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廉若(1878-1927年)是盧九的長子,是當時澳門的巨商、慈善家。他曾任澳門華商總會主席、澳門鏡湖醫院總理,對澳門的社會、經濟貢獻良多。曾獲清廷誥授資政大夫、葡國三等勳章、葡國基督一等勳章、民國三等嘉禾勳章。
盧廉若於1927年7月15日病逝於澳門,留得“娛園”(後稱“盧園”)讓後人探勝。盧廉若葬禮於7月31日舉行,榮哀之極,隆重極之。
圖為1927年,盧廉若葬禮的送葬行列行經大三巴街(高美街街口)。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22/05/23
盧廉若(1878-1927年)是盧九的長子,是當時澳門的巨商、慈善家。他曾任澳門華商總會主席、澳門鏡湖醫院總理,對澳門的社會、經濟貢獻良多。曾獲清廷誥授資政大夫、葡國三等勳章、葡國基督一等勳章、民國三等嘉禾勳章。
盧廉若於1927年7月15日病逝於澳門,留得“娛園”(後稱“盧園”)讓後人探勝。盧廉若葬禮於7月31日舉行,榮哀之極,隆重極之。
圖為1927年,盧廉若葬禮的送葬行列行經大三巴街(高美街街口)。
更新日期:2022/05/23
李勝,1926年在澳門出生,三個哥哥做裝修工(俗稱“做三行”)。幼時在華僑平民小學讀過四年書,稍大一點就鎅樹焗炭,1945年和平後,他剛十幾歲,就過香港學做木工。幾年後返回澳門,一直做木工維持生計,直至退休。
大家行友彼此團結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從明清時期中國對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發展至今時今日中西方文化薈萃的“東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經典、璀璨、足以影響世界的大匯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變的規律,回歸黃土是他們人生的句點,墳場就成為了生命最終的歸宿。
澳門墳場的發展及特色
咸豐元年(1851年2月1日─1852年2月19日)1月1日,亞馬留總督的遺體從澳督府移往方濟各修道院的嘉模小教堂(Igreja de Nossa Senhora do Carmo)安葬,並舉行正式的安葬禮。澳門議事公局在葬禮上致悼詞,舉澳傷悼已故王室大臣亞馬留,並由澳門議事公局奉其骨殖移送於嘉思欄聖女嘉模小教堂安置,執紼者法國公使、美國領事官、議事公局主席、海軍與媽閣炮台司令等。其舁柩者兵梢6人,前導者兵丁1旗,兵梢1部。扈從者議事公局眾議員並執卷旗以及各國公使領事之辦公人等,且內外民人,又有副總兵官帶領兵丁押後。至嘉思欄教堂門首,有主教暨眾神父迎入聖女嘉模小教堂,誦經一路,哀慟之情,令人見之悲楚。《澳門議事亭為被刺澳督亞馬勒舉行葬禮時發表的悼詞(1851年)》,原件藏海外歷史檔案館,見《葡萄牙圖書館檔案館藏中文文獻:1668—1871》第1冊,第144頁,又見《澳門政府憲報》1851年1月11日第8號。
澳督亞馬留遺體移往嘉模小教堂安葬
雍正十三年(1735年1月24日-1736年2月11日)11月28日,按兩廣總督鄂彌達的命令,為雍正皇帝去世舉行隆重哀悼儀式,24小時鳴放槍炮,最後大炮台鳴炮,政府官員戴孝。其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24頁。
澳門為雍正皇帝舉行哀悼儀式
伊斯蘭教墳場位於新口岸水塘之側摩囉園路四號,即與濠江中學澳門本部校舍相對,又與澳門治安警察局總部之修車廠為鄰,澳門人習慣上稱之為回教墳場。 白頭墳場,位於澳門半島松山山腰卓公亭側、澳門仁伯爵綜合醫院下,其入口面向嶺南中學,是澳門唯一的瑣羅亞斯德教墓園。
澳門墳場:伊斯蘭教墳場和白頭墳場
人物: | 盧廉若,1878-1927 |
時間: | 民國時期(1911-1949年) |
1927年07月15日 | |
1927年07月31日 | |
地點: | 澳門半島--花王堂區 |
大三巴街 | |
關鍵字: | 喪禮 |
棺材 | |
怡利隆酒米雜貨(公司) | |
喪葬儀式 | |
孝服 |
資料來源: | 利冠棉、林發欽:《19-20世紀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歷史教育學會,2008, 第206頁。精裝ISBN 978-99937-927-1-0;平裝ISBN 978-99937-927-0-3 |
藏品所有人: | 利冠棉 |
數位作品提供者: |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
權限範圍: | 利冠棉授權澳門基金會使用。如需使用有關資料,需徵得有關版權實體的同意。 |
系列: | 明信片中的澳門--澳門生活 |
語種: | 中文 |
英文 | |
葡文 | |
資料類型: | 圖片 |
明信片 | |
黑白 | |
電子資料格式: | TIF, 1662x1040, 12.50MB |
登錄號碼: | p0007322 |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