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共建.分享.傳承

“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服務條款經已更新,請>>點擊查閱更新後之內容,繼續使用即表示同意。如有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更多

“澳門記憶”文史網隆重推出“記憶之友年度積分回饋計劃”,凡參與指定活動可獲相應積分,年末換領豐富禮品,誠邀市民參與。

>>查看詳情

更多

“繁榮昌盛 和諧共融─澳門回歸25載”攝影展圖片徵集評審結果出爐!。

>>立即查閱入選名單

更多

展覽結集了一百三十多位澳門資深文藝家繪畫肖像以及專訪故事,相關文藝家涵蓋寫作、戲劇、影視、音樂、美術、曲藝、舞蹈、攝影、書法及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

>>前往展覽頁面

更多

“澳門記憶”以“記憶同行 歲月新章”為題推出2025年年曆電子版下載,傳承人文情懷之美,共迎歲月新篇章。
立即下載 年曆卡 月曆

更多

當年今日
歷史上的
1590

萬曆十八年(1590年2月5日─1591年1月24日)5月9日,菲利浦二世給葡印總督的密令,禁止所有船隻的負責人運送西班牙宗教人士至澳門、馬六甲和葡屬印度,除非能出示王室的特別許可證。但是,由壟斷商業航線和網路產生的經濟利益並非王室的一紙規定就能得以禁止。競爭對於同一國家的商人集團有著不同的標準,這樣就使得澳門個體商人不顧王室在馬六甲和果阿海關利益,而反對果阿商人與廣東商人進行直接貿易。這一行為引起了葡印總督的重視,繼而,果阿市政廳要求制定措施,下令澳門當局及其商人停止阻止果阿商人與廣東商人進行直接貿易的行為。Boletim da Filmoteca Ultramarina Portuguesa, No.2, p.326.羅里多:《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澳門和馬尼拉看中國》,載《文化雜誌》第53期,2004年。

1727

雍正五年(1727年1月22日-1728年2月9日)5月9日,應仁慈堂的請求,葡印總督承認該仁慈堂創辦和成立的孤女院,並規定該院設立一位女教員教導料理家庭的藝術。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6—18世紀》,第112頁。

1768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月18日─1769年2月6日)5月9日,在廣州的荷蘭人報告說,法國私商哈依(Hay)和馬丁(Martin)與三位亞美尼亞商人同赴澳門。施其樂、范岱克:《追尋澳門亞美尼亞商人的足跡》,載《文化雜誌》第55期,2005年。

1780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月5日─1781年1月23日)5月9日,印度總督命令澳門議事會每個炮台均設立20名士兵守衛,因為資金不足,議事會停止了通常給予聖安東尼堂作為軍餉的薪俸。新任總督花利亞(Bernardo Aleixo de Lemos e Faria)得知此事後,於1783要求議事會重新支付聖安東尼堂薪俸,議事會轉而改為向其支付兵頭的薪俸,並償還了舊的欠款。Manuel Teixeira, Macau no Séc, ⅩⅧ, p. 607.

1793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2月11日─1794年1月30日)5月9日,署香山縣丞朱鳴和下理事官甘博亞諭,澳東城外山埔有泉,系夷人汲水引用,由來已久,向無民人霸佔。今有民人楊亞苟、黃平章私行開墾,把截山泉,稟請禁止。飭將楊亞苟篷寮親臨押拆,毋得私令黑奴往拆。[1] [1]《清代澳門中文檔案彙編》上冊《署香山縣丞朱鳴和為民人楊亞苟私墾截泉等事下理事官諭》,第2—3頁。

1809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2月14日─1810年2月3日)5月9日,據澳門理事官給香山縣官員的信稱,本年因許多人前往印度,在澳門居住的外國人共有34人,其中英國人17名(公司職員13人,僕人4人),西班牙人5名,荷蘭人5名,瑞典人4名,美國人3名。金國平、吳志良編:《粵澳公牘錄存》第4卷,第235—236頁。

1812

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2月13日─1813年1月31日)5月9日,英國東印度公司駐澳門商館管事博依德·勞森(Boyd Lawson)與科斯頓夫人的女僕費思曼(Elizabeth Faithman)結婚,在賈梅士花園的英國商館舉行婚禮。馬士:《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第3卷,第174頁。

1855

咸豐五年(1855年2月17日─1856年2月5日)5月9日,寧波、紹興、台州道道台發佈嚴禁購買女童告示。先是,葡萄牙人壟斷了中國沿海的少女買賣,他們在各個條約口岸建立了一個提供“貨源”的網路。他們在浙江寧波的活動尤其猖獗,在那裡許多婦孺慘遭人販子拐賣。這些“人貨”可能在各個口岸搜尋,轉運至澳門,再轉賣至海外。葡商維森特‧佐治(José Vicente Jorge)和阿利諾‧恩卡納卡奧(Alino de Encalacao)就是這批人販子的頭目。寧波、紹興、台州道台嚴禁購買女童告示1855年5月9日,包令爵士致克拉蘭頓伯爵,1855年5月19日,載《外交部檔案》97/101,1855年,第62a—62b頁及第64a—64b頁,轉引自《新馬華人社會》,第259頁。

1874

同治十三年(1874年2月17日─1875年2月5日)5月9日,下午4時30分,一道閃電擊中聖多明我教堂(板樟堂)的鐘樓,引燃的大火使教堂中的主祠堂被焚,僅剩下殘垣斷壁。大火於晚10時30分被撲滅。雷電過後,大雨傾盆而至,致使很大一片城區被淹,一些房屋倒塌。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94頁。

1878

光緒四年(1878年2月2日─1879年1月21日)5月9日,澳門政府將麻風病人遷移到舵尾島白沙欄海灣的麻風院,共有62名麻風病人,包括46名男性、14名女性和2名兒童。在由駐氹仔和路環部隊負責的小橫琴村只有1名患麻風病的富裕華人,住在山索(Seong-Só)。程佐衡於1887年完成的《勘地十說》稱:“(舵尾山)白沙環(欄),蓋即男人病麻風者所居。前十餘年,葡人見麻風人,恐其傳染,皆送至此,按期給食。後於光緒十年(1884)移女麻風於小九澳(路環)”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10頁;《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幕客程佐衡著》,第342頁。

1879

光緒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5月9日,澳督科雷亞‧施利華為氹仔、過路灣兩地設立公局,並訂立章程:1. 氹仔公局之銀箱所入之銀,系前者醫院所存下之銀,並下所開入銀之款:(1)承充糞料規銀。(2)燂洗船規銀並裝船修船之規銀。(3)喪祭、嫁娶、高慶、拜山所領准紙規銀,此項規銀歷久素有交納該村收。(4)埋葬人之規銀。以上各項規銀,系該村耆老紳衿久有所設,為該村費用及賑濟窮人,前系分幾手所收,亦分幾手所支,難保不有詭弊。今聚合一切,歸該村公局銀箱所收,該銀箱歸該村公局管理,該公局以政務廳為局首,另有耆老紳衿2人為值事,此2人系由該村眾人公舉,經大憲批准充當。此值事2人,內以1人為管銀庫。2. 公局銀箱每月應支使費:(1)支花紅銀3元給政務廳寫字;(2)支銀3元給潔淨街道頭人及巡查墳山頭人;(3)支銀4元給兩土工;(4)支銀4元給掃地兩工人;(5)支銀4元給醫院及兵房廚子;(6)所拿之人未曾解到華政衙門,暫給米飯之費俱歸公局支理;(7)現有水車房及工程工匠,所住屋及公家廁坑,該各屋主現不收屋租,如日後收屋租,歸該公局支給。除以上使費之外,公局銀箱所剩之銀任由公局商議支理,為賑濟窮人、醫理病人、施棺埋葬窮者,並作高慶等事。3. 在過路灣亦設公局一所,如同氹仔一體辦法。4. 所收規銀之法,任由公局所定,但該規銀額數應照後開規銀單所收。規銀單列左:燂洗船1艘,收錢25文。嫁娶准紙,收錢300文。喪祭或高慶准紙,收錢150文。拜山,每墳1穴准紙,收錢140文。新裝船,每艘收錢140文。修整船,每艘收錢70文。在岸或在水搭棚為高慶之事,規銀1元。埋葬每1墳,規銀2元。《澳門政府憲報》1879年5月10日第19號。

1879

光緒五年(1879年1月22日─1880年2月9日)5月9日,澳門政府頒佈訓令組成離島政府,由軍事長官兼任氹仔、路環行政長官,首任代理行政長官及助理軍事長於5日由林慕士(José Correia de Lemos)少尉擔任。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214、318頁。

1879

1879年(清光緒五年)1月18日,解散警察部隊,建立具有軍隊性質的澳門警備隊以代替原警察部隊。5月9日,組成離島政府,由統領兼任氹仔路環行政長官。第一本澳門年鑒出版。現存19世紀的年鑒尚有1885年、1886年和1890年3本。葡人強佔澳門半島龍田村。

1882

光緒八年(1882年2月18日─1883年2月7日)5月9日,離島市政局在氹仔選址兩處作為澳門苗圃栽培區,路環島的石排灣山和九澳山坡也有幾處適宜於苗圃栽培。阿豐索:《澳門的綠色革命:19世紀80年代》,載《文化雜誌》第36—37期,1998年。

1888

光緒十四年(1888年2月12日─1889年1月30日)5月31日,里斯本葡萄牙國王諭旨:據華人盧九稟稱,年已逾壯,在澳門居住已曆三十餘年,置有產業,今請隸入西洋旗籍等情。朕覽該盧九所呈出各憑據,與所稟相符,按本國民律之十九款,該盧九可隸入本國旗籍,朕今特行批准。該盧九呈出戶部首1888年5月9日收印厘單,已據將領給本諭旨之費用116769厘士繳訖。此諭旨由吏部尚書嘉士度奉大君主1888年4月27日淮盧九入本國籍之旨意撰擬呈進,本日該盧九已在里斯本戶部首司將費用5300厘士繳訖。吏部首司奇瑪簽名,戶部首司賓爹喇用印,注收印厘5000厘士,1888年5月11日。《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3冊《葡國君主批准盧九入葡籍諭旨譯文》,第750—751頁。

1903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月29日─1904年2月15日)5月9日,澳門華商蕭登獲得白鴿票承充專營權,自1903年7月1日至1908年6月30日。《澳門政府憲報》1903年5月9日第19號。

1907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月13日─1908年2月1日)5月9日,柯高少校新任印度總督。他以上尉軍銜曾出任並連任兩次總督。在羅沙總督期間,身為工務司的他鏟平並改造了雀仔園等地區,所以該區一條主要街道被命名為羅憲新街。在街市附近有條高士德街(Rua do Marechal Gomes da Costa)。作為總督,他改造並重建了瘋堂區、大三巴、塔石、龍田村,開闢瞭望廈的街道(羅利老馬路與望廈山之間,二龍喉馬路——今士多紐拜斯大馬路與連勝馬路之間),將其中一條主要大街以其名字命名,該名至今猶存。柯高為澳門榮譽市民,這是議事公局授予他的殊榮。施白蒂:《澳門編年史:20世紀(1900—1949)》,第25頁。

1918

民國七年 (1918年1月1日-1918年12月31日)5月9日,澳門政府將鴉片專營權授予大成公司,有效期至1918年8月1日止。為此,該公司可售賣熟鴉片,並根據第31條條款,以合約的力量來控制其入口。至7月22、23日,由大成公司進口5箱鴉片,由該公司在澳門販賣並分售給有關的分公司。澳門歷史檔案館館藏民政廳檔案:AH/AC/P-06518, Processo №. 621 SérieS,1918年5月9日至9月30日。澳門歷史檔案館館藏民政廳檔案:AH/AC/P-06660, Processo №. 330 Série I,1918年7月22日至7月23日。

1932

民國二十一年 (1932年1月1日-1932年12月31日)5月9日,九龍關“雷”號巡船在夾山島 (小橫琴)以南水道發現澳門走私輪船,經追捕,輪船私販在小橫琴登陸與巡船船員槍戰,巡船水手一名斃命,私販逃去。《國民政府行政院檔案》 (18)第1905號,轉自黃鴻釗:《中葡澳門交涉史料》第2輯第333頁。

1941

民國三十年 (1941年1月1日-1941年12月31日)5月9日,澳督戴思樂夫婦由澳門乘輪船前往香港,並在皇家碼頭作官式登陸。港督羅富國 (Geoffry Northcote)、何東爵士等社會名流親往碼頭迎接。12日,返回澳門。《華商報》1941年5月9日。

1987

1987年5月9日,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赴珠海考察訪問,在珠海參觀企業時,劉衍泉主任題詞留念。

1992

1992年5月9日,澳門中國銀行大廈揭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李貴鮮、澳督韋奇立(Rocha Vieira)主持剪綵。

1999

1999年5月9日,澳門各界集會聲討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引致4死10餘人傷的野蠻暴行。

更多

重要通知:“澳門記憶”文史網《服務條款》修訂公告

尊敬的“澳門記憶”會員,您好!

感謝您長期以來對“澳門記憶”文史網的支持與信任。為持續優化會員服務品質與保障會員權益,本網站將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實施新版的《服務條款》。敬請各位會員詳閱修訂後之條款,有關內容可於以下查閱:

👉 點此瀏覽最新的《服務條款》

您已詳細閱讀並同意接受該等《服務條款》修訂內容。

若您對本次更新有任何疑問,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支持與信任,“澳門記憶”文史網將持續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會員服務。

“澳門記憶”文史網 敬啟

發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