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1/16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9月,《真理》周刊第一期報導:“人們已經開始向博物院和圖書館贈書,那些刻有歷史文獻、軍械圖形和皇室徽章及其他內容的碑石在博物院技術負責人之一高美士的指導下放置在市政廳前廳。”不久,在市政廳第一層的幾個廳堂內開始放置圖書館設施。市政廳機構遷往郵政局,而郵政局則遷往澳督府內的某一附屬建築物內。文德泉:《從“澳門人圖書館”到“國立圖書館”》,載《文化雜志》第3期,1987年。
《真理》週刊第一期報導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8月19日,《祖國周報》第632號報導:“爲了挽救保存分散在許多團體的澳門歷史文學財富,市政廳同意提供幾個廳堂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祖國週報》第632號報導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1927年12月31日) 7月21日,葡文刊物《戰鬥》主編就籌設博物館和圖書館一事采訪特羅.戈麥斯(Telo de Azevedo Gomes)。高美士稱:“籌建澳門歷史藝術博物院的意見主要來自壚些喇署理總督,他利用了澳門第一届博覽會使用的陳列櫃設商展展品,幷讓出了他的‘二龍喉宮’官邸以作博物院和圖書館。”
葡文刊物《戰鬥》主編採訪特羅.戈麥斯
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玫瑰堂,經過三年大修後,於一九九七年十一月間重開,教堂內外煥然一新。其左側的一幢四層高鐘樓,由有關當局耗資六十萬元修葺,闢為“聖物寶庫”,陳列宗教藝術品,與敎堂同時開放,讓公眾參觀。“聖物寶庫”保留原來鐘樓的木質結構,與教堂建築風格協調。入口是一道長廊,圓拱窗框,安裝鐵欄,頗具歐陸修院色彩;除地下大廳及四樓鐘樓外,二、三樓為陳列室,充滿濃厚宗教氣氛。寶庫內珍藏二百多件宗教文物,種類繁多,材料有金、銀、銅、木及象牙等,製作精巧;聖像也有木雕和石膏製品,形態逼真,其中一具彩色木雕耶穌,像人一般高度,四肢軀體,肌理畢現,栩栩如生;油畫作品,均具歷史性;也有中國絲綢縫製的祭衣,工精料美。這些展品,除了該堂的藏品外,還有來自其他教堂及社會人士捐贈的。遺憾的是二零零零年七月間遇盜,失去價值不菲的念珠四串,其中一串是十九世紀以金絲編織而成的玫瑰聖母念珠,餘三串為二十世紀產品。在二樓特闢一室,以圖片、繪畫及文字介紹玫瑰堂最近一次耗資一千一百萬元大修過程,從中了解這座教堂的歷史和建築結構。敎堂雖在“聖物寶庫”外,但本身也是一件巨大的“展品”。頂樓擺設兩座大鐘,分別是一八零七年和一八二五年鑄造。“聖物寶庫”藏品比“大三巴宗教博物館”豐富,透過這些文物展品,可以了解天主敎在澳門發展的歷史。
玫瑰堂“聖物寶庫”
民國二十五年 (1936年1月1日-1936年12月31日)12月12日,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該博物館建於1926年,目的是建立一個商業性的陳列窗,以陳列葡萄牙及其殖民地,特別是澳門和帝汶的產品,它包括一個殖民地博物館組,並增加了漁業委員會的標本收藏品。兩年後,博物以月租1000澳門元租下仁慈堂彩票公司廢棄的大廳作為陳列處,直至1936年。羅伊佩、杜基石編著:《聖珊澤》,第31頁。
賈梅士人種商業博物館遷入聖珊澤宮
民國二十八年 (1939年1月1日-1939年12月31日)歐戰紀念館開幕,藉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遇難的葡軍戰士。澳門政府將東望洋山麓上南灣花園高部之圓形建築物粉飾一新,作為館址。該館高兩層,似塔非塔,似亭非亭,四面皆有圓拱形門窗,牆壁施以圓案花紋,頂端著狀若皇冠的裝飾。李鵬翥:《澳門古今》,第9頁。
歐戰紀念館開幕
澳門茶文化館位於荷蘭園大馬路盧廉若公園內,於2005年6月1日正式開幕,建造費600多萬澳門元,是澳門首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有謂:“茶源於中國而傳遍世界”,遠於17世紀初,當澳門成為中國面向西方出口茶葉最重要的轉口港、在中國茶葉傳播及貿易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時,中國茶文化亦伴隨着茶葉貿易而傳播於西方世界,並與當地文化融合,展現出新的世界茶文化格局。作為近代茶葉走向世界的窗戶,澳門建茶文化館可謂相得益彰。整座茶文化館原為娛園(澳門商人盧九的長子盧廉若按蘇州名園風格構築之園林)的一部分,後由著名建築師馬若龍統籌設計,以原西式建築的面貌為意念作重建,帶有強烈葡萄牙特色的外觀風格,配上中國色彩的瓦片屋頂,設計中西合璧,既與該區的葡式建築相配合,又與盧廉若公園內的蘇州園林景色互相輝映,猶如澳門在歷史上所擔當的中西文化交流角色。澳門茶文化館總建築面積為1,076平方米,共分3層。主要展覽廳設在1樓,曾舉辦了“中國歷代茶具展”、“近代茶樓、茶莊風情展”、“清朝茶具文物展”、“茶葉知識普及展”及“茶馬古道風情展”等專題展覽。2樓曾與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合作組織“名琴名茶共賞會”,邀得古琴大師李祥霆先生撥弄距今1,200多年歷史的唐朝古琴“九霄環佩”,而由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普洱茶專家鄧時海先生為市民介紹品茗藝術。現在2樓經改動後中央設有中式廳堂,右方近窗處劃為臨時展區,如2007年為慶祝澳門茶文化館建館兩週年,與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合作組織了“澳門在茶文化傳播與發展中的角色研討會”,邀得兩岸四地20多位學者蒞臨參與,同日亦在盧廉若公園內進行盧園茶會活動,包括茶道裝置藝術展等,場面熱鬧盛大。現在館內藏有19世紀的茶畫、廣彩外銷茶壺以及澳門舊日茶樓、茶莊等物品。在展現澳門茶文化以至中西方的茶情風貌之餘,該館亦組織培訓(如組織博物館學生研究員活動)、講座(如“鏡海茶香”)和研究(如“中國清代茶葉對外貿易”、“澳門茶葉運輸貿易史料”),以期充分推廣澳門本土及中國的茶文化。而近年每月均會定期舉辦的茶會活動,更為市民大眾提供了認識茶的途徑,其中“和風茶緣茶會系列活動”、“大眾品茗活動”等,由介紹茶葉的品質特徵到如何透過茶葉的外形、色澤和茶湯來辨別其優劣,並讓市民品嚐不同茶葉的馥郁清香。
澳門茶文化館
時間: | 建國之後(1949-1999年) |
1983年 | |
1984年 | |
1985年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賈梅士博物院 | |
關鍵字: | 博物館 |
博物館建築 |
資料來源: | 澳門檔案館,檔案編號: MNL.08.08.004.F |
典藏單位: | 澳門檔案館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檔案館 |
權限範圍: |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轄下 |
澳門檔案館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資料類型: | 圖片 |
照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344x2000, 2.57MB |
登錄號碼: | p0004313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