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街道标帜及名称.上篇 ——街道标帜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会有街巷的产生,澳门作为一个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网络,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尝试对澳门现有的街道标帜作一个综合的分析,从而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数量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和中西文化结合的现象。
澳门货币形态
纸币是澳门货币体系的主币,即主要采用的货币,“主要”是相对于单位更小主要用于找零的辅币而言。澳门纸币自1905年发行以来,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这些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纸币在承担澳门货币角色的同时,也成为政治、历史、文化的载体,为我们窥探澳门社会提供了一面面“方寸”视窗。
议事亭前地上的风景——澳门市中心的百年演变
讲到澳门的市中心,大家可能联想起议事亭前地,虽然这座广场的规模不大,但它座落在繁华的市区,并且是不少节庆活动举行或巡游必经的路线,使这座广场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对澳门的居民来讲,议事亭前地还有一个更熟悉的名称——「喷水池」,原因就是广场上有一座喷泉,但在历史上,议事亭前地在几百年的岁月里并非一成不变,前地的风景有过多次变化。
澳门货币监管
货币监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执行货币监管的机构一般为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因其“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三项重要职能,也成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由于澳门的特别行政区地位,政府拥有货币发行权,澳门并不存在一般意义的中央银行。但正如陈守信先生在《澳门中央银行制度的实务运作》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澳门金管局虽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中央银行,但履行中央银行的多项职能,货币监管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澳门坟场的发展及特色
澳门开埠四百多年,从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发展至今时今日中西方文化荟萃的“东方拉城”,多少名人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经典、璀璨、足以影响世界的大汇演,但生、老、病、死是大自然不变的规律,回归黄土是他们人生的句点,坟场就成为了生命最终的归宿。
澳门坟场:伊斯兰教坟场和白头坟场
伊斯兰教坟场位于新口岸水塘之侧摩囉园路四号,即与濠江中学澳门本部校舍相对,又与澳门治安警察局总部之修车厂为邻,澳门人习惯上称之为回教坟场。 白头坟场,位于澳门半岛松山山腰卓公亭侧、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下,其入口面向岭南中学,是澳门唯一的琐罗亚斯德教墓园。
阅读老字号之街头美食
叫化鸡,虽然是丐帮的食物,“一品锅”为残羮败盏的大杂烩,但有时味胜郇厨,绝不为奇。美食并不一定要“贵夹唔饱”的殿堂豪第,只要你是识途老马,街边的大排档、地摊,也会吃出个“佛跳墙”来。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