科,認為行行出狀元,總有出頭天。“我不太喜歡死記硬背,書法及繪畫,我更得心應手。為何之後我會從事藝術及歷史研究, 都是源自內心喜愛。現在我也會畫畫寫生,結婚後,太太也會跟著我繪畫,認為繪畫是“玩", 是開心、高興的事。”一份初心,一直伴隨馬錦強日後的工作。

設計出彩 專修歷史

大學畢業後,為了吸收社會經驗,馬錦強在加拿大的設計公司工作了一年。當時澳門回歸開始進入談判過程,華人走進政府的機遇增加,賈梅士博物館需要人手,於是就請了馬錦強任職設計工作。“原賈梅士博物館位於現時白鴿巢的東方基金會,在地面層有一個展覽廳,我主要做策展工作,一腳踢全程負責。由零開始,慢慢地請不同的人員回來。當時沒有電腦,我們需要全手工來作業,全部都要在稿件設計,如一篇文章有二千字,分成三版就要計算字的大小,行距等等,如文字會有錯誤,那就辛苦了,因為是按寸計算,有一種叫做黏貼藝術員,過程真係眼水都出來了,把字反黑變白,則要更多的手藝,這些歲月都成就了今天的我。”

馬錦強覺得自己是幸運的,由於工作表現突出,他由科長、處長及廳長,直至回歸後擔任民政總署管委會成員,主要做是管理方面,早期並與江連浩一起成立澳門設計師協會,扶掖後進。談笑間,馬錦強更像一位專精的工匠,從不間斷,持續創作。在從事十多年的工作,偶然的機會下,馬錦強接觸了歐洲研究學會,觸發了多年以來對歷史學的興趣,於是在工餘時間報讀暨南大學歷史學碩士,主修中國文化。

新疆寫生情况

歷史為好 尋根究底

馬錦強的歷史學碩士論文,就是寫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亞馬留在澳門的一個故事,該論文也曾在《文化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故事”是這樣展開的,“有一位英國教師去了澳門度假,在現時新馬路商業銀行附近上岸,在市政廳門口舉行聖像出行,亞馬留也有主持這個聖像巡遊。當時英國屬於基督教,澳門本身屬於天主教,全部人都跪下脫帽,唯獨是這位年輕的英國教師沒有做,亞馬留再三警告都不照做,於是抓了他進市政廳監獄。後來,英國的艦隊趁亞馬留觀看賽船比賽,拉了一支軍隊趁機劫獄,救走了教師。”

當時還未有人談到這些“趣”事,這些全部都是一手文獻。教授鼓勵馬錦強重新發掘這方面的資料,當年英國也有很多評論說“偉大的艦長救了我們的子民”。馬錦強為追尋事實真目,除了本地現有的資料以外,更找尋了大量漂洋過海,近數百年歷史的報紙,重新將這段故事的全貌展現給世人。這些海外的報紙,馬錦強除了親身查找以外,更拜託不少機構及個人的幫助,才能得以將整個故事講述說清。這種一直尋根問底的精神,開啟了馬錦強繼續鑽研學術,以考古學作為切入。

“尋覓”馬錦強水墨寫生作品展開幕情况

鈷彩凝珍 瓷器為樂

在知命之年,馬錦強再報讀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對陶瓷的興趣亦成為他博士論文關注的主體。“人們去外國旅行,基本上睇風景名勝,我比較喜歡去跳蚤市場,有一次我去了英國,買了一本當地跳蚤市場的指南,介紹整個月跳蚤市場舉行的地點,當時我跟著指南坐火車去尋找,在一個市場用了十鎊買了一件乾隆的粉彩盤真品,很多人或者會錯覺,認為古董本身都是很貴的。我所買的古董,主要都是希望能發掘自身背後的故事,那怕是破的、或者本身不完美,我都會買下來作研究,發掘東西背後故事的真假。”

馬錦強讀博士主修瓷器,他長時間留在江西省景德鎮,與教授發掘老窯址及古墳,見識很多的同時,亦從出土文物中看見瓷器的真品。有一次他和師兄在考古現場進行瓷器挖掘,在翻開碎片的時候,師兄用熟練的手法打開破瓷碗的墊餅交給我,“我一摸之下,他說這是二百年來第一個摸這個瓷器的人,那個感覺很神奇。”修讀博士課程,對於馬錦強是一種享受。在寫博士論文期間與太太旅行,他一起床就是寫文章,笑言博士論文“不是寫出來,而是改出來的,最開始未進入軌道時,這是最痛苦的時間,不過努力的成果亦是豐厚的”。

主教山教堂寫生作品

新疆喀什清真寺寫生作品

求真學問 練真本領

中葡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蘊,是澳門發展的獨特優勢和重要基礎。在研究求真的路途上,馬錦強關注“如何教育學生”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在科大邀請我作客席講課時,我主要都是分享瓷器,在設計簡報(PPT)上,我是怎樣提高聽者的興趣,每當談及內容到了一定時間後,必須有與現場觀眾對話的時間,拋出問題,令在場觀眾思考、理解剛剛的內容。這個方法可以提高在場觀眾的參與度,亦訓練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思考,才能形成創新。”

“求真學問,練真本領。”馬錦強正是這樣,用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增長自己的見識,為社會作出貢獻。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