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年(1637年1月26日─1638年2月13日)聖保祿教堂正面石壁(俗稱大三巴牌坊)建成。該石壁全部以花崗石建造,並以耶穌式的畫面展現出時代風格,其裝飾手法相當古樸且具有一種協調有序的想像力和象徵力,包含有西方巴洛克(Baroque)風格與東方形象技巧相結合的種種成分,從而在外來與原有的結合之中,使葡萄牙、中國及日本的各種風格相互交融。該石壁無塔樓,由三排立柱將整個牆壁以縱列分為三塊。中間部分最高,且分為四層,另外兩部分分列兩旁。四層石柱呈疊式排列,底層為愛奧尼亞(Ionic)式結構,其他為混合式。上部正中哥林多(Corinthian)式柱漸縮成一三角形塔狀牆。有一銅柱鴿形物象徵聖靈。周圍四星環繞。右邊為太陽,左邊為月亮。石柱完整而與牆壁脫離,僅起裝飾作用。下部幾幅浮雕和壁龕擺放著塔瓦列斯•布拉嘉(Tavares Braga)設計的銅像,構成石壁裝飾的組成部分。整個建築整體頂部有一方尖物,中間石砌托座上豎有拉丁十字架。聖保祿教堂正面牆壁由三大部分決定了它的整體構成。第三層為聖母瑪利亞雕像。她站立在壁龕內,四周被玫瑰和百合花環繞,象徵純潔,六個天使分列兩旁對聖母表示無限崇敬。再向兩邊,左面是生命之樹,一條七頭龍被踩在聖母腳下,一幅骷髏及一柄劍,象徵死亡;右面三個天使身後是生命之泉,一艘迎風破浪的船在海上幸運之神的保護下航行。一個被征服的魔鬼頭顱及一個女人身體。正門上方是關於聖母的石刻題字“MATERDEI”,其周圍有花環繞。正門第二層及第四層還展示了其他一些雕塑品。如就置於中部壁龕的基督像,周圍環以百合花和菊花及其喜愛的器具。第四層是耶穌會的一組聖像。右邊是耶穌會的締造者聖依納爵(S. Inácio)和聖德波雅(S. Deborjal);左邊是聖沙勿略和聖劉易斯•貢沙加(S. Luís Gonzaga)。嘉爾定(António Francisco Cartim)神父於1644年寫的著作中還提到另外兩座塑像,即聖彼得和聖保祿(S. Paulo)。這兩座雕像可能列入該石壁的最初修建計劃,但始終沒有付諸實現,僅僅是把他們的姓名刻於第二層兩側方尖形石壁銜接處,這表明當時確有將該聖像納入石壁裝飾的設想。教堂門外是一意大利石砌台階,寬8. 1米,共68級,以精心雕琢的石條整齊有致地鋪設於教堂前地。[1]

[1]Maria Regina Valente, Igrejas de Macau, pp. 12—19. 很多學者認為石壁前的石階為1640年建,然1637年在澳門的芒迪稱:“教堂有一個新的美麗的前壁,通過許多台階可以登上它寬大的斜坡。”(Peter Mundy, The Travels of Peter Mundy in Europe and Asia: 1608—1667, Vol. 3, pp. 162—163).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