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
澳門基金會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中所起的組織、推動和支持作用受到公認,產生的影響也廣泛而深遠。澳門基金會在學術研究領域的活動既開創澳門研究和出版風氣之先,又擴大澳門學人以至普羅大眾的視野,加強澳門社會科學界和其他國家地區的交流,同時也對外宣傳澳門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
通過多年的摸索和經驗積累,澳門基金會自身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在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上逐漸具備清晰的思路,不但在配合政府施政的基礎上確立了日後本身的學術研究方向,更發揮了凝聚學術界的作用。
澳門基金會在學術領域的活動,已經構成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
往右看更多>>>
1992年後,澳門基金會致力與本地、內地以及海外學術機構建立合作聯繫,為澳門培養、發展和壯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力量,並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活動,對外宣傳澳門文明交流互鑒的平台角色。
圖為1993年3月,澳門基金會和澳門多個學術團體聯合舉辦“東西方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時,主禮嘉賓和與會者的合照。
發展澳門出版事業是澳門基金會最重要的開創性工作之一,尤其鼓勵以澳門為對象的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整理成果,以此作為“思考研究澳門”的一種具體落實途徑,填補過去一段時期澳門資料書籍欠缺的空白。當時澳門基金會的出版物以叢書為主,計“澳門叢書”、“澳門論叢”、“濠海叢刊”、“新澳門論叢”、“澳門法律叢書”等,另曾編纂出版《澳門總覽》、《澳門百科全書》、《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即“漢文文書”)、《澳門問題明清珍檔薈萃》、《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粵澳公牘錄存》等大型出版物、重印《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知新報》等19世紀澳門報刊,涵括學術性、知識性及趣味性於一身。
圖為1999年發行的《澳門百科全書》封面。
澳門基金會自2004年和內地學術機構合辦“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來,已成為澳門學術界的一件盛事,通過對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作出全面、客觀的階段性檢閱、總結和回顧,忠實地見證澳門學術研究的成長歷程。而為了擴大澳門學術研究的對外影響力,澳門基金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門研究叢書”、“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叢書”、《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澳門藍皮書)》等重要出版物。
圖為2009年12月1日舉行的第二屆評獎頒獎禮暨“澳門研究叢書”首發式。
延伸閱讀:
第六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獲獎作品展
澳門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澳門虛擬圖書館”,是澳門基金會通過澳門教科文中心,聯同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和原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作開展的項目,是本澳首個網上閱讀平台,一直為各地讀者提供免費、便捷的澳門圖書網上閱覽服務。
圖為2000年“澳門虛擬圖書館”首頁的式樣。
延伸閱讀: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為配合網絡時代的閱讀習慣,並響應澳門特區政府智慧城市的發展路向,“澳門虛擬圖書館”於2022年3月正式改版,改版後的“澳門虛擬圖書館”以嶄新面貌登場,功能全面提升,並使用大數據整合出版成果、學者機構與學術動態,構建澳門學的信息、學術交流研究中心。讀者可在電腦、平板電腦或流動電話裝置上,彈指之間,閱讀澳門。
截至2023年,已提供2,175冊(期)圖書及期刊、185篇論文、568筆學者和機構資料、562筆學術動態消息、7個書展和14篇書評(品讀視角)予公眾瀏覽。
圖為 “澳門虛擬圖書館”改版後在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流動電話的首頁式樣。
延伸閱讀: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門基金會致力營造社會整體閱讀氛圍。1998年,首次通過澳門教科文中心舉辦“澳門書市嘉年華”,參照外地書展活動成功經驗,邀請本地和外地出版單位同台展售最新出版物,又邀請文化界名人擔任演講嘉賓,與讀者交流,讓居民通過閱讀得到啟發,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圖為1998年10月2日,“九八澳門書市嘉年華”的場景。
2010年,在澳門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合辦的“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四屆會議上,通過將“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16-19世紀)”列入亞太地區“世界記憶”名錄。
圖為2010年3月9日,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域顧問奧爾納戈(Susanne Ørnager)向澳門方面頒發亞太地區“世界記憶”證書。
在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中,“澳門學”是整個歷程的中軸,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澳門人文社會科學就是圍繞這一中軸而發展起來的。自1980年代“澳門學”被首次提出以來,一直是澳門學術界努力的方向,及至回歸後澳門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使全面而系統地發展“澳門學”成為廣泛共識。
澳門基金會於2010年起,定期舉辦“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討論和交流“澳門學”的學術範式、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展示澳門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提供必不可少的平台。
圖為2010年4月15日,“首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盛況。
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至今已舉辦了七屆,經過海內外澳門研究機構和學者通力合作,已累積了一定的學術成果。為總結成果,其中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出版或刊載於學術期刊內。
圖為澳門基金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澳門學與澳門民間文化——第六屆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年,澳門基金會與澳門大學合辦第8屆國際亞洲學者會議(ICAS 8),為澳門歷來最大規模的學術會議。會議通過跨學科、跨視角的方法把澳門與全球發展連接起來,亦使“澳門學”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日益增加,其學科建設的必要性為國際學術界所認可。
圖為會議配套活動之文藝表演一瞥。
首辦於2007年的“澳門社會科學界學者研修班”,是澳門基金會在回歸初期在江蘇省南京市和廣東省廣州市開辦的研修課程,至今已舉辦了十二屆,助力澳門社會科學界樹立責任意識,積極回應澳門回歸以來因社會經濟的巨大進步和變化而出現的各種挑戰,同時作為澳門與內地社科界深化合作、拓寬視野、加強友誼的平台。
圖為2013年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的研修班情況。
2019年,澳門基金會正式啟動“澳門記憶”信息平台。“澳門記憶”以“共建、分享、傳承”為目標,是澳門基金會致力構建澳門本土知識體系工程的組成部分,亦為全體居民共建共享,傳承澳門人文精神以及文化軟實力的一個平台。本地歷史文化傳統的載體——檔案、地圖、相片、收藏品、聲音、錄像——通過“澳門記憶”平台而得以系統地整合起來,使傳承和推廣變得更加便捷,並通過現代技術手段而獲得新生。
圖為2019年8月6日舉行的“澳門記憶”啟動儀式。
“澳門記憶”文史網推出“記憶沙龍”講座,組織澳門的文史工作者和專業人士,將不同主題的澳門歷史文化講座帶入校園和社區,校園專場已覆蓋全澳超過80%的學校。
圖為2021年11月11日“老字號對談”分享會,以“大龍鳳茶樓 x 生於社區的曲藝文化”為題,活動邀請東主陳慕蓮及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沈秉和,與聽眾分享傳統曲藝與懷舊茶樓合為一體之社區文化,及其如何促進這項非遺項目的傳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WHITRAP)在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舉辦期間,揭曉了2024年《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AWHEIC)獲獎名單。
澳門基金會申報的“跨界協作與共建傳承──‘澳門記憶’歷史文化系統平台的構建”榮獲十大“探索之星獎”,為本次唯一獲獎之澳門項目。主辦單位對獲得“探索之星獎”的項目致以高度評價:“致力於深層價值與模式探索,因地制宜實現遺產教育模式的協同創新,具有一定的全球創新示範意義。”
圖為《澳門日報》2024年7月28日的相關報道。
澳門基金會受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委託,於2011年啟動《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大型編纂出版項目,旨在通過組織內地和澳門各界專家與民間力量,全面搶救本土民間藝術資源。項目包括傳統戲曲、曲藝、音樂、舞蹈、諺語、故事、歌謠等,共十卷。
圖為2013年“志書”澳門編纂團隊赴雲南研修,與國家非遺專家交流編纂進展。
澳門基金會組織了數十場《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的調研會議、專家指導會、專業評審會,以及公開交流會。組織編纂團隊深入社會,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並發動市民大眾,尤其是青年人參與,進行搶救性的拍攝、錄音、採訪、紀錄等。
圖為2016年的澳門戲曲曲藝公眾交流會。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澳門卷》作為國家志書項目,廣受澳門社會關注,並在各界支持下,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為符合全國文藝志書統一的體例和嚴格規範,各卷編纂團隊在文化和旅遊部專家的參與和指導下進行編纂工作,成果體現中華文化傳統,以及澳門地域文化的特點。
圖為2024年編纂團隊採集傳統獅舞。
重看本章節
發展澳門出版事業是澳門基金會最重要的開創性工作之一,尤其鼓勵以澳門為對象的學術研究及文獻資料整理成果,以此作為“思考研究澳門”的一種具體落實途徑,填補過去一段時期澳門資料書籍欠缺的空白。當時澳門基金會的出版物以叢書為主,計“澳門叢書”、“澳門論叢”、“濠海叢刊”、“新澳門論叢”、“澳門法律叢書”等,另曾編纂出版《澳門總覽》、《澳門百科全書》、《葡萄牙東波塔檔案館藏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即“漢文文書”)、《澳門問題明清珍檔薈萃》、《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粵澳公牘錄存》等大型出版物、重印《蜜蜂華報》(A Abelha da China)、《知新報》等19世紀澳門報刊,涵括學術性、知識性及趣味性於一身。
圖為1999年發行的《澳門百科全書》封面。
澳門基金會自2004年和內地學術機構合辦“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來,已成為澳門學術界的一件盛事,通過對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作出全面、客觀的階段性檢閱、總結和回顧,忠實地見證澳門學術研究的成長歷程。而為了擴大澳門學術研究的對外影響力,澳門基金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澳門研究叢書”、“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叢書”、《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報告(澳門藍皮書)》等重要出版物。
圖為2009年12月1日舉行的第二屆評獎頒獎禮暨“澳門研究叢書”首發式。
延伸閱讀:
第六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獲獎作品展
澳門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澳門虛擬圖書館”,是澳門基金會通過澳門教科文中心,聯同聯合國大學國際軟件技術研究所和原澳門發展與合作基金會合作開展的項目,是本澳首個網上閱讀平台,一直為各地讀者提供免費、便捷的澳門圖書網上閱覽服務。
圖為2000年“澳門虛擬圖書館”首頁的式樣。
延伸閱讀:
澳門虛擬圖書館
為配合網絡時代的閱讀習慣,並響應澳門特區政府智慧城市的發展路向,“澳門虛擬圖書館”於2022年3月正式改版,改版後的“澳門虛擬圖書館”以嶄新面貌登場,功能全面提升,並使用大數據整合出版成果、學者機構與學術動態,構建澳門學的信息、學術交流研究中心。讀者可在電腦、平板電腦或流動電話裝置上,彈指之間,閱讀澳門。
截至2023年,已提供2,175冊(期)圖書及期刊、185篇論文、568筆學者和機構資料、562筆學術動態消息、7個書展和14篇書評(品讀視角)予公眾瀏覽。
圖為 “澳門虛擬圖書館”改版後在電腦、平板電腦以及流動電話的首頁式樣。
延伸閱讀:
澳門虛擬圖書館
重看本章節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