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萬里寫入胸懷間──陸波

文藝家:陸波

作者:霍超群

陸波肖像
畫家:陸曦

“我的職業路徑與眾不同。大多數人都是先從記者做起,再升為編輯,但我卻是先做了編輯,後來才當記者。這樣的經歷使我能快速分辨出哪些新聞素材是有價值的,讓我工作起來得心應手。”陸波每次回望他走過的路,都會忍不住感慨世間際遇的奇妙。

陸波從小就對畫畫抱有濃厚的興趣,作文和算術是兩個令他畏懼的科目。在初中的一次作文課上,他上交了一篇300字的作文,結果卻收到了老師用紅色毛筆寫下的長達500字的評語。這些評語讓他以為自己將和文字無緣。然而,命運總是充滿轉折。當時,他的中學老師邱子維正在《澳門日報》連載小說,他看中了陸波的繪畫才華,邀請他為自己的創作畫插圖。就這樣,陸波第一次與“澳門日報”四個字產生了聯繫。

1968年,陸波中學畢業。在杜嵐校長的熱心引薦下,他來到了《澳門日報》,從事版面設計的工作,同時兼做資料室的資料員。資料室的工作似乎有些枯燥。陸波手中的剪刀在一片又一片的報紙之間揮舞,分類、整理、裝訂……單調的流程隨光陰流轉,不知不覺,七年半過去了。儘管坐在冷板凳上,陸波卻在枯燥無味的工作中摸索到了閱讀的樂趣。在他眼中,那個被人忽視的資料室,是一座通往知識海洋的樂園。在這片寂靜的領域裡,他怡然自得,如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土。王家禎先生,當時《澳門日報》的總編輯,操著帶有寧波方言的口音,跟年輕的陸波說:“畀心機做。你看,香港很多報社的總編輯,不就是從資料室出身的嗎?”這句令人回味的話,陸波至今仍記得。

1976年的某天,副刊主任李鵬翥先生找到陸波,簡潔而又挑戰性地向他提出要求:“阿波, 你寫篇小品睇睇。”面對這個挑戰,陸波倍感壓力,然而他知道這是他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於是,他“熬了幾天”,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不久,他接到了簡短的回覆──“還可”。就這樣,陸波從資料室調到副刊課,開始了他的副刊編輯生涯。成為一名副刊編輯後,他的首要任務是重啟“藝海版”並開始撰寫影評。這期間,他還編輯過新園地、攝影版和美術版,只要有需要他的地方,必定會有他的身影。

1978年,因採訪課急缺人手,陸波又被調入此部門。一開始,陸波負責的是文化藝術方向的新聞報導,後來逐漸跨足政治經濟領域。無論是港葡幣平兌風波,還是中葡談判,或是台灣開放老兵前往大陸探親,汪辜會談等重大事件,陸波都是親歷者、見證者、評說者。“在我的採訪生涯裡,這是可以留下一筆的。”能夠緊扣時代脈搏,讓自己的文字與時代共鳴,是陸波以及所有報業人士最高的期許,也是他人生中最引以為豪的“代表作”。

1986年採訪中葡談判

陸波不僅是一位嚴謹的新聞工作者,而且是一位具備敏銳觀察力的求新者。在1994年千島湖事件的採訪中,他在台灣同行之間,發現了一個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秘密──手提電腦。“當時只有我,香港《明報》、《星島日報》等不夠十個記者,拿著筆和紙,在埋頭記錄。由那時起,我覺得我們該轉型了。”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陸波花費兩萬四千元,購買了一部意大利牌子的手提電腦,首先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踐新技術。在確認這一“生產工具”的有效性後,他把該提議帶到領導面前。得益於當時的社長李成俊以及總編輯李鵬翥的支持,他的提議得到了落實。經過一番摸索與嘗試,《澳門日報》終於告別紙筆,走向電子化發展的新紀元。

陸波經常調侃自己“入錯行”。可是,錯有錯著,小時候害怕寫作文的他,因在報社工作的關係,執筆為文已是常態。他不僅能夠撰寫言辭犀利的社評,還能創作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他以“西門公子”的筆名,在每周五“消閑”版上記敘都市的奇聞趣談;又以“郁人”之名,在每周日“食經”版上扮演一名鑒賞美酒的大師。他的趣談文字以“閑話風情”為書名結集出版,而品酒的專欄文字則以“邀月”為名出版。《邀月》受到讀者的熱烈追捧,發行一周即告售罄,連續再版四次。對此,陸波戲稱,是澳門“酒鬼”數眾成就了他。陸波的專欄,每篇約400字,似乎不長,在這一篇篇的積累中,卻累積出了他長達30餘年的創作歷程。這個過程不僅打磨了他的文字功底,也讓他深刻地理解到編輯的責任──“作為編輯,筆頭不能鈍。”他深知,專欄作家對自己的每一行每一字,都負有責任。“作為一個專欄作家,不應斷更,否則讀者會覺得奇怪,編輯也會因此頭疼。”

2013年,陸波成為《澳門日報》社長。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之中,《澳門日報》面臨轉型與發展的重要課題,這令陸波深感責任重於泰山,他更加期望後輩們能盡心盡力,一絲不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他常告誡團隊:“當你以《澳門日報》員工的身份走出去,人們尊重你,不是因為你本身有多優秀,而是站在你背後的‘澳門日報’四個字。”他要他們銘記,“你行差踏錯一步,對你自身的名譽影響尚屬其次,但對報社的聲譽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一社之長,“茲事體大”、“不容出錯”是陸波的座右銘。

那個曾經晚上十點鐘到《澳門日報》“見工”的青澀少年,如今已在另一種意義上過著“顛倒黑白”的生活。“白天睡覺,夜晚返工。我鍾意月光多過太陽。因為夜晚的澳門更加安靜,它給予我獨處的時刻和思考的空間。”在澳門的石仔路上,陸波的足跡依稀可尋,那是他思維的獨舞,是他心聲的呐喊,印刻了他所有尚未誕生於世的腹稿,也承載了他對寫作的全部執著與熱愛。

與吳志良主席出席澳門文學奬頒獎禮


文藝家:陸波

作者:霍超群

吳志良、穆欣欣主編:《“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及人物故事集》第2冊,澳門:澳門基金會,2025年,第22-25頁。ISBN 978-99937-1-372-2
2025年
h000427

作者簡介

霍超群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澳門文學與文化,評論文章散見《澳門日報》《澳門筆匯》《澳門研究》等報刊雜誌。參與撰寫《回歸以來澳門文化發展的成就與經驗》《中國當代文學思潮(1978-2020)》。

陸波

生於澳門,原籍廣東中山。資深新聞從業員,長期擔任前線採訪記者,曾全程參與採訪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談判,及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歷任《澳門日報》採訪課副主任、常務副主任、主任、常務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曾任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 現任《澳門日報》社長,澳門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記協)會長,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副會長,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推選委員會委員,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委員,澳門文化發展基金信託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勳章、獎章及獎狀提名委員會委員,澳門理工大學校董會副主席,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澳門城市大學基金會監事會監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 著有《閑話風情》、《邀月》等小品及品酒評論集。

霍超群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澳門文學與文化,評論文章散見《澳門日報》《澳門筆匯》《澳門研究》等報刊雜誌。參與撰寫《回歸以來澳門文化發展的成就與經驗》《中國當代文學思潮(1978-2020)》。

陸波

生於澳門,原籍廣東中山。資深新聞從業員,長期擔任前線採訪記者,曾全程參與採訪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談判,及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歷任《澳門日報》採訪課副主任、常務副主任、主任、常務副總編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曾任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澳區全國人大代表。 現任《澳門日報》社長,澳門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記協)會長,澳門日報讀者公益基金會副會長,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副理事長,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推選委員會委員,澳門基金會信託委員會委員,澳門文化發展基金信託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勳章、獎章及獎狀提名委員會委員,澳門理工大學校董會副主席,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澳門城市大學基金會監事會監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榮譽委員。 著有《閑話風情》、《邀月》等小品及品酒評論集。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