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比賽屬“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4”之第二部分,參加者需以上述選舉之當選者霍去病的生平、改革事跡、文學作品等為主題,完成專題研習報告並上傳至“澳門記憶”文史網以參賽。
回歸二十五載有獎問答遊戲的得獎結果出爐!每位得獎者可獲 “中西合璧古地圖” 澳門通雙卡套組。澳門記憶團隊已透過得獎者註冊會員時登記之流動電話號碼,以短訊形式發送得獎通知,再次感謝會員們的支持和參與!
>>立即查看得獎名單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2月7日─1607年1月27日)與此同時,耶穌會世俗修士、澳門人黃明沙到達韶州。他從南京帶來了發給范禮安的允許他訪問中國耶穌會住院的官方文書。當他得知范禮安已經去世,就呆在韶州,而沒有去澳門。一位叛教者從廣州來,向黃明沙敲詐錢財沒有得逞,一怒之下,就向官府報告,誣告黃明沙是澳門派來的間諜,是郭居靜手下的一名軍官。廣東海道獲知此重要情報,迅速派人到韶州將當時臥病在床的黃明沙及其他幾位教友一同抓捕到廣州,投進監獄。黃明沙受盡嚴刑拷打,受重笞,體無完膚,官府逼他承認參與了這場外國人陰謀推翻明王朝的事件,黃明沙以頑強的忍耐力承受著巨大的折磨,堅稱自己清白無辜。3月31日,他在多次刑訊逼供中死於非命。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1月30日─1844年2月17日)2月9日,葡萄牙政府決定派遣海軍軍官彼亞度(José Gregório Pegado)出任澳門總督,接替席爾維拉·邊度。3月31日,里斯本政府在澳門政府和葡印總督的一再呈請下,為彼亞度總督下達部令,命令他除了執行葡印總督的一切指令外,盡量爭取以下一些特許權:1. 將領土出讓至前山寨,或至少擴至蓮花莖的盡頭。2. 隨著地界的擴展,在中國官吏撤退後,上述地區,連同澳門,將被視為完全的葡萄牙領土,如同荷蘭人在爪哇、英國人在海峽殖民地那樣,對那里的華人居民進行管轄。3. 如同英國人做到的那樣,與中國官吏文書往來中採取完全平等的格式。4. 澳門港同享香港將取得的一切優惠。António Vasconcelos de Saldanha, Estudos sobre as relações Luso-Chinesas, p.62.葡萄牙外交部歷史一外交檔案館檔案,第10函盒。澳門界址,1843年3月31日部令,轉引自薩安東《葡萄牙在華外交政策:1841—1854》,第14、230頁。
咸豐七年(1857年1月26日─1858年2月13日)3月31日,澳門土生富商若澤.萊昂(José Adriano de Miranda Leão)遭海盜襲擊身亡。若澤為澳門土生葡人萊昂家族第三代,1821年3月4日生於大堂區,其父親若阿金.萊昂(Joaquim António Feliciano de Leão)經營海上運輸致富,若阿金擁有貨船“生利(SanLi)”號,從事海上貿易,特別是在運載華人苦力出洋的貿易中獲利甚豐,在澳門頗有聲望,還曾出任澳門議事公局商務監理。在本年年初若澤運送美洲東部海岸移民途中,遭海盜劉儉友(Lau-Kim-Lau)團夥的襲擊,遭火銃槍擊後墜海身亡。若澤.萊昂曾兩度結婚,慘死後留下8名子女。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p. 295—296; 施白蒂:《澳門編年史:19世紀》,第164頁,但施白蒂書將若澤.萊昂逝世時間記為1866年。
光緒十七年(1891年2月9日─1892年1月29日)3月31日,俄國皇太子暨公爵亞力山得利威治(Alexandrovitch)擬於四月初到澳遊觀。澳督邀集澳門各紳商,聯為公會,以便辦理迎接慶禮。後因俄國皇太子未得餘暇,不果前來。然各紳商踴躍從事,籌款備物,概行自出,澳督特傳諭褒美。然而,由於這次訪問行程過緊而未能成行。但與皇儲隨行的外交官烏赫托姆斯基(Э.Э.Ухтомсккий)大公則詳細記錄了皇太子的東方之行,其中也談到了澳門。他對澳門葡萄牙人印象很差,稱他們“是些從監獄放出來趕到國外的真正惡棍,他們的後代是和馬來女人、中國女人和日本女人(也是劣等的)所生,品行一樣敗壞”。《澳門政府憲報》1891年4月2日第14號;欒兆鵬等主編:《李鴻章全集》第10冊《電稿》卷12第5787頁稱:“俄皇太子約二月二十三日到香港,再往廣東、澳門等處。”Э.Э.Ухтомсккий,Лутеществие Государя Имлератора Николая Ⅱ на Восток(1890—1891),T.2, Ч.4, С.143.
《知新報》第一百一十五期刊登《論帝党當勿冷熱》、《論中國官吏禁報專》、《難起沉屙》、《加拿大埠情形》等文章。《知新報》於1897年2月22日(清光緒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創刊,由康有為籌劃出版、梁啟超兼理筆政、何廷光(字穗田)出資、康廣仁則負責具體運作創辦,該報於維新運動時期所創辦,為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刊物。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的百日維新失敗後,《知新報》仍繼續出版。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皇帝會後,更將《知新報》與《清議報》定為會報。《知新報》原按上海《時務報》模式創辦,初擬為《廣時務報》。及後經梁啟超斟酌後,才定名《知新報》,報頭使用篆書。其辦報宗旨,正如其創刊文章的「知新報緣起」指出:「不慧於目,不聰於耳,不敏於口,曰盲、聾、啞,是謂三病」而「報者,天下之樞鈴,萬民之喉舌也,得之則通,通之則明,明之則勇,勇之則強,強則政舉而國立,敬修而民智。」《知新報》是澳門第二份中文報紙,翻譯不少西文報刊,錄英、俄、德、法、美、日等各國大事,同時遠銷海外舊金山、悉尼、安南、新加坡等地。設社址於澳門南灣大井頭四號,其後在1900年11月22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出版的第129期有遷館告白:從大井頭四號移寓至門牌十九號。初為5日刊,自1897年5月31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五月初一)的出版的第20冊起,改為旬刊 (十日刊),篇幅較前增加一倍;又至1900年2月14日(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12冊開始,再改為半月刊,每期約60餘頁,冊裝。目前所收集的最後一期是1901年2月3日(清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版的第134冊,是否仍有後續出版的刊冊,有待進一步研究。本會感謝中山大學圖書館的支持,合作將該館珍藏的共134冊《知新報》原件進行電子化,得以在此平台與公眾分享。此外,本會為每期之目錄加設鏈結功能,以便各方讀者閱讀。《知新報》主要撰述和譯者如下:撰述:何樹齡、韓文舉、梁啟超、徐勤、劉楨麟、王覺任、陳繼儼、歐榘甲、康廣仁、黎祖健、麥孟華、林旭、孔昭炎、康有為 英譯:周靈生、盧其昌、陳焯如、甘若雲葡譯:宋次生德譯:沙士日譯:唐振超、山本正義、康同薇
民國二十九年 (1940年1月1日-1940年12月31日)3月31日,據香港電稱:日軍已對澳門形成包圍之勢,並向澳門當局提出若干要求,內容包括: (1)葡方退出之前中葡雙方爭執之氹仔島與萬才島; (2)承認日方在中山區成立之政府; (3)澳門及四周區域接受日方之軍用票; (4)挨戶搜查反日分子之權; (5)封閉澳門之華方海關。關於此等消息,駐香港日領署官員未能給以證實,澳門當局亦守緘默,唯從澳門抵達香港之旅客稱,近有日軍侵入澳門之象,屢見武裝日人在賭台前賭博,並在酒肆內點高價菜大嚼,但拒不付錢。但據東京電,日本外務省對關於澳門問題及由香港所傳日軍部向澳門當局所提出種種要求之消息予以否認。《申報》1940年3月31日。
民國三十八年 (1949年1月1日─1949年12月31日)3月31日,國民黨直屬澳門支部理事李伯照致電中華海員工會要求舉辦海員子弟免費學校。信件稱,1948年度下學期 (1949年春季),該校學生激增至200餘名。經測驗後,共錄取168名,一律免收學雜費。同時,贈送書籍,選聘教員,統屬優秀師資,分早、午、夜三級,依照義校教程教授國文、常識、算術、公民等科。為便於管理,學校在屬部內教室教授。待到1949年上學期開始,改為海員免費小學,依照小學課程教導。4月10日,理事長楊虎准予備查。《中華海員工會直屬澳門支部電呈舉辦海員子弟免費學校及總會准予備案函》,澳門歷史檔案館藏縮微膠捲:全宗號35J─185/案卷號701/盤號1296/影像號6。據查海員子弟免費學校1948年度下學期學生一覽表 (全宗號35J─185/案卷號701/盤號1296/影像號11─21)可知,在校學生共計171人,均為海員子弟、海員起卸子弟,最大19歲,最小8歲。其中一年級74人、二年級63人、三年級34人。
更多
使用說明
檢視全站索引
“AND”,為縮小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交集”;
“OR”, 為擴大檢索範圍,表示前後搜索項之間的 “聯集”;
“NOT”,為排除不相關的檢索範圍 ,“AND NOT”表示第二個搜索項,在檢索範圍將被排除。
已經有澳門記憶帳號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