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至六十年代,澳門先後出現四位以唱“大喉”[1] 聞名的專業女藝人︰梁婉芳、蔣豔紅、戴紫君[2]及鄭佩雯,這四位藝人在澳門累積名氣後赴港謀生,揚名曲壇,有唱片、音帶行世。六十年代省港曲壇大佬梁以忠重錄嶺南八大曲[3],指名四人參與灌錄,可見她們的成就。時至今天,梁婉芳已逝世多年,蔣豔紅、戴紫君在港定居,僅餘鄭佩雯留澳。鄭佩雯女士曾於五十年代在香港追隨老藝人學習古腔粵曲[4],目前在粵、港、澳三地懂得以中州話唱古腔的人極少,在澳門地區發現的也僅此一人。

此曲於2016年3月及5月期間錄製,鄭佩雯時年84歲。此系列共有6首作品,包括《山東響馬》、《關雲長》、《胡奎賣人頭》、《周瑜寫表》、《陳宮罵曹》及《打寇珠》,前四首進行了後製修補,後兩首保存了現場錄音原貌,作為附錄列入以供後人知悉現場實況。這些曲目是粵曲經典,鄭佩雯全用肉帶左腔(一種使用小嗓,比平喉音高兩三度音的唱法),並使用舞台官話唱出,是五、六十年代以後基本退出粵劇粵曲舞台的語音,有一定藝術性和歷史性。

[1]粵劇裡“喉”是指唱歌時的聲音(嗓音)。現時粵劇流行的主要是“子喉”、“平喉”和“大喉”。“子喉”指花旦唱的“假嗓”,所以又稱“旦喉”;“平喉”指飾演男性角色唱出的歌聲。粵劇裡,男性角色統稱做“生角”。至於“大喉”,也是生角唱的,是一種表現英武人物的唱法,嗓音高亢嘹亮。不同行當也有自己獨特的唱腔,例如在二十年代前唱“古腔粵曲”,“小武”角色和“武生”角色都有特別的聲線,不過現在也歸入“大喉”一類。

[2]梁婉芳、蔣豔紅及戴紫君師承四十年代在澳門設帳授徒的粵劇音樂家陳鑑波,其弟是著名粵曲作曲家、理論家陳卓瑩,兩人均對澳門粵劇粵曲界影響深遠。

[3]“八大曲”是由《百里奚會妻》、《辨才釋妖》、《黛玉葬花》、《六郎罪子》、《棄楚歸漢》、《魯智深出家》、《附薦何文秀》及《雪中賢》組成的古腔粵曲系列曲目。

[4]清末以前,粵劇使用中州話演出,即具中原音韵的宋朝汴京官話,俗稱“戲棚官話”;“古腔粵曲”指用官話來唱曲和念白的粵曲,為歷代師徒口傳,並無標準語音規範,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在樂器、曲調和唱腔等方面都自成一格。

《陳宮駡曹》
(首板)自怨,俺公台,我生錯了一雙無珠眼,(慢板)悔不該,與你為莫逆,養虎為患,誰想禍在,目前。想當年,在臨潼,自投羅網,到俺公衙,受罪 (過序) 可惜你,為國難,掛印同奔,只望匡扶漢室,功蓋,凌煙 (過序) 誰想你,是一個假君子,包藏禍心,是個奸雄本性,(過序)呂伯奢,與你的父,百拜,同年,(過序) 你就是,為姪兒,本該要把前情,來念,況且你,是一個落網魚,朝庭聞知,又怕俾你干連 (中板) 呂伯奢,並無嫌棄,況且他慇懃一片,口聲聲說道,許久未相逢,你我公台兩天還要多住,幾天,老人家,歡無限,前往墟場,沽酒宴,命庖人,宰肥殺瘦,真個欵侍,綿綿。誰想你,在院堂,暗中,偷聽,你錯聽了一句話,你就頓起了,(畧快) 狼心,你進後堂,拿鋼刀,連殺數命。到廚中,只見綁起豬羊一對,那時你悔恨,難言,無奈何,我權且忍耐,與你一同投店,我怒髪衝冠,本該殺卻無義之徒,與他伯奢,命填。大丈夫一錯豈容再誤,不該再傷伯奢一命,到晚來 (漸快) 更闌人靜只見一個曹賊,孤眠,我在腰間取出了這把龍泉,寶劍 (過門)
本該要與民除害與國除奸,知我者,說道我是孤忠一片,不知我者,反說道我把手足相殘,豈不是遺臭萬年。若思想,放開了容人量,把你性命留回一線,又誰知胸懷篡逆,你是罪大,彌天。到今朝,失手被擒,都是奉先錯見,他不聴我良話才有今日命喪,受刑。我本是磊落光明,是個英雄血性,又豈肯,貪生怕死搖尾哀憐,大丈夫,視死如歸,俺就臨刑都不變(過門)
又豈可俺公台當作兒女情牽,駡罷了,老曹賊 (才) 早早傳令,(煞板)做一個,斷頭漢,俺就死不求憐 (上)

關聯資料

更新日期: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