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与楼房
今天在澳门城市的楼宇中,只要扭开水龙头,就可以得到洁净的食用水。然而,在1932年由黄烈、王金玲合资创立的「澳门自来水公司」以极基本及简单的方法供应食用水之前,澳门的房屋在建造时并没有装设供水喉管,虽然,早在一份1912年的「澳门民间建屋及屋宇宜合卫生章程」内规定「屋有自来水管者,不能直接厕所或能损卫生之处所,必须设造水池隔开」。
土地公贺寿记
“二月二,宰猪公,谢土地。”每年土地诞,我家都会到街边的神龛,拜拜土地保平安。看着土地神像,有如见到和蔼的爷爷,带着慈祥亲切的美容,在困难时总会助你一臂之力。这天是土地公公生辰,每家每户会酬谢这位爷爷的保佑。在雀仔园和沙梨头的福德祠更有大型的贺诞仪式,上演神功戏、举行贺诞宴会,场面相常热闹之余,亦充满浓浓的街坊情味。
伴你同行:福利·新福利
澳门现今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但约100年前,小城居民的主要活动范围集中于不足4平方公里的澳门半岛,尽管如此,当时亦已见巴士的雏形。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澳门早于1919年就有名为“自由车”的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当时在市区主要地点设站,前往关闸马路。至1925年,发展为“街坊车”,街坊车由廉价大货车改装,在货斗上装设木座椅,再加上盖以遮风挡雨,车内更分设头等及二等车厢,主要行走内港区、新马路、水坑尾、荷兰园及关闸,成为巴士的雏型。
换名的澳门街——那些消失了的街名与故事
澳门有上千条公共街道,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中葡文街名,这些街名由官方制定和公布,但街名公布后并不是不能更换。过去,一些街道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换名,而背后往往涉及那条街道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介绍那些消失的街名,以及它的故事吧。
圣若瑟修院图书馆
圣若瑟教堂旁边设有神学院——圣若瑟修院(Seminário de São José),该院承担著神学的职能,培养来澳门的各地传教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或“小三巴”。修院位于岗顶前地,于1728年创立。据资料显示,当年耶稣会会士取得现址后,历经30年,院舍陆续落成。毗连的圣若瑟圣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会士兴建的圣保禄学院的天主之母教堂(即现时大三巴牌坊遗址的前身)。
四月初八舞醉龙
舞醉龙习俗源自数百年前的“醉龙传说”。据传,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曾发生瘟疫,乡民于农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当抬着佛像路经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见状上前,将蛇截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处,长出一种称为栾樨树的小灌木。乡民舀溪水配以栾樨叶饮用,百病消除,遂认定大蛇为神龙降凡普渡众生,以舞三截龙答谢神恩,且为纪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龙者灌酒至酩酊,以显虔诚。自此之后,每年都有舞醉龙之习俗,并伴以煮龙船头饭,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栾樨叶做成栾樨饼,作为应节小吃,以图大吉大利。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澳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著知识自由和资讯自由意识的启动。如果说普及教育是社会脱离愚昧的平台,那么公共图书馆是将这平台扩大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步向文明的台阶, 它较学校教育更超脱之处是以无偿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诚然,图书馆从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一转变并非平坦之道。
何东图书馆之前世今生
位于圣若瑟修院旁的何东图书馆,与修院同样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于2005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这座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园林式图书馆,地处磨盘山(岗顶前地3号)。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澳门图书馆与教育事业
澳门中小学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澳门的教育受到重视且日趋普及的体现。现时大部份学校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据资料显示,澳门的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图书馆(室)共有近百间,当然规模各异,藏书数量从数千册到数万册不等。较早的中学图书馆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图书馆(1835—1839年)。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东亚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标
要研究澳门东亚酒店的历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听老人家讲先施公司曾经在东亚酒店2楼营业过一段时间,但坊间都没有历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广告报道,所知甚少。本文将结合笔者的藏品与实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门支行与东亚酒店的故事。
从三幢酒店大楼看新马路的折衷设计美学
在澳门的建筑设计中,折衷风格透过一些葡国(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国的设计师在19世纪下半叶带来,形成了一股设计潮流。相较于古典复兴(新古典),澳门出现的折衷风格虽然仍然可以见到古典柱式或罗马圆拱等古典建筑元素,但整体设计在比例上、构图语言上,都较古典复兴随意,而且会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东方)的设计元素。1918年开辟完成的新马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折衷风格被大量地运用在房屋的设计上,当然也被投资者使用在酒店建筑。
澳门图书馆与近代有识之士
澳门图书馆在漫长的历程中,不断摸索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进步的知识份子,为了探索振兴国力、抵抗侵略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纷纷引介西方的经验,提出各种改革方案,包括建立新式图书馆,从藏书走向阅读。戊戌政变后,即光绪末年宣统初年出现了近代公共图书馆。澳门方面,由于受到内地社会变化的影响,一批有识之士来澳,对学术氛围有所推动。
澳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
公共图书馆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著知识自由和资讯自由意识的启动。如果说普及教育是社会脱离愚昧的平台,那么公共图书馆是将这平台扩大的催化剂,更是人类步向文明的台阶, 它较学校教育更超脱之处是以无偿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诚然,图书馆从以藏为主,供帝王将相、名儒雅士等享用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藏用并重,面向社会,为公众服务这一转变并非平坦之道。
何东图书馆之前世今生
位于圣若瑟修院旁的何东图书馆,与修院同样作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于2005年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这座集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园林式图书馆,地处磨盘山(岗顶前地3号)。
八角亭图书馆与何贤先生
沧海桑田,往事未如烟,追溯20世纪20年代,八角亭图书馆所在的位置仍是一片静谧的街区,在南湾花园的花圃中,今天人们大都称嘉思栏花园。1926年,由著名的华人则师陈焜培设计,1927年建成,与不远处那座西式堡垒的欧战纪念馆相呼应,各显特色。
澳门图书馆与教育事业
澳门中小学内设置的图书馆,是澳门的教育受到重视且日趋普及的体现。现时大部份学校都设有图书馆或图书室,据资料显示,澳门的中学、小学及幼稚园图书馆(室)共有近百间,当然规模各异,藏书数量从数千册到数万册不等。较早的中学图书馆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图书馆(1835—1839年)。
澳门图书馆与国际组织
澳门作为一个自由和对外开放的小城,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外部世界有着广泛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澳门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从它所签署的多边协定可见一斑。截至2016年,适用于澳门的多边国际公约共计607项,涵盖外交与国防、民航、海关、经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与体育、海事等方面。
东亚大酒店——1935年摩登地标
要研究澳门东亚酒店的历史,先要了解先施公司。以前听老人家讲先施公司曾经在东亚酒店2楼营业过一段时间,但坊间都没有历史照片,只有零星的广告报道,所知甚少。本文将结合笔者的藏品与实地考察,梳理一段先施公司澳门支行与东亚酒店的故事。
从三幢酒店大楼看新马路的折衷设计美学
在澳门的建筑设计中,折衷风格透过一些葡国(包括土生葡人)及英国的设计师在19世纪下半叶带来,形成了一股设计潮流。相较于古典复兴(新古典),澳门出现的折衷风格虽然仍然可以见到古典柱式或罗马圆拱等古典建筑元素,但整体设计在比例上、构图语言上,都较古典复兴随意,而且会混入源自西方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甚至源自东方)的设计元素。1918年开辟完成的新马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折衷风格被大量地运用在房屋的设计上,当然也被投资者使用在酒店建筑。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