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月5日─1781年1月23日)英國鴉片商人想繞開澳門葡萄牙人自行鴉片貿易,故將一艘船隻停在澳門附近橫琴島西側的大井(Lark’s Bay,又稱Dirty Butter Bay[1])作為鴉片躉船,並以每箱500—600西班牙元的價格在這裡出售鴉片。但雲雀灣的水太淺,只能停泊300噸以下的船隻。在雲雀灣進行的鴉片貿易,既逃避了中國政府的管制,又擺脫了澳門政府的束縛,使澳門政府的收入減少,致使澳門葡萄牙人感到很不舒服。於是,葡萄牙人就向中國政府揭發了這一走私錨地。1793年,粵海關下令禁止該地的貿易。[2]
[1]大井,西文稱Lark's bay,又作Dirty Batter Bay,姚賢鎬:《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1840—1895》第1冊,第314頁譯為“雲雀灣”;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編年史》第2卷,第515頁中譯本譯為“燕子灣”;汪敬虞《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第58頁譯作“百靈灣”。田明曜的《重修香山縣誌》卷5《海防》稱:“近大橫琴南角,有二小島,曰水島。距水島西北又北三分一里有內島,其間小港日‘白靈灣(西音拉克Lark)’。”可知,當時此灣應即白靈灣,或作百靈灣。金國平先生考證,1780年英國人設立的鴉片走私基地“Lark’s Bay”為漢語的“大井”,亦稱“大井地方”、“大井洋面”。其東側為“赤沙灣”。參見金國平:《西方近代水文資料譯文對澳門方志的影響》,載《澳門研究》第54期,2009年10月。
[2]J. B. Eames, The English in China: being an account of the intercourse and relations between England and China from the year 1600 to the year 1843 and a summary of later developments, p. 233; 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2卷,第515—516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