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鴿巢前地(Praça de Luís de Camões)位於澳門舊城區北端的白鴿巢公園前面,雖然離大三巴牌坊不遠,但與其川流不息的人群相比,白鴿巢前地卻顯得寧靜平和。
這座前地的葡文名稱來自於葡萄牙最偉大的詩人、文學家賈梅士(Luís Vas de Camões,1524 -1580),他出生於里斯本,因才華出眾而得到葡王約翰三世賞識,獲得自由出入宮廷的特權。在非洲戰鬥中,右眼受傷致盲。後乘坐弗蘭西斯科.馬爾廷斯(Francisco Martins)船隊船隻於1556年來到澳門居留兩年,相傳他曾在白鴿巢公園的石洞內創作出著名的敘事長詩《路濟塔尼亞人之歌(The Lusiads)》(又名《葡國魂》)。現在每年6月10日,澳門的葡人社群成員都會到石洞獻花並朗誦《葡國魂》進行紀念。
圖2 白鴿巢公園內以葡國魂史詩為主題的碎石砌圖
白鴿巢前地所在的地區最早位於沙梨頭岩石錯雜、樹木繁茂的山丘較高處,前地西側還保留有與此名稱相關的幾條街巷,如沙梨頭巷、沙梨頭口巷、沙梨頭斜巷等,在其中也可以追尋到葡萄牙人早期在此所建造堡壘的遺蹟。白鴿巢前地以前也是葡萄牙人所修築城牆北面所達的位置(由連勝街橫跨),聖安東尼教堂與白鴿巢公園分別位於過去的基督城內外。後城界拆毀,便在此處形成了一片面積不大的小廣場。
前地周邊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周圍有聖安東尼教堂、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會址、馬禮遜教堂、舊基督教墳場等歷史古蹟,它於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之一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為入選的八個古老廣場之一。
跟議事亭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和塔石廣場不同,白鴿巢前地可算是澳門少數集合大樹、巴士站、座椅、汽車車位、而附近又有學校和住宅的前地空間,前地中樹木濃密,並設有休息座椅,是社區居民、訪澳遊人停留納凉的絕好休憩之所。每逢下午,還有風水相士在此,充分反映了澳門文化和澳門人的生活。
前地北面的白鴿巢公園是澳門歷史最古老、面積最大的市政公園之一,始建於1779年,原址為葡萄牙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所創建的花園別墅,曾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設立其澳門辦事處。1838年再由俾利喇家族成員勞倫索.馬葵士(Lourenço Caetano Marques)繼承所有權。
圖4 青銅雕塑“擁抱”
圖5 賈梅士半身銅像
其後,馬葵士曾多次對花園進行改造和美化,並建造了賈梅士的第一座紀念碑,以紀念這位偉大詩人。1885年,澳門政府購買下這座花園,並對其進行改造和建設,向公眾開放。白鴿巢公園中山石環疊,古木參天,同時還有許多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公園入口不遠處噴水池中央的青銅藝術雕塑“擁抱”,由女雕刻家韋綺蓮(Irene Vilar)於1996年製作,以紀念中葡兩國的友誼;以及通往賈梅士石洞階梯路面上用黑白石仔所鋪設的葡國碎石砌圖,以葡國魂史詩為主題,由史狄喇(Jorge Estrela)根據菲狄士(Lima de Freitas)大師的繪圖製作;還有置於賈梅士石洞前的賈梅士半身銅像,是在皮內羅(Manuel Maria Pinheiro)工廠所鑄造。
圖6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教堂位於白鴿巢前地南面,與白鴿巢公園遙遙相對。教堂初建於1558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由於聖安多尼掌管人間婚姻,葡人多在此舉行婚禮,故教堂又名“花王堂”,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還供奉了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金大建(St.Andrew Kim)的聖像,金大建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天主教神父,也是韓國第一位殉道的神父,1984年5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韓國時,追封其為聖人。建築外牆採用水刷石材料,室內採用磚木結構,橢圓形木構拱頂,佈局以長方形中廳為主,牆面用壁柱劃分,以拱券裝飾,頂棚與牆體用齒飾線腳區分、勾勒,室內色彩以黃色為基調,用白色裝點。
前地東面的東方基金會會址建於1770年代,是澳門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別墅,被稱為“俾利喇行宮”。這座三層建築前設花園與水池,建築採用南歐式風格,正門入口有西班牙式大理石石階,古羅馬式門廊,外牆為白色,窗線及女牆等為粉紅色,室內裝飾富麗堂皇。原建築金字形紅瓦頂,希臘式前出檐,上有細緻精美的石雕檐飾,檐飾中間有俾利喇的“爵士紋章圖案”,現在建築的最上層已經毀於颱風。其後這座建築被租給英國東印度公司,作為該公司的公署及英國駐中國高級官員的官邸。1885年該房屋成為澳葡政府的財產,1920年改建為賈梅士博物院,1989年轉售給東方基金會,作為其澳門辦事處所在地。
圖8 馬禮遜教堂
此外,白鴿巢前地旁還有兩處並不顯眼的古蹟——馬禮遜教堂和舊基督教墳場,它們之前也屬於俾利喇行宮的一部分。從前地穿過一扇小鐵門,沿階而下,就可看到一座白色外牆的羅馬式風格小教堂,以西方派到中國傳道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命名。馬禮遜編撰中英字典、創辦英華書院,並在中國境內首次把《聖經》全譯為中文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經典得以完整地介紹到中國。馬禮遜教堂是澳門最早的基督教教堂,建於1821年,於1922年重修,建築外表簡潔肅穆,主體採用磚木結構,門窗為拱形設計,別具匠心。教堂後面就是舊基督教墳場,這裡環境清幽,稀疏古樹蒼翠有神,其中安葬了如著名畫家錢納利、傳教士馬禮遜等知名人士。墳場於1858年關閉,因而被稱為“舊”基督教墳場。
由於道路狹窄、車流量大和停車設計等問題,白鴿巢前地於2012年進行了改造設計,設計方案採用與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整治改造項目中相類似的經驗,調整機動車交通路線,將原車行道和停車位變為步行區,同時延續歷史記憶,整合場景元素,使得人造景觀和文化空間自然整合,塑造出適宜停留和休憩的場所。
本文出自《澳門前地》,該書之參考書目如下:
[1] 林永勝. 澳門前地空間 [J].《文化雜誌》第53期,澳門文化局出版,2004
年冬季刊
[2] João Carvalho(賈約翰)著,李子龍譯 . 氹仔—路環(第 2 版)[M]. 海島
市市政廳東方文萃,1998
[3] 陳煒恒. 路氹掌故 [M]. 臨時海島市政局,2000
[4] 澳門歷史建築群 [M].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04
[5] 澤西.華脫域西 / 戴安.海格彭露仙 ( 葡文翻譯 ),國光 ( 中文翻譯 ). 路環村讀本 [M]. 澳門文化司署,1990
[6] 吳志良,楊允中. 澳門百科全書 [M]. 澳門:澳門基金會,1999
[7] 王文達. 澳門掌故 [M]. 澳門: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
[8] 黃啟臣. 澳門通史 [M]. 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9] 劉先覺,陳澤成. 澳門建築文化遺產 [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10] 瑪里婭.瓦雷特. 澳門的教堂 [M]. 澳門文化司署,1993
[11]〔葡〕胡紀倫(Cesar Guillen Nunez)著,方無偶譯 . 澳門街 [M].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12] 吳堯,〔葡〕樊飛豪,〔日〕是永美樹 . 拼合記憶:澳門歷史建築的發展與
保護 [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13] 陳煒恒. 源遠流長、文化瑰寶:談澳門廟宇體系 [J].《澳門雜誌》第 9 期,
澳門政府新聞司出版,1998.12,p.6-23
[14] 佘美萱,李敏,梁敏如. 澳門園林建築與裝飾小品特色研究 [J]. 中國園
林,2011.11,p.52-56
[15] 葡式碎石路. 轉自 2011 年 9 月 30 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
[16] 澳門文物網:http://www.macauheritage.net
[17] 澳門特別行政區旅遊局:http://www.macautourism.gov.mo/
[18] 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
[19] 城市指南:http://www.cityguide.gov.mo/visit/spot.aspx?id=d7d05ba4-
8172-4939-8adf-e58cbc805f8d
[20] 澳門廟宇文化:http://www.temple.mo/?mod=temples&id=54&lang=mo
[21] 澳門街道網:http://macaostreets.iacm.gov.mo/c/info/default.aspx
更新日期:2020/08/31
留言
留言( 0 人參與, 0 條留言):期待您提供史料和真實故事,共同填補歷史空白!(15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