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八年(1892年1月30日─1893年2月16日)7月23日,孫逸仙以“最優異”成績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1]孫逸仙在香港學醫時,曾應澳門紳士曹子基、何穗田之邀,治癒他們久病的家人,故與澳門紳商稔熟。其醫術在澳門已有一定聲望。[2]9月,孫逸仙到澳門,孫先生向澳門鏡湖醫院值理們推薦西醫,故鏡湖亦一破舊例,兼用西醫西藥,並聘孫先生主持。[3]孫先生遂成為澳門的第一位華人西醫。[4]孫逸仙入鏡湖後,“自籌經費,開創西醫局,益人甚多。初時每日街症百餘人,後以經費不多,則限贈50人之藥,又遇有大症,則收入院內醫治”。然該院醫生值理均頗為妒忌孫逸仙的醫術,西醫局只好停辦。[5]
[1]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第l卷第58—59頁。
[2]《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史略》,第17—18頁。
[3]《總理開始學醫與革命運動五十周年紀念史略》,第17—18頁;卡洛斯‧高美士‧貝薩認為,孫逸仙進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是其朋友弗蘭西斯科‧飛南第介紹的(參見《澳門與共和體制在中國的建立》,第17頁)。
[4]阿馬羅認為:“似乎孫中山並不是第一位在澳門執業西醫的中國人。可能有在香港獲得西醫學歷的人曾在澳門行醫,但沒有留下名字。”參見《澳門醫學:名醫、藥房、流行病及醫務治療》,載《澳門史新編》第3冊,第995頁。
[5]《鏡海叢報》1893年12月9日《照譯西論》。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01/15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