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   發佈時間
  •   精選
  •   熱門
  •   隨機探索

澳門百業

源起與流變:澳門社團發展歷程

作為人類進行群體性文明活動的組織形式,社團在澳門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神緣組織(廟宇)到世俗性慈善組織,再從職業性社團到知識性社團,澳門社團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發展軌跡。

澳門百業

成長中嬗變:澳門社團發展現狀

回歸以來,澳門社會環境發生轉變,隨著政治參與的擴大與經濟水平的提升,澳門社團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出現了此前未有的總量激增與結構性調整局面。

澳門百業

“雙擬”角色及其變化:澳門社團功能

澳門素有“社團社會”的稱號,一直以來社團在澳門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回歸前葡管澳門實行的是間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會中下層,也極少向社會提供包括基礎教育等在內的公共服務,因此,中下層社會通過社團(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團)實行社會自治,使得社團出現“擬政府化”與“擬政黨化”功能(簡稱“雙擬”功能)。

澳門百業

仁慈堂

澳門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傳教士在澳門創辦的慈善公益機構。仁慈堂起源於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攝政王唐娜.萊昂諾爾(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創立向窮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後,葡萄牙各海外屬地以至世界各地紛紛建立仁慈堂。澳門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穌會士賈耐勞(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達澳門,眼見澳門的孤寡貧民生活無依,有些更染上痳瘋病,因此,他於次年(1569年)創辦了澳門仁慈堂。

澳門百業

鏡湖醫院慈善會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建於1871年,據《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記載,彼時澳門的一般勞苦大眾,“其處境窮困,生計無依,瘴疾天災,淪落街頭,蹲足於破簷爛屋之中,拾破營爛以尋覓二餐餬口,時遇流疫或風災水患,滿目慘狀⋯⋯鑒此,在澳門之慈善人士及商行,發起組織慈善團體,專司醫療,賑災救濟貧苦。”

澳門百業

同善堂

同善堂是著名的澳門慈善社團,其創立於1892年,初名“同善別墅”,有值理張敬堂、蔡鶴朋、王麟生、王藹人等。同善堂的宗旨是“同心濟世,善氣迎人”。初時,在板樟堂第27號屋辦理贈醫施藥及宣講善書等服務;不久,在議事亭前地購地興建堂所用房,位於議事亭前地14號。1920年前後,議事亭前地堂址為政府徵用興建郵政大樓,同善堂短暫遷往福隆新街;1924年,位於爐石塘(今名庇山耶街)的現址新廈落成後遷入,沿用至今。

澳門百業

中華總商會

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於1913年,是澳門第一個商會組織。1909年,華商蕭登(蕭瀛洲)、李鏡荃、趙立夫三人呈請澳門總督批准設立華商會,1912年獲葡京批准立案,取名澳門商會。第二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後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呈中華民國工商部獲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

澳門百業

工會聯合總會

1950年1月20日,由澳門上架木藝工會、茶樓餅業工會、鞋業工會發起,聯合其他行業共12個工會,於澳門鏡湖醫院禮堂舉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大會。工聯總會成立之後,隨即投入到保障工人權益、調處勞資糾紛、關心職工福利等事務中。

澳門百業

街坊總會

澳門最早的地區性坊會是1950年代成立的望廈、青洲、台山街坊會。至1982年,澳門先後成立了24個區域性坊會。進入1980年代,澳門面臨即將回歸祖國的歷史機遇,為了加強聯繫與團結,各區坊會加緊籌備成立街坊總會。

教育先賢

江沙維 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

江沙維是19 世紀葡國、中國及澳門之間文化關係上的主要人物,對漢學有深厚的認識。

教育先賢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教育先賢

高詩華 José Gomes da Silva

高詩華出生於波爾圖,畢業於波爾圖外科醫學學校,之後走上軍事生涯。1881 年,被派遣出任澳門及帝汶衛生人員二等醫生。

源起與流變:澳門社團發展歷程

作為人類進行群體性文明活動的組織形式,社團在澳門的歷史源遠流長,從神緣組織(廟宇)到世俗性慈善組織,再從職業性社團到知識性社團,澳門社團形成了較為清晰的發展軌跡。

澳門百業

成長中嬗變:澳門社團發展現狀

回歸以來,澳門社會環境發生轉變,隨著政治參與的擴大與經濟水平的提升,澳門社團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出現了此前未有的總量激增與結構性調整局面。

澳門百業

“雙擬”角色及其變化:澳門社團功能

澳門素有“社團社會”的稱號,一直以來社團在澳門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回歸前葡管澳門實行的是間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會中下層,也極少向社會提供包括基礎教育等在內的公共服務,因此,中下層社會通過社團(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團)實行社會自治,使得社團出現“擬政府化”與“擬政黨化”功能(簡稱“雙擬”功能)。

澳門百業

仁慈堂

澳門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傳教士在澳門創辦的慈善公益機構。仁慈堂起源於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攝政王唐娜.萊昂諾爾(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創立向窮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後,葡萄牙各海外屬地以至世界各地紛紛建立仁慈堂。澳門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穌會士賈耐勞(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達澳門,眼見澳門的孤寡貧民生活無依,有些更染上痳瘋病,因此,他於次年(1569年)創辦了澳門仁慈堂。

澳門百業

鏡湖醫院慈善會

鏡湖醫院慈善會創建於1871年,據《澳門鏡湖醫院慈善會會史》記載,彼時澳門的一般勞苦大眾,“其處境窮困,生計無依,瘴疾天災,淪落街頭,蹲足於破簷爛屋之中,拾破營爛以尋覓二餐餬口,時遇流疫或風災水患,滿目慘狀⋯⋯鑒此,在澳門之慈善人士及商行,發起組織慈善團體,專司醫療,賑災救濟貧苦。”

澳門百業

同善堂

同善堂是著名的澳門慈善社團,其創立於1892年,初名“同善別墅”,有值理張敬堂、蔡鶴朋、王麟生、王藹人等。同善堂的宗旨是“同心濟世,善氣迎人”。初時,在板樟堂第27號屋辦理贈醫施藥及宣講善書等服務;不久,在議事亭前地購地興建堂所用房,位於議事亭前地14號。1920年前後,議事亭前地堂址為政府徵用興建郵政大樓,同善堂短暫遷往福隆新街;1924年,位於爐石塘(今名庇山耶街)的現址新廈落成後遷入,沿用至今。

澳門百業

中華總商會

澳門中華總商會成立於1913年,是澳門第一個商會組織。1909年,華商蕭登(蕭瀛洲)、李鏡荃、趙立夫三人呈請澳門總督批准設立華商會,1912年獲葡京批准立案,取名澳門商會。第二年,澳門商會正式成立,推蕭瀛洲為首屆總理。後以旅澳華商總會名義呈中華民國工商部獲准立案。1916年,正式定名為澳門中華總商會。

澳門百業

工會聯合總會

1950年1月20日,由澳門上架木藝工會、茶樓餅業工會、鞋業工會發起,聯合其他行業共12個工會,於澳門鏡湖醫院禮堂舉行澳門工會聯合總會成立大會。工聯總會成立之後,隨即投入到保障工人權益、調處勞資糾紛、關心職工福利等事務中。

澳門百業

街坊總會

澳門最早的地區性坊會是1950年代成立的望廈、青洲、台山街坊會。至1982年,澳門先後成立了24個區域性坊會。進入1980年代,澳門面臨即將回歸祖國的歷史機遇,為了加強聯繫與團結,各區坊會加緊籌備成立街坊總會。

澳門百業

江沙維 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

江沙維是19 世紀葡國、中國及澳門之間文化關係上的主要人物,對漢學有深厚的認識。

教育先賢

伯多祿 Pedro Nolasco da Silva

伯多祿有很多卓越的著作,例如《初學者適用:以葡文認識中文和中國》、《寓言故事》、《日常廣州及北京方言 葡譯《聖諭廣訓》內頁用語》、《中文實用語法》、《中文書寫語及口語教程》、《譯自〈聖諭廣訓〉的中文書寫語》、《粵語指南》、《澳門葡文 學校適用:粵語中文文章》、葡譯《國文教科書》等,在當時而言成就非凡,大多數更是以啟發性教學及教育的模式來構思和制定,有系統地編排準備每一課,更以拼寫法/正字法配合,以便學習。

教育先賢

高詩華 José Gomes da Silva

高詩華出生於波爾圖,畢業於波爾圖外科醫學學校,之後走上軍事生涯。1881 年,被派遣出任澳門及帝汶衛生人員二等醫生。

教育先賢

進階搜尋

關鍵字

    主題

    資料類型

    地點

    時間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