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月22日─1785年2月8日)10月1日,澳門聖若瑟修院開學。有學生8名;修院由遣使會士負責管理,來自果阿的科雷亞‧瓦倫特神父擔任修院第一任院長。先是,葡萄牙人方濟各會士湯士選主教在果阿見葡國遣使會管理的修院頗上軌道,於是他決定在澳門亦成立一座修院,遂將聖若瑟修院重新修繕,湯士選主教提供必需品,並指定規則,修院教授拉丁文和中文語法、數學、修辭學、 哲學、倫理神學等。為此他請了果阿的二位遣使會士瓦倫特和魏臘兒至澳門,在耶穌會昔日的聖若瑟修院內,收了第一批修生;一切費用由葡國女王維持,因她曾批准成立。這是澳門著名的聖若瑟修院的來歷,最初是教區的,後來成為全國性的。它先後從海外招選了一批教師。[1]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它由開始時葡法兩國遣使會士合作的局面,改變為各自為政。它的主體部分為葡國遣使會控制的聖若瑟修院葡國會院,另一部分為由法國遣使會管理的法國會院。[2]

[1]Manuel Teixeira, Macau e a Sua Diocese, Vol. 3, p. 668; 樊國陰:《遣使會在華傳教史》,第128—129,160頁;衛青心:《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1842—1856)》,第88頁。

[2]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83頁;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宣聖委員會:《中華殉道聖人傳》之《聖董文學司鐸》,第130頁。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