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雀仔園的日子,輕輕地過──湯梅笑

文藝家:湯梅笑

作者:鄭靖

湯梅笑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濠鏡小島,華士古花園對面,有一片鬧市中的世外桃源,懶洋洋地躺在艷陽下。秋風漸起, 甲辰年,菊月,廿七。雖曰霜降,26℃的氣溫宣示南方小城驕傲的熱情。按響門鈴,我興奮地等待著──已經不知有多久未見了。門輕輕打開,落入眼裡,依然是那一張明淨的笑臉,俐落的短髮一絲不苟;一襲素衣,花落點點,是青花瓷的藍。仍是那一張長實木桌,茶壺汩汩地吐著熱騰騰的意見。“這是荔枝紅茶,有荔枝香味,你聞下。”湯梅笑微笑著為我倒了一杯茶。

在“清風和鳴──澳門作家藝術作品展”上留影

一個肩膀,一個擔挑,一個家

“我出生在勞動者家庭,家中八兄弟姐妹,父親用一副擔挑,擔起十二口人的家。”湯梅笑的父親是一個麵包西餅小販,日日肩挑竹擔,走街串巷,風雨無阻,寒暑不輟。“我的父親,真頂得上‘剛強’二字。”湯梅笑回憶往事,感慨萬分。一九五零年代的澳門,物資貧乏,群眾困苦,溫飽尚成問題,罔論讀書。老父親不僅僅靠賣西餅的收入養活了整個家,還供子女讀書上學、改變命運。

兩箱書的文學種子

湯梅笑在婦聯子弟學校念五年級時,新來了濠江中學剛畢業的倫華繼先生當班主任。彼時學校未有圖書館,倫先生便從果欄街買來兩個水果木板箱子,加造一扇櫃門,安上櫃鎖,組裝成一個“書櫃”,放進搜集得來的舊圖書,置於課室後方供學生借閱。“管鑰匙的同學恍如大馬金刀,開鎖、登記、上鎖,無虞圖書有失。當時人家普遍只重視為米缸添糴餘糧,對圖書既無意識也買不起,是老師帶動我們閱讀,借來的《苦菜花》,是我閱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湯梅笑說,當時的老師重視作文,鼓勵學生投稿,當第一篇作文在《澳門日報.兒童版》刊登時,雖然稿費只有五毫子,但感覺無比榮耀。初中轉去商訓夜校,之後在濠江中學念高中時,遇到了語文教育名師林朗老師,從此更愛作文。

河邊新街的新聞理想

從濠江中學中五畢業之後,湯梅笑原想回內地讀書,但由於時在文革停止招生,最終又讀了一年中六,便步入社會。出於對出版家鄒韜奮的景仰,1968年,湯梅笑加入澳門日報社。“我喜歡報館工作,但沒想過做作家。是工作促使我親近文學。”當時投稿者少,經常要“命題作文”:“我編輯過‘兒童’、‘家庭’、‘讀者之友’、‘新園地’等版面,都要參與寫作。”從“讀者” 到“作者”的身份轉變,促使她真正走上文學之路。

當年的副刊編輯工作,要求和社會保持熱烈、直接的關係,經常需要登門採訪、約飲茶、聯誼聯絡、組織活動,湯梅笑因此從“社恐”變身。她不僅親身參與澳門文學的建設工作,更憑藉一雙慧眼,不斷發掘好文章、好作者。“如果只是對寫作感興趣,做不了編輯。編輯未必寫得好過作者,但一定要有‘識貨’的能力。”湯梅笑十分認同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的一個妙論:“編輯是唐僧,擁有明確高尚的思想;作者是孫悟空,當懈怠或無自信時,編輯需要念一下‘緊箍咒’來激勵作者。”

文學這杯茶

副刊編輯工作培養了湯梅笑對文學的熱愛和能力,也拓寬了她的眼界和格局。長期對社會和生活的觀察,教湯梅笑在“眼色朦朧”中觸摸人生世相,融個人點滴體悟成“頭上”繽紛“彩虹”。讀者的熱情回應,是她堅持寫作的動力。“副刊散文是一片雲,輕輕掠過月亮一般,帶給讀者一種觸發、解意的感覺,似口渴時遞上的一杯茶,讀者‘喝’完這杯茶,會有得著,感覺舒服一些。”湯梅笑富有詩意地形容副刊散文,並表示自己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所關注的題材也會有所不同:“中年開始關注母親、女性、職場題材。女性意識從生活中來,男作者是看不到也寫不到的。不過,我不會強調自己的女性性別,我更願意做一個‘中性人’。現在步入暮年,我開始關注少子化、老齡化的社會問題。”

文學事業需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身為澳門文壇備受尊敬的大姐,湯梅笑認為,副刊編輯不僅應尊敬文化,也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重視人才。“編輯心胸要大一點,文學才會有活力。畢竟,文學是小眾事業,文學人要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相濡以沫。”身為澳門地區最重要的文學社團──澳門筆會的會長,湯梅笑對於社團經營有深刻的理解:“寫作是孤獨的,需要一個組織,把同一宗旨、同一追求的人聚合起來。澳門人少,寫作人數量也少,不管是寫作、還是搞活動,都是同一批人,並不似內地作協有專門的行政人員,加上都有本職工作,無法集中精神進行文學創作,都在利用業餘時間進行文學建設,互相激勵很重要。 ”

出席“台北文學季”講座

“雀園記事”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她寫下兼具文學性和歷史性的散文集《日子輕輕地過去》,介紹當今澳門第一大報《澳門日報》的過往歷史以及行業狀況。現在,強烈的責任感又驅使她提筆在報刊敘寫“雀園記事”系列散文,追溯那一段曾被殖民管治的舊街區歷史。“我媽媽在雀園住了整整95年了。到如今,沒有甚麼人可以執筆書寫這一段歷史,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關於雀仔園的研究,已有了邢榮發的《澳門.雀仔園.福德祠》,但文學作品闕如。我希望搜集舊相片,配合文字,呈現澳門舊街區的真實面貌,以紀念我所懷念的人和事。希望《雀園記事》能夠出版。”我不禁為笑姐高興起來。

穿過塔石廣場,與笑姐揮手,作別靜美之晚秋。

在“中葡繪本書展”親子閱讀講座上

攝於澳門瓦舍曲藝會操曲活動中

更多作品 | 澳門虛擬圖書館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