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往事:澳门名泉的故事
澳门缺乏河流和湖泊,居民的日常用水只能从地下获取,其中水井是最重要的水源之一。除了凿井取水之外,一些山地亦流出地下水,形成山泉,成为居民们另一个重要的天然取水点,如二龙喉、亚婆井等,虽然这些山泉随着时间消失,但它们的故事却长流于历史之中。
四月初八舞醉龙
舞醉龙习俗源自数百年前的“醉龙传说”。据传,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珠海、澳门)曾发生瘟疫,乡民于农历四月初八求助佛祖,当抬着佛像路经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大蛇,一位正在喝酒的和尚见状上前,将蛇截为三段、蛇血流入溪中;凡蛇血所流之处,长出一种称为栾樨树的小灌木。乡民舀溪水配以栾樨叶饮用,百病消除,遂认定大蛇为神龙降凡普渡众生,以舞三截龙答谢神恩,且为纪念和尚醉酒弄蛇,舞龙者灌酒至酩酊,以显虔诚。自此之后,每年都有舞醉龙之习俗,并伴以煮龙船头饭,祈求消除百病,老少平安,更以栾樨叶做成栾樨饼,作为应节小吃,以图大吉大利。
阅读老字号之早期中西面包饼店
二次大战期间,澳门虽属非战区,但物资缺乏,平民百姓连饭也吃不到。当时的面包是需要配给的,俄国面包是澳葡政府指定的供应品。当时天一亮,面包供应站便已排了四条“长龙”,待葡人警官到来,随心所“欲”地选一个“龙头”作为轮购面包的首队,通常必定会拣选有年轻貌美的小姑娘的队列。有经验者,选龙入队必定拣有年轻貌美的小姑娘之列,即使迟来也可先上岸。
大三巴的秘道传说(下)——藏身于秘道的传教士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提到大三巴秘道的金库传说,但秘道的传说并不只有一个,另一个说法是秘道曾经是昔日传教士们的避难通道,后来这个说法又衍生成为一个鬼故事……
“葡荷澳门之役”时间轴图文包
澳门坟场:旧基督教坟场
旧基督教坟场位于澳门半岛凤凰山上的白鸽巢前地,与东方基金会相连,并与白鸽巢公园、花王堂斜斜相对。该坟场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督新教在澳门发展的重要见证。
映山湖畔:细数澳门的水库
澳门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塘和水库,它们不止是本地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水塘周边用作公园和步行径,为居民提供休憩场所。不过,这些水塘和水库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为大家逐一介绍。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澳门葡京酒店的装饰艺术
葡京酒店盛载着澳门人的集体回忆,建筑物具有西方设计特式,配有中国民间风水神话传说,室内的装璜,瑰丽堂皇,尽显贵族气派,东座酒店大堂和西座新翼的设计,贯彻了装饰艺术风格,大堂的经典马赛克帆船阵壁画,具有摄人的魔力,百看不厌,巨型水晶吊灯令人印象难忘,场内每个角落都布满了中西古董珍品,尤如博物馆一样丰富,小城有着这么一个文化艺术的宝藏,要多加了解,珍惜和传承。
源起与流变:澳门社团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进行群体性文明活动的组织形式,社团在澳门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神缘组织(庙宇)到世俗性慈善组织,再从职业性社团到知识性社团,澳门社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发展轨迹。
“双拟”角色及其变化:澳门社团功能
澳门素有“社团社会”的称号,一直以来社团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回归前葡管澳门实行的是间接治理,即澳葡政府治理未能深入到社会中下层,也极少向社会提供包括基础教育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因此,中下层社会通过社团(尤其是功能性代表社团)实行社会自治,使得社团出现“拟政府化”与“拟政党化”功能(简称“双拟”功能)。
仁慈堂
澳门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是由早期葡萄牙传教士在澳门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仁慈堂起源于葡萄牙。1498 年,葡萄牙女摄政王唐娜.莱昂诺尔(Leonor de Viseu, 1458–1525) 在里斯本创立向穷人提供援助的仁慈堂。此后,葡萄牙各海外属地以至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仁慈堂。澳门仁慈堂就是仿照葡萄牙仁慈堂模式而成立的。1568 年,葡萄牙耶稣会士贾耐劳(D. Belchior Carneiro, 1516–1583)抵达澳门,眼见澳门的孤寡贫民生活无依,有些更染上痳疯病,因此,他于次年(1569年)创办了澳门仁慈堂。
尊敬的“澳门记忆”会员,您好!
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澳门记忆”文史网的支持与信任。为持续优化会员服务质量与保障会员权益,本网站将自2025年4月28日起正式实施新版的《服务条款》。敬请各位会员详阅修订后之条款,有关内容可于以下查阅:
您已详细阅读并同意接受该等《服务条款》修订内容。
若您对本次更新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一如既往的支持与信任,“澳门记忆”文史网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安心、便捷的会员服务。
“澳门记忆”文史网 敬启
发布日期:2025年4月28日
使用说明
检视全站索引
“AND”,为缩小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交集”;
“OR”, 为扩大检索范围,表示前后搜索项之间的 “联集”;
“NOT”,为排除不相关的检索范围 ,“AND NOT”表示第二个搜索项,在检索范围将被排除。
已经有澳门记忆帐号了? 登入