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門現今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但約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動範圍集中於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門半島,儘管如此,當時亦已見巴士的雛形。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澳門早於1919年就有名為“自由車”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現,當時在市區主要地點設站,前往關閘馬路。至1925年,發展為“街坊車”,街坊車由廉價大貨車改裝,在貨斗上裝設木座椅,再加上蓋以遮風擋雨,車內更分設頭等及二等車廂,主要行走內港區、新馬路、水坑尾、荷蘭園及關閘,成為巴士的雛型。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下篇 ——街道名稱的來源特點及反映的社會狀況
有人聚居的地方,必會有街巷的產生,澳門作為一個城市,有其自己的街道網絡,有其本身的特色。本文的目的是嘗試對澳門現有的街道名稱作一個綜合的分析,從而了解它們的來源特點、數量以及所反映的社會狀況和中西文化結合的現象。
國際酒店的研究故事
國際酒店於1941年開幕,當年曾經是澳門最高的酒店,原酒店於1996年結業,被收購後於2023年8月18日重開。這個矗立在新馬路末端的地標式建築,在空置20多年後重現光芒,引起市民的廣泛討論,然而,坊間有關國際酒店的資料眾說紛紜,本文擬一一拆解。
澳門錨地——沙瀝
第四條跨海大橋“澳門大橋”即將在今年建成通車,大橋其下的海面又再進入公眾視野。許多朋友可能不知,現時友誼、澳門兩條大橋橫跨而過的澳氹之間海面,在17至19世紀中葉時名聞中外,許多地圖、環球旅遊書和中外商務指南都有提及。
澳門墳場:舊基督教墳場
舊基督教墳場位於澳門半島鳳凰山上的白鴿巢前地,與東方基金會相連,並與白鴿巢公園、花王堂斜斜相對。該墳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督新教在澳門發展的重要見證。
澳門城牆與城門
城牆和城門在澳門的歷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自16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建立定居點以來,澳門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和葡萄牙在遠東的重要據點,隨著貿易活動的增多和人口的增加,防禦需求漸長,葡萄牙人逐漸建設了完善的軍事防禦系統,包括炮台、城牆以及多座城門。這些防禦設施不僅作為澳門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和防禦策略,也劃定了昔日葡萄牙人租居範圍,是城市歷史變遷的獨特見證。
從三幢酒店大樓看新馬路的折衷設計美學
在澳門的建築設計中,折衷風格透過一些葡國(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國的設計師在19世紀下半葉帶來,形成了一股設計潮流。相較於古典復興(新古典),澳門出現的折衷風格雖然仍然可以見到古典柱式或羅馬圓拱等古典建築元素,但整體設計在比例上、構圖語言上,都較古典復興隨意,而且會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時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東方)的設計元素。1918年開闢完成的新馬路,由於當時的社會情況,折衷風格被大量地運用在房屋的設計上,當然也被投資者使用在酒店建築。
新馬路的誕生——一場劃時代的開路工程
新馬路和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可以說是澳門市中心的代名詞。雖然人人稱之「新馬路」,但實際上她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躋身老街之列(雖然無法與鄰居營地大街相提並論)。新馬路的誕生可說是一次劃時代的大工程,但為何政府會有開闢新馬路的打算?是誰設計這條街道?新馬路又是如何開闢?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下)——藏身於秘道的傳教士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庫傳說,但秘道的傳說並不只有一個,另一個說法是秘道曾經是昔日傳教士們的避難通道,後來這個說法又衍生成為一個鬼故事……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從中外歷史文獻重考“Lilao/Nilao”與“亞婆井”的歷史
澳門學中,有一個似乎已經蓋棺論定、但疑點重重的問題,即所謂的“泥流泉”。作者將在仔細爬梳中外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就其詞源與詞義略抒己見,意在抛磚引玉。
新馬路的誕生——一場劃時代的開路工程
新馬路和議事亭前地(噴水池),可以說是澳門市中心的代名詞。雖然人人稱之「新馬路」,但實際上她已經有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躋身老街之列(雖然無法與鄰居營地大街相提並論)。新馬路的誕生可說是一次劃時代的大工程,但為何政府會有開闢新馬路的打算?是誰設計這條街道?新馬路又是如何開闢?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下)——藏身於秘道的傳教士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庫傳說,但秘道的傳說並不只有一個,另一個說法是秘道曾經是昔日傳教士們的避難通道,後來這個說法又衍生成為一個鬼故事……
大三巴的秘道傳說(上)——牌坊下失落的金庫
很多地方都流傳著秘道的都市傳說,例如香港禮賓府的秘道、台北圓山飯店的密道等。當然,澳門也少不了自己的秘道傳說,當中最廣為流傳的秘道在澳門的地標——大三巴牌坊。
映山湖畔:細數澳門的水庫
澳門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庫,它們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邊用作公園和步行徑,為居民提供休憩場所。不過,這些水塘和水庫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讓我們為大家逐一介紹。
水.慌——澳門水荒的歷史(1948 – 1967)
水荒,一個大家時常從老一輩口中提到的艱苦經歷,人們需要到街上的水車去購買淡水,每天只能用有限的水過活。哪麼在澳門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水荒?水荒又是怎樣打亂居民的日常?澳門又是怎樣擺脫水荒的日子?這次我們將回顧在1948年至1967間的八次制水,了解二戰之後澳門水荒的歷史。
相思瀑布畔葡萄牙語“取水碑”銘刻作者小考
在澳門開埠之前,浪白滘區域不僅是中外互市的場所,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明清等歷史時期,浪白滘發揮着關鍵作用。我們建議,將西江口流域作為一個整體,把珠海、澳門、香港、中山,乃至粵港澳大灣區聯動起來進行歷史與貿易研究。
澳門水史——回顧澳門百年供水的演變
水是生命的泉源,不論飲用和生活都離不開用水。在自來水普及之前,澳門居民主要依靠井水和泉水,使用地下水源維生。踏入二十世紀初,澳門城市發展和衛生需求等因素下,澳門開始發展自來水供水系統,供應經過濾和消毒的淡水給居民。然而,澳門缺乏充足的淡水源,因而在1960年代起與內地政府共同處理供水的問題,包括在珠海修建大型水庫及建立輸水網絡,解決澳門的供水問題。這篇文章將向大家回顧澳門供水的歷史,如何從本地水源轉向西江水。
從中外歷史文獻重考“Lilao/Nilao”與“亞婆井”的歷史
澳門學中,有一個似乎已經蓋棺論定、但疑點重重的問題,即所謂的“泥流泉”。作者將在仔細爬梳中外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就其詞源與詞義略抒己見,意在抛磚引玉。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