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活在當下 拍攝當下──謝炳潤

文藝家:謝炳潤

作者:水月

謝炳潤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科學中的美是“無我”的美,藝術中的美是“有我”的美──楊振寧,諾貝爾物理學獎科學家。

科學與藝術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結伴徜徉。十九世紀初法國歌劇佈景畫家達蓋爾(Louis Daguerre),與世界第一張永久照片的拍攝者、印刷師涅普斯(Joseph Niépce)合作研究如何改良攝影法中的光學顯影。一八三九年達蓋爾的“銀版法”獲得專利,風輕輕吹動鳶尾花,給長眠地下的涅普斯致意。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黑房技術”依然是“攝影發燒友”的“必修科”。

驚鴻一瞥 鍾愛一生

一九八二年澳門攝影家謝炳潤在“澳門沙龍影藝會”攝影基礎班初學攝影,其中一門課是沖洗“菲林(膠卷)”和底片放大。當時彩色攝影花費不輕,因此他先從黑白攝影開始,為了練好技術,在柴米油鹽之外攢下餘錢,買了一部二手放相機。他說:“裁相、放相是最難的,我在家拉上所有窗簾,一絲光線也不能透進來。”

中學畢業後謝炳潤獲建築公司聘用,在地盤學習做管工。“我一九七二年中學畢業,在那個年代已經算好威(很厲害),但找工作行頭窄(選擇不多),我又不想當文員。”建築行業薪水高一些並不是他入行的唯一理由,他看中的是有機會學建築繪圖。然而大約工作十年後,本來對畫畫最感興趣的他,有天在盧九公園看到一個國際攝影展,瞬間被名家攝影作品的光影和色彩之美扣動心弦。自認是懶人一名的他說:“當時我心裡想──不用畫便能這麼美!”所以才有了學攝影的衝動。

從第一堂攝影課,到參加大大小小攝影活動;從靜物、人像擺拍,到自然風光攝影,在器材運用、構圖、光影、美學等各方面,謝炳潤錘鍊了數十年的功力後,在創作追求上依然患得患失。“我喜歡看所有關於美學的東西。攝影、書畫、室內設計、建築,甚至作品裝裱、展品佈置都有各自的美感。”他認為要養成審美眼光必須多看,看多了才能培養出審美觀。也許正是因為懂得甚麼是藝術之美,才讓他苦思自己的攝影創作該走甚麼路,才能達到他想要的境界,而這個境界,不是一張張用純熟技術、按動高級相機的快門拍下來的唯美照片所能達到的。

思考重構 唯心所現

在創作中尋求突破,謝炳潤回歸到生活的本質。近年他以“城市變遷、人生百態”為主題, 先後舉行《重構》、《唯心所現》兩個個人攝影展,並出版同名攝影集。“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後的荷花有何不同?即使翻山越嶺走到名山大川影相,觀者除了感嘆風景很美,還能感受到甚麼?”正如國內攝影名家張輝(長弓)在《重構》攝影集的前言所寫:謝炳潤重構了攝影思考的角度。《重構》以他對澳門的感情出發,尋找意想不到拍攝角度,城市的新舊建築、建設在他的鏡頭下呈現強烈的反差感,帶給觀者不一樣的藝術內涵。“那時候我是將要退休的年齡了,要不是有機會參加澳門基金會策劃的《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恐怕我可能不會認真檢視過去的創作,然後想到主題攝影的藝術價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

《重構》之後,謝炳潤退休了,“我剛退休便遇上新冠疫情,不能出外旅遊,限制社交活動,沒想到這段經歷反而促成了我的第二個個展《唯心所現》。”謝炳潤是個遵守防疫措施的人,因而更加珍惜僅有的自由空間,不但沒有虛度光陰,每次上街購買生活必須品之時,口罩遮面的他比別人多一個“心眼”──看見人們視而不見的事物,發現理所當然之中的不然。他說:“生活氣息,是城市的靈魂。這些街拍的素材,人人都有機會看到,問題是多數人都忽略了。《唯心所現》就是我看到、想到,然後拍下,表達心之所現。”這一輯用手機拍攝的主題系列照片,反映人生百態,“手機拍攝有其效果局限,但妨礙不了創作思維。”謝炳潤用他的審美眼光和人生經驗,發現“世間諸相”,探測和記錄時代的脈搏。

一往無前 不留遺憾

他坦言其實早已有突破既定模式的想法,但因過去多年忙於“澳門沙龍影藝會”會務,反而疏於攝影創作。“我就憑一股蠻勁,最初做幹事,逐步進入核心架構,在任會長的時候,每年的攝影活動、展覽、出版等等工作繁重,可以說是一腳踢(包攬大小事務),沒時間影相。”可對會務充滿熱情的他,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遺憾。他於一九八九年加入公務員團隊,先後在市政廳和房屋局任職。“會務工作提高了我處理人事與統籌工作的能力,對我的本職有幫助。”藝術家對自己的要求都是嚴格的,謝炳潤不單在攝影藝術上追求突破,也不忘要求自己“學業進步”。年屆五十的他報讀了澳洲雪梨科技大學在香港辦的工程管理學課程,二零零六年碩士畢業。回憶當年下班後坐船去香港上課,當夜趕回澳門的無數個夜晚,謝炳潤眼睛一亮:“有學位的同事都做了上司,我也要戴一戴四方帽,最大收穫是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吧!”

謝炳潤認同自己的人生順遂,沒吃過多少苦頭。然而在成為公務員之前,他在建築行業任職,工程項目竣工後,若公司沒有新項目便得再找工作,並不是一路坦途。在追求攝影藝術的旅途中,他有過一次十分驚險的經歷。那一年他隨國內攝影名家王建軍去四川,在阿壩縣藏羌族自治州取景,由於山路崎嶇,險象橫生,他真的害怕會掉下山崖,但其他人卻對他的驚恐不以為意。那天下了一場雨雪,下山時因為路滑,意外終於發生,他們的車被轉彎過來的車迎頭相撞。幸而沒人受傷,唯有截停路過的車載他們下山。“我發誓以後都不參加高風險的外景拍攝!”那次他們路過汶川的一條小村子,吃了一頓飯。回澳門後不久汶川大地震發生,整條村子沒了。

拍攝當下 唯心所願

香港著名攝影家伍振榮在《唯心所現》的序中有這樣的話:“街頭攝影師的目標不是短暫的讚譽,而是留下人類生活和文化的寶貴印記。”謝炳潤從買第一部萬能達(MINOLTA)單鏡反光機到蘋果(IPHONE)智能手機;從影藝會學員到會長;從沙龍到紀實到街拍攝影,四十餘載從不言倦。現年七十歲的他除了拍攝唯美主義的照片以外,也喜歡用他的攝影展現社會變遷對人的影響,以感情思維的角度去捕捉生活場景、市井喧囂。

活在當下、拍攝當下,也許便是攝影家謝炳潤現在與未來的“唯心所願”。

“唯心所現”攝影展系列作品《議事亭前地》

“唯心所現”攝影展系列作品《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唯心所現”攝影展系列作品《火船頭街》

“唯心所現”攝影展系列作品《議事亭前地》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