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自刻群英抒壯志 我寫青洲讚繁榮──李志榮

文藝家:李志榮

作者:楊帆

李志榮肖像
肖像畫作者:陸曦

李志榮,1948年出生於中山石岐,幼時移居澳門,他自小就喜歡畫畫和雕塑,尤其喜歡畫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那些騎著駿馬戰鬥的英雄人物。

作品《鐵馬冰河》

伯樂與千里馬

李志榮先生的五叔(表叔)是音樂家蔡崇力的父親──美術和音樂教育家蔡一山先生,蔡一山也是澳門美術協會前身美術研究會的創會負責人,李先生經常到五叔家中看他畫畫,五叔發現李先生非常有繪畫天賦,就建議他長大後一定要從事美術方面的工作。蔡一山先生可謂是李先生的啟蒙老師和伯樂,在李先生來到澳門後,蔡先生積極為他尋找美術相關的工作。李先生回憶說,那時在澳門樟木槓(即樟木製的衣櫃、衣箱等)行業非常興旺,是因為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後,歐美國家出現了中國熱,對中國的工藝品趨之若鶩,而當時澳門出口比內地方便, 關稅又低,因此樟木槓行業就在澳門興盛起來,導致木雕師傅供不應求,李先生憑著美術天賦順利入行,而且他的手藝很好,製作出大量精美產品遠銷海外,還參加過一些海外的展覽,其中一件主題為《三英戰呂布》的樟木槓在葡葡牙展出,大受歡迎。

在工作之餘,李先生不忘繼續學習繪畫,當年在澳門教授美術的老師並不多,只有甘恆、關萬里、譚智生和甘長齡等幾位,且多數老師都不公開招生,只有譚智生老師公開招生,學費也不貴,在1970-80年代每個月學費20元,星期一至六都可以上課,因此想跟隨譚智生老師學習的人很多,需要經過考核才能跟他學畫。李先生順利通過了考核,當時一起學習的不僅有邵燕樑、姚豐等其後成名的畫家,還有曹長雄、陳耀培等前輩。

李先生回憶說老師上課的方式很輕鬆,地點是在賣草地街一幢唐樓的3樓,下班和工餘時間就去畫室學畫,週末就和老師、畫友開車一起去寫生,多年來他們踏遍了澳門、氹仔和路環的大街小巷。譚智生老師與他們亦師亦友,有説有笑,還經常做菜煮飯給他們吃,有時還會開“大食會”,真是一段珍貴又難忘的快樂時光。

譚智生老師以教授素描和油畫為主,當時學油畫要去香港買材料和工具,還要自製油畫布, 因為李先生有木工基礎,就經常幫老師製作油畫框,有時候也會製作油畫框賣給同學或其他人。譚智生老師有時接了美術創作方面的工作或工程,學生們都會幫忙,李先生擅長木工和雕塑,就會幫手製作油畫框和石膏雕塑的木骨架等,譚老師有幾件代表作如周恩來像、張思德像,李先生都參與其中。

李先生在藝術路上還有另外一位伯樂和知己──吳仕明先生,1980年代,吳仕明先生就介紹李先生進入澳門美術協會並擔任執委(即現在的理事),這一做便是四十多年。吳先生對李先生非常關心,當時的畫冊很稀缺,吳先生會收集一些日曆掛畫或其他畫報送給李先生,並介紹他認識張耀生先生等業內前輩,這些都使得李先生獲益良多,美術技藝得以迅速提升。

教書育人 春風化雨

1980年代,開始有人邀請李先生擔任美術老師。其後他陸續在青洲小學、勞工子弟學校中學部、業餘進修中心以及當時的教育暨青年局舉辦的興趣班及暑期活動擔任美術老師,直至2013 年退休。他在青洲一帶工作了30餘年,經常趁著工餘時間或者美術課堂採風去附近寫生,走遍了街頭巷尾,青洲的木屋、鋅鐵屋、小店等,學校內建築、人物、花草都被他一一描繪下來,不知不覺記錄了青洲區的發展和變遷,如今青洲區已換新顏,李先生的作品也成了青洲居民的集體回憶。2019年他整理了一批在青洲區工作時創作的水彩作品,於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行了澳門藝術家推廣計劃:“青洲情──李志榮水彩畫展”,廣受好評。

作品《學生的家》

不忘初心 另創新格

談起放下油畫而改以水彩為主要創作工具的原因,李先生表示成家及有小朋友後就很少畫油畫了,水彩無毒、快乾,在家或外出寫生都很方便,但由於受油畫的影響,他的水彩畫有濃重的色彩和較厚實的筆觸,輔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形成了李先生獨特的個人風格。李先生從事美術教育36年,桃李滿天下,除了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也悉心培育自己的子女成才,李先生育有兩名子女,其兒子李英維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分別獲得學士學位及碩士學位,現在是一名職業藝術家,亦開班教畫,可謂子承父業。

李先生欣慰地說,李英維攻讀碩士期間已經濟獨立不需他操心,更讓李先生自豪的是兒子“不像”自己──雖然都是創作油畫,但李英維有自己的風格,能獨當一面。李先生也寄語年輕藝術家要多創新,“不要跟老師的風格”,但自己風格也不要過早定型,應該先要夯實基礎,然後才能推陳出新,並進而不斷尋求突破。“畢加索在不同時期都有不一樣的風格,現在的科技日新月異,藝術的未來發展也是不可預見的”,李先生說。

問及從藝多年最難忘的經歷,李先生說,過去展覽的場地和機會都較少,規模最大的是全澳群眾美術展,每年在議事亭前地的舊商會展覽廳舉行,自己第一次參加群眾美術展時,展出的是一件木雕作品,雖然李先生的樟木槓作品曾在國外展出,但那些作品都已經售出了,難以再見, 而這次群眾美展是李先生的作品第一次在澳門展出,看到人山人海的現場,那麼多觀眾圍繞著觀賞自己的作品,李先生有種說不出的喜悅和感動。

事實上,李先生從來都沒有放棄過木雕,在離開樟木槓行業後,他一直有創作小型木雕,不再是為他人而作,題材更寬廣、創作更自由了。他展示了近年來創作的一些半浮雕作品,那些美麗的風景、人文風俗、舞龍醒獅、駿馬英雄等躍然於柚木板上。李先生說,退休後才終於有時間去整理自己的作品,之前舉辦了“青洲情──李志榮水彩畫展”,他希望這些木雕也能呈現在觀眾面前,希望李先生早日如願!

作品《鳳凰木》

作品《青洲灶記》


作者簡介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