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更新日期:2019/01/15
崔樂其,廣東南海(今屬佛山市南海區)人。澳門知名實業家、慈善家、誠興銀行創辦人。[2] 父親崔諾枝是澳門紳士,富甲一方,樂於參與慈善活動;擔任澳門鏡湖醫院總協理、同善堂主席及澳門商會總協理。20世紀30年代日寇侵華時,他聯同多名澳門商界人士籌款,大力支持東北抗日義軍活動。[3]現今,澳門慈善機構同善堂內,放置著崔諾枝的銅像,以表達對崔老先生的敬意。 樂其葡文了得,擔任澳門特首何厚鏵之父何賢的葡文秘書。抗戰時期,他和何賢一起經營黃金生意。當時,何賢任職於澳門大豐銀行,與商人鍾子光及澳門經濟局長羅保,獲得合資經營黃金買賣的專營權。之後,樂其開設誠興金行,在誠興金行的基礎上,他創辦澳門誠興銀行,從事多元化銀行業務。1989年,誠興銀行被何鴻燊持有的澳娛公司收購。 1952年7月,澳門與內地發生“關閘事件”,葡國駐澳門士兵與中國解放軍在邊境地帶發生衝突。當時,澳督羅必信就通過樂其,聯絡何賢與中方商談。8月23日,澳門葡政府正式派代表向中方前山邊防局書面道歉,保證今後不再有同樣事件發生。8月25日,中方恢復前山拱北與澳門的陸地交通,中葡雙方的緊張關係解除。樂其和何賢等人在“關閘事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4] 樂其和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崔德祺、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並稱為“澳門三旗”。2002年,他和崔德祺、馬萬祺分別榮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蓮花、金蓮花和大蓮花勳章,一時傳為佳話。 1982年5月20日,樂其時任澳門市政廳主席,與葡國里斯本市政廳主席Nuno Krus Abecassis在里斯本簽署締結姐妹市議定書。根據該協定,兩地開展一系列文化、社會、教育、資訊及旅遊方面的交流活動,如舉辦展覽、交換文件及接待受訓的市政技術人員。一直以來,他熱心澳門公益事務,擔任澳門政府諮詢會委員,誠興銀行股東大會主席,澳門立法會第二、三屆官委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澳門基本法協運會副監事長,兼任澳門多所中文學校校董;澳門法國文化協會理事及澳門紅十字會理事,廣東省第七屆政協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市務委員等職。另外,他獲授葡萄牙殷皇子軍官勳章及功績紳士勳章、英勇勳章、文化功績勳章及慈善功績章。 2000年6月,樂其當選為第六十五屆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後因他年事已高,轉任澳門中華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較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樂其十分關心家鄉南海發展情況,積極捐資支援家鄉公益事業;2005年1月,獲佛山市人民政府頒授“佛山市榮譽市民”稱號。[3] 2006年,樂其去世,終年84歲。 [1].《崔樂其》,載“維基百科"網,2012年10月28日,http://zh.wikipedia.org/zh/%E5%B4%94%E6%A8%82%E5%85%B6。 [2].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第177頁。 [3].莊海源:《母親出身澳門望族》,載《香港文匯報》,2005年7月1日。 [4].《52年澳門“關閘事件”:中葡雙方炮戰近一周》,載“中華網",2012年9月16日,http://military.china.com/history4/62/20120529/17225485_1.html。
崔樂其,1922-2006
劉光普,原籍江西省吉安市[1],生於澳門。澳門著名牙科醫生、社會活動家。[2]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在澳門出版中文報紙《西南日報》,開辦日語學校,企圖蒙蔽澳門人和蠶食中華文化教育。期間,澳門進步人士關玉書先生在望德女子中學開辦達用國語講習所,兩個月一期,教授國語,與日語學校對抗。當時參加人員極為踴躍。 1942年,光普和吳岸芳、黃炳泉等人領導講習所歷屆畢業生於1月16日正式成立“修社”,租用下環街一間平房作臨時社址。修社把講習所的熱血青年組織在一起,切磋國語,組織座談會和讀書會,演唱抗日歌曲,以國語表演話劇、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後來不少同學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隊伍。抗戰勝利後,修社暫停活動。 1949年,修社同學重新會合。1987年恢復活動,光普擔任永遠會長。[3] 1944年7月初,李嘉(成俊)帶領光普等十多名來自澳門總理故鄉紀念中學、培正、濠江等學校青年學生,徒步走到五桂山。抵達部隊駐地當天,正好是“七七”事變抗戰七周年紀念日。光普和李嘉等人參加中山抗日義勇大隊舉辦的首期青年遊擊訓練班,代號為“紐約橋”,意為訓練班起到溝通家鄉與海外的橋樑的作用。[4] 光普發起成立牙科醫學會,進一步提高澳門牙科醫生的專業水準。1981年,他在全澳進行一次牙齒普查,之後舉辦牙齒衛生常識展覽。1982年,他組織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牙醫舉行牙科醫學研討會,獲得成功。 1984年,澳門街坊總會成立,光普擔任總會會長。 1988年,光普獲選為澳門第四屆立法會議員,後為澳門街坊總會顧問、廣東省第六、七屆政協委員;2002年獲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2012年獲授大蓮花榮譽勳章。[5] 光普熱心社會慈善活動,扶危救困,不遺餘力,並創辦一個青年中心、一個老年中心和婦幼中心。[6] [1]吳志良、楊允中主編:《澳門百科全書》(修訂版),澳門:澳門基金會,2005,第411頁。 [2]《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797頁。 [3]《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664頁。 [4]《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珠江縱隊》,載“百度百科"網,2012年11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1803691.htm?fromsyno&hold=source。 [5]《澳門特區政府頒佈2012年度勳章、獎章和獎狀獲得者名單》,載“網易新聞中心"網,2013年6月30日,http://news.163.com/12/1201/00/8HJLBLR700014JB6.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2002》,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社,2002,第360頁。
劉光普,1919-2015
馬萬祺,生於廣東省南海縣(今屬佛山市南海區)。港澳著名實業家、傑出社會活動家,澳門知名愛國人士。 祖輩務農,父親經商。萬祺五歲時,開始學習國文,喜愛書法。稍長,參加學生運動,支持抗戰。他15歲時,父親去世。他17歲時,繼承家業。 1938年,廣州淪陷,萬祺經營的信興、信棧、昇平、昇昌、永和興等糧食土產批發商行被日軍炸毀燒光。之後,他離穗來到香港開拓事業。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很快恢復商業運作,經營進出口棉花、紗布和糧油食品生意,漸漸站穩了腳跟。 1938-1941年,他在香港成立泰生行、永裕昌等商行,並出任經理。1941年12月,日寇侵佔香港時,他創下的一點基業,又被日寇掠奪。 為避戰亂,萬祺留居澳門。在澳門安頓下來後,他首先想到不是自己多賺錢,而是支持內地人民開展抗日活動。通過當時廣州灣(今湛江)法國總督駐澳門的關係,他組織開辦一家葡法洋行,專門將抗戰物資中轉運往內地;又開設大豐銀行,加強澳門與內地金融業務來往。 1941-1944年,萬祺名下有與友人合營的恆記公司、廣生商行、和生商行等生意,都致力於抗戰物資運輸。1944-1946年,他擔任鏡湖醫院慈善會董事、副董事長、董事會主席。[1] 40年代中期,萬祺結識港澳文化界知名人士夏衍、茅盾、陽翰笙、馮裕芳、梅龔彬、柯麟、李一氓等人,交情甚深。 1943年1月15日,萬祺與相戀多年的羅柏心喜結連理。結婚當天,嘉賓絡繹不絕,其中不少是澳門工商界知名人士及政府官員。婚禮開始,證婚人是前廣東省財政廳廳長馮祝萬,他告訴大家,這場婚宴原來準備五萬大洋,一對新人說服雙方父母,決定把這五萬筵金捐出,全部電匯到廣東省婦女會,作為抗戰時期兒童教養院撫育孤兒的經費。話音剛落,在場所有賓客對這對新人及雙方家長刮目相看,敬佩不已。之後,婚宴成為簡單的茶話會。 婚後,萬祺夫妻同心,相濡以沫,同心協力發展事業,從最初一家米鋪的生意,發展成為澳門數一數二的商業王國。 當時在澳門,萬祺要為祖國做事,經常會遇到危險。有個晚上,一家人晚飯後正在客廳小坐,突然屋外一聲巨響。後來,他到院子一看,只見圍牆已被炸去半堵,幸好當時沒有人在後院。後破獲了特務組織,才知萬祺被列入了黑名單。 40年代末,萬祺在香港認識廖仲愷夫人何香凝,不久認識廖承志。1956年春,何香凝誠邀萬祺夫婦到蘇杭遊覽。萬祺夫婦到達蘇杭,只見到處花紅柳綠,沿途都有廖承志為他們準備的新房,新房內香茶醇酒,糖果美點,彩帳紅褥,喜慶的氣氛猶如新婚。羅柏心感動不已,結婚13載,他們已是五男二女的父母了,如今歡度蜜月,真是沒想到。 1946-1947年,萬祺組建新中國銀行;1947-1948年組建大華行,擔任總經理、董事長;1948-1950年出任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副理事長、副會長、會長。 1950-1992年,萬祺先後擔任澳門中華教育會理事、理事長、名譽顧問,澳門勞工教育協進會主任,澳門籃排球總會、乒乓球總會、游泳總會、象棋總會會長,澳門東亞大學董事會主席、諮詢會主席,濠江中學、培道中學、商訓夜中學、廣大中學、青洲小學、鏡平小學校董會主席; 又任澳門中國土特產公司、大生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聯生發展有限公司、新建華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廣州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國際投資公司董事(副董事長); 擔任暨南大學、南京大學、仲愷農業學院副董事長,廣州大學、南海中學、何香凝紀念學校名譽校長,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委、名譽會長,廣東省政協常務委員,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等職。 1993年始,萬祺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屆、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文革”期間,廖承志一家遭到迫害。萬祺叮囑在京工作的兒子在大是大非面前,分清是非,堅持正義。1968年,廖承志被“造反派”關押,年屆九旬的何香凝心緒不寧。萬祺和妻子知道後,帶上何香凝喜歡的曲奇餅等食物及其所需的藥物,毅然從澳門來到北京北新橋三條住處向老人問候,並看望廖承志夫人經普椿。萬祺夫婦情真意切對待朋友,讓廖家人倍感溫暖。 1950年,萬祺與葉劍英相識,交情深厚。1952年,葉劍英得知萬祺肺病復發,馬上把他請到北京醫治,使他的病很快得到根治。“文革”開始,萬祺夫婦得知葉劍英也受到衝擊,冒險前往葉帥府上探望。葉劍英反而安慰萬祺,希望他們在港澳地區繼續做好團結人民的工作,消除“文革”在海外的不良影響。1967年初,葉劍英怕萬祺在北京讀書的兩個兒子蒙冤受屈,不顧自己處境艱難,想方設法把兩個孩子接到家中妥善保護,叮囑他們好好讀書。70年代初,葉劍英得知萬祺的身體很不好,立即讓他把病歷送到北京請專家會診。院方對萬祺的治療方案,葉劍英親自過問,勸他採用內科新法治療,效果十分理想。[1] 新中國成立後,萬祺積極投身於祖國建設事業,1950年協助駐澳門國營機構搶運戰略物資,支援大軍解放海南和廣西。抗美援朝期間,他與澳門愛國人士一起,從國外採購物資運進國內。他每年都積極組織和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活動,宣傳祖國的建設成就。 萬祺數十次參加港澳工商界代表團回祖國內地觀光,為祖國建設獻計出力。他聯絡廣東、福建兩省華僑投資公司及華南企業公司,使興僑飯店很快落成,成為新中國首都的第一家現代化賓館,適應對外交往的需要。他積極組織和推動澳門工商界回國,參加各類工商交流活動及一年兩屆的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他在澳門的投資和經營專案絕大多數與發展國內經濟、拓展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相關,先後與愛國人士及國際友人組成以經銷中國輕工業品、糧油產品為主的新中行,經銷中國建築材料、水泥、工藝品、抽紗刺繡及農副畜產品的大華商行、中國國華公司等。通過華南企業公司、廣東華僑投資公司、廣州和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參與國內投資,在香港、澳門參與中資公司投資,為國內產品在港澳開拓市場,並通過港澳轉口把國內產品推向海外。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萬祺與霍英東、何賢率先向珠江三角洲投資,興建國內第一家合資的星級賓館——中山溫泉賓館,興建橫跨珠江支流的四座大橋,使澳門廣州之間交通得到有效改善。 萬祺向家鄉南海和內地捐款項目很多,涉及教育、體育、醫療、文化等領域。1991年華東水災,他捐獻港幣100萬,親自到華東災區慰問災民。他擔任中華文學基金會副會長,積極為祖國文學事業出錢出力,如安徽合肥市文聯的“文采大廈”,為資金所困,成為挖了地基、擱置五六年的“文藝大坑”。1992年,他率港澳捐贈代表團赴安徽災區,瞭解實情後說,決定慷慨捐建,兩年後,這座現代化的集餐飲、娛樂、商場、客房等於一體的“文采大廈”建成使用。 1987年4月,中葡兩國簽署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規定澳門將於1999年回歸中國。萬祺認為香港和澳門的問題,實行“一國兩制”,解決得非常好。當時他在北京參加聯合聲明的簽字儀式,興奮激動,即興賦詩抒懷。 根據聯合聲明,中國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萬祺就任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為此,他參加歷時四年零五個月艱巨細緻的基本法草案的起草擬定工作,全力以赴,奔走於北京、廣州、澳門、珠海之間,與各位委員一起對基本法條文一條條、一句句反覆推敲,期間,僅起草委員會全體會議就召開九次,而主任會議和各專題會議不計其數。 為了迎接澳門“九九”回歸,萬祺在地產、建築和工業等領域加大自己在澳門投資份額,並參與澳門大型發展專案,帶動澳門工商界,滿懷信心迎接澳門回歸。[2] 1993年,萬祺和羅柏心慶祝金婚紀念,一家39人歡聚一堂。夫婦倆經常教導子孫們說,水有源頭樹有根,要多讀中文,不論身居世界何處,都要常回祖國,常回澳門。幾十年來,萬祺的生活充實美滿。他習慣早睡早起,心情開朗,不吸煙,不喝酒;平時打太極,散步,寫詩,會友和看孫輩。 三子馬有禮在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畢業,是澳門中華總商常務會董、澳門行政會成員、澳門中華總商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會第一、第二、第三屆委員。 萬祺不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一位激情洋溢的詩人、書法家,其書法主要臨習顏真卿、王羲之諸家墨蹟及《泰山金剛經》等,工楷行書,所作楷書,端嚴雄秀,行書樸拙清逸。作品多次入選港澳地區大型書法展覽,被收入作品集並發表於報刊,勒石於風景名勝區、碑林等處;著有《馬萬祺詩詞選》一書,由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3] 2014年5月26日,萬祺在北京病逝,終年95歲。[1] 6月1日上午,馬萬祺先生公祭儀式在澳門綜藝館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以及澳門各界人士出席致哀。治喪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致悼詞,盛讚馬萬祺先生愛國愛澳的一生,稱他的逝世是國家及澳門的重大損失。 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等國家領導人和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等中央機構致送了花圈。中央有關部門和駐澳門機構、澳門特區政府和各界人士,香港、台灣以及海外各界人士、廣東省政府及澳門各界人士都致送花圈。馬萬祺遺體安葬在澳門氹仔永遠孝思墓園。[4] [1]《馬萬祺先生生平》,載“新華網",2014年6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6/01/c_1110951360.htm。 [2]吳躍農:《馬萬祺詩話祖國情》,載“光明網",2007年6月21日,http://www.gmw.cn/content/2004-11/21/content_133563.htm。 [3]金通達:《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504頁。 [4]《馬萬祺公祭儀式在澳門隆重舉行多位國家領導人出席》,載“中新網",2014年6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ga/2014/06-01/6234875.shtml。
馬萬祺,1919-2014
彭彼得,原籍香山縣神灣鄉(今屬中山市神灣鎮),生於厄瓜多爾。澳門知名人士。 彼得自小聰穎,在厄瓜多爾接受教育,後回到澳門定居,從事工商業,出任寶源光學儀器有限公司經理、蘭香閣經理、廣州埃特尼特有限公司董事。 彼得投身工商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為澳門工商、慈善、體育等事業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1] 1999年9月23日,彼得等人發起創立澳門體育總會聯合會,這是一個非贏利性社團,它的成立,成為澳門體育發展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是澳門各體育總會和體育界的溝通平台,配合特區政府體育政策的施政,共同促進澳門體育事業發展。 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何厚鏵到會祝賀,並出席中國澳門體育總會聯合會首屆行政人員就職儀式。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發來賀詞,來自澳門特區政府體育發展局官員、澳門各個體育總會和團體,以及運動員、社會各界嘉賓八百多人,出席中國澳門體育總會聯合會成立大會。[2] 澳門回歸前,彼得獲澳門總督授予經濟功績勳章、體育功績勳章及慈善功績勳章。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後,2001年、2007年,彼得獲授銀蓮花榮譽勳章和金蓮花榮譽勳章。 彼得擔任五屆共20年澳門立法會議員,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澳門中華廠商聯合會理事長、鏡湖醫院慈善會常務會董、澳門旅業商會名譽會長、同善堂值理、澳門第四屆立法會議員及基本法諮委會委員;又擔任澳門中山同鄉會會長、澳門足球總會副主席、青華文娛體育會會長、第六屆世界中山同鄉懇親大會委員會名譽主任等職。[1] 2011年1月23日下午,彼得辭世,享年93歲。 彭彼得靈堂上方橫批寫著“德高望重”,澳門特區政府行政長官崔世安,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何厚鏵,中聯辦、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特區政府各部門,中山市各級政府和機構,社會各界社團及友好等分別致送鮮花、花籃,靈堂氣氛莊嚴。公祭儀式由澳門中華總商會秘書長區榮智主持,並宣讀行政長官崔世安的唁函,崔世安贊彭彼得是他的良師益友和尊敬長輩,其精神風範和高尚品德令人敬仰,將永遠懷念;對其家屬表示深切慰問。 中華總商會會長馬有禮、理事長高開賢,廠商聯合會會長賀一誠、理事長崔煜林,鏡湖慈善會主席廖澤雲、理事長馮志強,同善堂值理會主席許世元、副主席崔世昌,中山同鄉聯誼會理事長余幹成、秘書長梁偉權,體育總會聯合會理事長陳永傑、副理事長胡松輝,代表六個團體和澳門眾多社團向彭公敬獻花籃,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隨後辭靈出殯,安葬在舊西洋墳場。[3] [1]《港澳大百科全書》編委會:《港澳大百科全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第806頁。 [2]《中國澳門體育總會聯合會成立特區行政長官到會》,載“新華網",2010年5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9-09/23/content_12103488.htm。 [3]《各界公祭送別彭彼得》,載《澳門日報》,2011年1月31日。
彭彼得,1918-2011
崔德祺,祖籍新會雙水(今屬江門市新會區雙水鎮)崔嘉亨村,生於澳門。澳門著名實業家、大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書畫家。崔世安叔叔。 德祺早年在聖若瑟修道院肄業,後在廣東中德建築工程學校和廣東救護調劑學校畢業,在澳門從事建築等行業數十年,在澳門建築行業和工商界中享有盛譽。 德祺擔任澳門又和建築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擁有多家規模宏大企業,事業興旺。大半個世紀以來,他不但在澳門工商業創造出驕人的業績,而且一貫致力服務澳門社會,很早成為澳門政界的重要人物、大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 20世紀50年代,德祺歷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建築置業商會會長,先後出任澳門政府立法會副主席、市政執委副主席及代主席、社會福利處華人委員、澳門同善堂值理會主席、東亞大學校董、濠江中學校董會副董事長及澳門新會同鄉會會長等職。 為實現澳門順利回歸,德祺擔任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澳門基本法協進會會員,為澳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他擁護祖國統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收回澳門主權;不顧商務繁忙,樂於擔任澳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主任,為澳門主權回歸祖國和維護澳門的長期繁榮安定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澳門政府與民間溝通、澳門社會法治和社會事務管理等方面,貢獻尤其突出。[1] 1966年,德祺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司令級勳銜;198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慈善功績爵士級勳銜;1984年獲澳門總督頒授文化功績勳章;1986年3月,被澳門東亞大學授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稱號;1989年獲澳門總督頒授英勇勳章;1990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紅十字會勳章;1995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公民功績高級軍官勳章;1999年獲葡萄牙政府頒授王子大十字勳章[2];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後,2001年獲澳門特別行政區頒授金蓮花榮譽勳章;2006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大蓮花榮譽勳章。[2] 德祺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建設。1954年,他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並多次應邀赴京觀禮;同時,擔任廣東省第一屆至第七屆政協委員、常委,是澳門愛國先行者之一。1955-1956年,他獲周恩來總理多次親切接見。他的公司是澳門第一個公開升起五星紅旗的機構。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和黑社會特務分子趁他從酒店出來之際,用黑槍打他,意圖暗殺。80年代以來,鄧小平接見了德祺,對他的愛國愛鄉之情讚不絕口;江澤民與他合照。 1954年,德祺隨一位旅澳鄉親首次回到家鄉,雖已隔數代,但一種濃厚的鄉情和親切的感覺,使他無法忘懷這片祖輩生活過的土地。之後,他經常回鄉,熱心支援家鄉社會主義建設。80年代開始,他每年都回新會過春節,拜會新會有關領導、親友,共同商討建設家鄉的大計,隨他一起回來的還有澳門實業家和知名人士,他希望借機向家鄉的領導們引介澳門和海外的企業家回來投資興辦實業,促進家鄉的經濟建設。 1958年2月至1981年5月,德祺一直擔任新會縣多屆政協委員,並擔任副主席。他對廣東,特別是家鄉新會建設提出不少寶貴的意見。十多年來,他和妻子何麗貞一起在家鄉捐資興辦和協辦20多個公益項目,包括新會華僑中學、環城中學、雙水鎮沙路小學、新會機關幼稚園、新會體育訓練館、新會僑聯大廈、岡州賓館、圭峰賓館、玉台寺、崖山祠、岡州畫院、新會中醫院、雙水鎮衛生院及新會急救中心等。 1996年,德祺回鄉,向新會統戰部林奕鵬常務副部長提出下鄉看看。林部長和德祺來到他從未到過的睦洲鎮。睦洲鎮敬老院不但乾淨舒適,而且老人們衣著整潔,精神奕奕,過得開心愉快。德祺對此非常滿意。他對林部長說,我要捐助20萬元做基金,幫助他們把敬老院搞得更好。捐款消息宣佈後,睦洲鎮政府領導梁養勝和陳金城非常感激,私下對林部長說我們發夢也沒想到有這麼多捐款。德祺跟睦洲非親非故,主動捐出鉅資,令人感動不已。 1996年12月,德祺倡議成立“雙水鎮獨居老人生活籌辦會”,親自帶頭捐款,並發動港澳人士捐款,籌集了一筆基金,基金每月撥出款項幫助75位孤寡老人改善生活。這一善舉,開創新會公益事業的先河,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人們交口稱讚。 2001年,德祺得知新會急救中心缺少先進的儀器,主動用十多萬港幣在美購買一台先進儀器贈送給急救中心,有了這台先進儀器,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救治。 除個人帶頭慷慨捐資外,德祺積極發動澳門新會鄉親為家鄉建設出力。他是澳門新會同鄉會第一至十三屆會長,在他的帶領下,該會成為澳門一個實力雄厚、社會影響較大的社團。他充分利用自己在鄉親中的威望和影響,引導會員們支持家鄉公益事業。 德祺是一位畫家。他的美術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展覽。他對熱心社會文化和體育、慈善事業,對醫學、國畫、音樂等頗有研究,出任澳門兵乓球協會總會副會長、籃球聯合會副會長、游泳聯合會副會長、雀聯及新花園等體育會會長、體育會委員、澳門建設研究委員會華人委員、頤園書畫會主任委員、濠鏡音樂會副會長。 20世紀50年代,德祺組織成立“頤園書畫會”,定期舉行雅集和開展交流活動,為推動國內外書畫藝術交流做了不少工作。從80年代開始,他倡議舉辦澳門、中山、新會書畫聯展,參加三地巡迴展出。 1982年,為推動家鄉書畫藝術,德祺捐資50萬港元,在會城公園路建起一座600平方米的“岡州畫院”,希望將岡州畫院辦成一個藝術交流場所,一個青少年美術培訓、交流基地和一個藝術展覽場所。為了提高岡州畫院的展覽條件,他多次出資增添展覽設施,並在澳門收集畫冊帶回畫院圖書室收藏。在他的關心和支援下,該畫院的展覽條件不斷提高,長期免費提供給有關單位和藝術團體舉辦展覽。近年來,岡州畫院多次為澳門頤園書畫會的書畫家舉辦展覽,接待來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藝術團體及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四川、廣西、香港、台灣等地畫家,並為他們寫生、交流、舉辦展覽提供良好的服務。德祺積極配合新會文化景觀建設,為崖山祠碑廊、碧霞樓碑廊及小鳥天堂“榕蔭滴翠”石刻書丹,參與岡州畫院贈送給新會體育館的巨幅國畫《再上新高峰》的繪製工作。1991年5月26日,澳門、中山、新會書畫作品聯展暨岡州畫院落成典禮在岡州畫院隆重舉行,除回來參加揭幕儀式外,德祺後來帶上作品參展。當時中國國畫大師黎雄才伉儷、省美協主席湯小銘以及中山、新會兩地領導都前往觀禮,大家對德祺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振興家鄉文化事業的美德,高度讚賞。 德祺如光風霽月的人品與胸懷,一直為人們敬仰。新會縣人民政府、雙水鎮人民政府和新會岡州賓館為了讓後人銘記德祺的功德,先後立三座豐碑,碑文言簡意賅,高度概括德祺的功德善舉和貢獻。 2007年10月24日,德祺因病在澳門去世,享年95歲。[2][3] 何麗貞是澳門婦女運動領袖,1956年加入婦聯開始,歷任婦聯執委會副主席,並兼任康樂、聯誼等部部長;1986年婦聯改為理監事會制後任副理事長;1993年任婦聯副會長,2000年任會長;2008年卸任婦聯領導層職務,改任榮譽會長;長期推動澳門婦幼事業發展。[4] 崔德祺夫婦生育子女三個,子女早年負笈美國讀書,事業有成,服務社會。長女崔筱瑜在美任職資料分析工作。長子崔世平獲美國柏克萊大學土木工程學碩士學位,後獲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工程師,現任第十屆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立法會議員、科技委員會委員。次子崔世業為設計師,取得美國加州藝術學院平面設計碩士,現居美國執業。[5] 侄子崔世安是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任長官。 [1].張瑞亨:《崔德祺先生的桑梓情(葵鄉赤子情)》,江門:新會政協,2006,第97-102頁。 [2].《崔德祺》,載“江門新會區"網,2012年12月3日,http://www.xinhui.gov.cn/xhlsrwzl/rwmc/201209/t20120905_32933.html。 [3].《50、崔德祺》,載“中國江門網",2013年3月16日,http://www.jmnews.com.cn/bw/Votes/disp.aspx?data_id=231039。 [4].《何麗貞:秉承傳統推動婦女事業》,載《澳門月刊》,2010年11月2日,http://www.macaumonthly.net/Article/zttg/200806/20080603000000_527.html。 [5].《崔德祺》,載“互動百科"網,2013年3月21日,http://www.hudong.com/wiki/%E5%B4%94%E5%BE%B7%E7%A5%BA?prd=so_1_doc。
崔德祺,1912-2007
鄺秉仁,廣東台山縣(今台山市)人。[1]澳門教育家。 1929年秋,廣州培正學校蔭社成立,秉仁讀初中二年級,他和黎德漢、張亦可等成為蔭社成員。 1932-1933年,培正學校學生基督教青年會設立教育股和音樂股,秉仁成為教育股職員;1933-1934年成為培正學校學生基督教青年會音樂股職員、培正銀樂隊員,後升為音樂指揮。 1934年,秉仁廣州培正中學畢業,入讀嶺南大學。1935年10月6日,蔭社社友陸續返校,召開秋季蔭社社員同樂大會,討論蔭社工作。他當選為常務委員,負責廣州嶺南區社務;1936年,加入籌建培正同學會募捐隊。 1937“蘆溝橋事變”爆發,廣州連受日機轟炸,培正學校全體員生隨黃啟明校長遷往鶴山。1938年,培正學校從鶴山遷到澳門盧家花園,10月中嶺南大學停課,全校疏散往香港。1938-1939年,秉仁擔任中學部銀樂隊指揮和小學部音樂科教員,妹妹鄺智仁是小學部音樂科教員。1938年,秉仁是第29屆青年會職員;他和蕭文被聘為音樂顧問;全校教職員學生課外研究指導,秉仁負責電影專案。1939年,秉仁獲聘為培正口琴會之樂隊指揮、管樂隊教練。1月15日,粵北戰事告急,學校停課,學生分三批疏散至樂昌。秉仁與黃偉才等人留校,1月18日與林瑞銘一起撤離。 之後,秉仁回到澳門,1947年,擔任澳門培正學校教導主任,兼任初中高小公民科老師。 1979-1980年,秉仁兼任澳門培正同學會顧問;被選為鏡湖慈善會第十二屆董事;1980獲澳督委任為第二屆立法會議員(1980-1984);在1983澳門中華總商會70周年會慶上,獲授育英才紀念牌。 1983年3月3日,澳門台山同鄉會成立,秉仁被推選為名譽會長。他獲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9月1日退休,並獲委任為榮譽校長。 秉仁澳門培正學校服務50多年,先後出任該校教導主任、事務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1981年獲葡萄牙總統頒授“公共教育文職功績司令級勳章”,成為第一位獲得該項殊榮的華人。澳門華務廳在《澳門政府公報》上對他評價:鄺秉仁獻身於教育事業40多年,培養了連續多代青少年,貢獻良多。其中更有青年以他為榜樣,接力偉大使命而從事於高尚的教師工作。這位傑出的教師具有高潔的公民品德,是一位傑出的公民,備受愛戴和尊重。[2] [1]方積根、王光明:《港澳新聞事業概觀》,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第189-190頁。 [2]鄭振偉:《鄺秉仁先生與澳門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第144-155頁。
鄺秉仁,1915-2014
人物: | 左次治(Jorge, Adolfo Adroaldo),1905-1987 |
時間: | 清後期(1845-1911年) |
1905年 |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
1987年 | |
關鍵字: | 立法會 |
法律 | |
土生家族 | |
慈善公益 | |
土生葡人 | |
律師 | |
澳門政府諮詢委員會 | |
澳門紅十字會 |
資料來源: | 吳志良、楊允中編︰《澳門百科全書》,澳門基金會,2005年,第90頁。ISBN99937-1-032-6 |
版權資訊: | 澳門基金會 |
語種: | 中文 |
登錄號碼: | i0000007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