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年(1876年1月26日─1877年2月12日)1月14日,清政府在澳門附近建一稽查站(厘卡)。[1]該地位於澳港之對面巴地蘭(灣仔)[2]地方,而澳葡不允,致遂調兵戍守。港口又泊兵船一隻,所有營存之米太魯士炮,由營調出排陳於防城要峙之處,事事皆與備戰無異。又另聞粵省巡船駛近葡炮台,竟被炮擊。[3] 

據《申報》報導︰“然(厘卡)所以改設於巴地蘭者,亦出於商人之意。因向之馬騮洲,彌望定闊,無可避風。商船至此納稅,或因之而遷延時日,故議改設於巴地蘭,亦從商之請耳。但澳督未悉其詳,一得海關內人信稱華官議在巴地蘭設卡,便即盛怒調兵屯紮,並即照會廣督云:本前督已允在合宜處請貴國派員設卡抽收厘金,此固可行之久遠。若必欲於澳門相近處設立稅廠,則惟有以鞭弭從事矣!隨後粵督(張兆棟)回文云:改設厘卡一事,本大臣從未聞知。查得係海關下吏之私見擅行,在本國決不欲與貴國構釁也。”[4] 

其後幾經反覆。3月間,據報載,粵督張兆棟出示說定要在巴地蘭設立厘卡,此地不在葡萄牙人轄下,葡人既不能干預,政治應由中國自行辦理。現在既有此示,則兩國不能和睦之意已露。現聞葡人調來補援之兵,數禮拜可到。[5]巴地蘭爭設厘卡一事,粵澳針鋒相對,幾致失和議戰。

[1]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03頁。

[2]巴地蘭,應為padre之譯音,意為神父,即指灣仔島,灣仔又稱“神父島(Padre Island)'。

[3]《申報》1876年3月6日《葡萄牙設備》。

[4]《申報》1876年3月10日《澳門信息》。

[5]《申報》1876年3月24日《論澳門近事》。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